段仕浩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8)
近些年来,我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统领的“三教改革”要求,为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了明确指引。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广大教师要以“三教改革”为重要契机,推动育人观念的有效转变,确保教学模式实现有效革新,促进教学取得积极进展。高职学校要加强教法研究,推动个性化教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具备更丰沃的实践土壤。为此,本文对上述议题进行研讨,无疑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019 年4 月,教育部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这是“三教改革”首次在官方论述中出现。“三教改革”明确了教师、教材、教法革新的路径和方向,分别对应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三个核心问题,紧扣职业教育规律和需求,具备极强的针对性。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以“三教改革”为重要导向,其实质是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优化改革环境;彰显教师参与的主体价值,激发改革动力;校企联合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紧抓改革载体;打造理实互动课堂新生态,聚焦改革落地[1]。因此,“三教改革”对职业教育创新具有显著价值,对育人工作转型具有指导作用。
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要紧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尤其是在“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将产生多元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关学校办学质量与发展水平。技能型人才指的是具备扎实技能和应用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能力,同时可以适应企业、产业需求,属于“即插即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培养技能型人才,就是服务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彰显高质量育人的现实要求,其实践意义不言自明。比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思路和培养方法,开展产教融合式培养,让学生掌握扎实技能,更好地从事相关工作,展现个人价值。可见,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工作的核心,对院校办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塑造产业化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彰显社会职责和担当的重要需求。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社会产业化发展的一部分,为社会输送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是其本职担当的体现。以“三教改革”为契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产业发展,彰显学校的社会使命,确保学校公共属性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三教改革”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展现了高职院校推动全方位办学、管理改革的重大实践价值。从理论维度看,高职院校推动教师、教材、教法的同步改革,无疑是助推育人工作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实际上是学校全面革新的重要契机。以此为起点,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统筹办学、教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实现学校全方位转型升级。所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堪称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牛鼻子”,为学校全面发展提供了行动契机。
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要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入手,突出“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彰显学校的个性化优势,确保学生身心素养获得均衡发展。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进一步强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加大各方面投入,尤其是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充实人才培养工作的基座,确保人才成长更为顺畅。首先,高职院校要依托现有的教师队伍,运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专业教师培训培养工作,竭力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与管理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起点,推动“双师制”教师队伍建设,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双师制”模式将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起来,致力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步培养,在学生成长为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结合“1+X”证书制度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素养进行定向培养,着力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2]。
除此之外,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类型的差异及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推进分类分层培养培训改革,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着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另外,从教师全面培养的维度入手,高职院校要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会、教法研习活动与主题竞赛等,让专业教师在竞争氛围中提升自我定位与自我认知能力,掌握“充电”技巧,形成思想自觉。尤其是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教师要形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多接触、多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信息,研习先进教学和育人经验,逐步提升教学能力和育人管理水平,为技能型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三教改革”明确提出要创新教材,增强对教材的解读和应用能力,促进学校育人水平的提高。从这个维度看,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要以教材的创新、开发、编制和利用为重要抓手,千方百计提升个性化教材的应用能力,与常规教材一道,筑牢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确保育人工作扎实推进。广义上的教材包含书面教材、教育课程、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内涵十分丰富,在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入手,高职院校要加大教材开发利用的力度,编制、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与相关教材,完善育人和教学资源,为教师们提供更丰富的教学素材选择,确保教学工作更到位、更精准。以特色的教材和课程为依托,专业教师可以开展高质量的教学工作,进而为技能型人才的锻造奠定基础[3]。
如,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靓丽名片。为此,高职院校可以编制新能源汽车的特色教材与校本课程,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管理、运营、发展、产业等要素开展教材课程设计,满足新开设专业的教学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特色教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制将发挥显著作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本地特色要素,编制特色教材,创编本土化的校本课程,为育人工作提供教学资源的支撑。可以想见,在特色课程、教材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将扎实推进,教师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学生提升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形成完善且全面的职业化技能。
教法的革新是高职院校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三教改革”的核心举措。教法就是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也是育人工作的先决条件。高职院校以实践性、功能性教学著称,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优势[4]。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法革新要建立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优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要强化思想自觉,革新教学举措和思路,以应用技能的培养为重点,着力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的应用技能得到稳步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有力支持,引导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拓宽课内外教学范畴,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动性,让教法的革新更为彻底,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让学生的技能素质得以提升。
例如,在数控机床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针对数控机床专业的行业动态、教学经验、名师教学要点、企业用人需求、实训与实习要求等进行定向讲解,让专业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教学综合水平。当然,教师也可以从数控机床课程的教学特点入手,变革教学思路和模式,打造知识性与趣味性融汇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综合品质。专业教师要一切从学生成长、发展的维度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和举措,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延展,使其掌握应用型技能。在教法革新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注重教学一体化控制,开展“工学结合”式教学,进行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不断的锤炼和打磨中真正提升应用能力。
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训教学的占比近年来显著提升。实训教学是基于学生专业设计的实践训练、研习和学习型项目,其核心是围绕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和培养,让学生逐步掌握应用能力和技巧。在“三教改革”背景下,实训教学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其在高职院校专业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也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可以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重要支撑,开展高质量的实训教学工作,确保实训教学的层次不断深化,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走向深入。以专业特点为依托,高职院校要打造实训教学的新样板,提升实训融合能力,强化校企双方的合作层次,确保学生逐步成长为应用型人才,在强技能、增素质的进程中适应产业需求,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可以对接本地乡村振兴战略,开设涉农相关专业并培养技能型的涉农专门人才,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培养涉农专业化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加强与农业相关部门、涉农企业的合作,制订“订单式”培养方案,打造实训基地,开展周期性的实训教学,竭力提升涉农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真正成为助力本地乡村振兴的技能型、服务型人才。比如在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中草药栽培与加工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休闲农业经营与管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等涉农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可以搭建实训基地,同时与农业合作社达成合作意向,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接一线农户的生产与经营,让学生真正掌握扎实的应用技能。通过实训培养和引导,学生将逐步加深实践认识,提升务实的应用能力,进而将所学知识转变为产业技能,为后续的就业、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来看,新时代“三教改革”的深化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更新,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夯实教学和育人基础。学校要推动教法革新与教材、课程的创编,为应用型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要素资源保障,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使其具备创新创业和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