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16)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教育对外开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一项重要行动。国家相关部门针对促进和保障教育对外开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今,全国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和加强“双一流”建设。鉴于此,本文以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高校国际合作工作为研究着眼点,分析高校国际合作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面临的各种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应当如何进行布局和开展国际合作工作,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通知,指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1]。2016 年4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坚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竞争力的决心,对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2]。2020 年6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对照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鼓励各级学校主动加强与国外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教育开放新局面[3]。一系列顶层设计将高校国际合作工作推到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此指导之下,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单位,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应当主动谋划布局,积极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之大局。
鉴于此,国内高校近年来对于国际合作工作愈发重视。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多重挑战,高等教育从追求数量规模的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围绕“建设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中心任务,通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深入落实“五路并举”的战略路径,其中之一便是“深度开放之路”;积极践行“三个注重”,其中之一是“注重国际化发展”[4]。因此,学校国际合作工作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新需要,以“联通国际,助力发展”为使命,主动求变,不断优化全球战略布局[5]。可以说,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是学校对践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要使命的积极回应。
当前高校国际合作工作面临的挑战分别来自高校内部和外部。只有先认清目前高校国际合作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各高校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寻找有效的对策。
当前高校国际合作工作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是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国际形势的不明朗,其影响已涉及高等教育领域,具体体现在国内高校与国外单位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外专引智、师生交流等国际合作工作困难力度变大;部分学校国际合作已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的科研合作或者项目,可能因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因素而被迫停止,前功尽弃。这样的情况对高校国际合作极为不利,迫使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国际合作思路,寻求新的合作增长点。
除了外部挑战,高校国际合作工作同样面临许多来自学校内部的挑战。第一,国际合作工作在许多高校仍然处于半边缘性的地位,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由此,也造成国际合作工作无法获得校内足够的资源和人才保障。第二,国内高校整体的国际化水平仍然有待提升,除了国际合作工作归口部门的工作人员,校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校内的各项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也较少考虑国际师生的需求。然而,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仅有赖于外事管理部门的努力,还需要全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共同努力。第三,国际合作工作无法获得更多的重视也是因为学校内部的国际合作工作缺乏一定的奖励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缺少参与国际合作工作的热情与动力。
在认清国际合作工作的重要价值和面临的各种挑战之后,国内高校应当积极应对,迎难而上,主动思考,破除瓶颈。本文认为,具体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主动谋划和改革。
为了提升国际合作能力和国际化水平,高校首先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学科优势,做好国际合作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国际合作工作的战略布局。为了制订有利于提升学校国际合作能力和水平的战略布局,必须要考量三个维度。
一是要充分基于国际形势。当前,国际环境动荡,大国竞争此起彼伏,国际形势存在不确定性,这些外在因素导致高校的国际合作受到影响。此时,高校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国际合作思维模式。鉴于此,高校在制订国际合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国际关系因素和国际形势变化对于学校国际合作工作的影响,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开创国际合作新模式,制订有利于学校扩大国际合作“朋友圈”、深化国际合作水平的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二是要顺应国家发展战略和需求。高校国际合作工作的开展能否卓有成效,不仅取决于学校内部国际合作工作人员的努力,更重要的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2016 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倡导基于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区域内进行“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教育合作、共同行动[6]。此类国家层面的政策通知,为高校国际合作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在开展国际合作工作的过程中,应该以国家政策和需求为导向,以自身基础为依托,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机遇,推动国际合作工作板块不断拓展和延伸。
三是要考虑高校的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高校布局国际合作工作时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发展需求。各高校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或者行业特色,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当首要发展优势和特色学科。在遴选国际合作伙伴时,要对双方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对标研究,以此为基础提高合作的可能性。
为了提升国际化水平,高校还需要建立“大外事”的机制。高校国际合作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外事工作归口单位的工作和职责,更是全校各单位和全体师生需要共同参与的工作,贯穿学校基础运行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从校内职能部门来看,尤其是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看似与外事工作并不相关,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经常需要到这些职能部门办理手续,因此,相关部门人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学院的角度分析,学校国际合作工作推进的主力在于各学院与国外合作伙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院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需求。因此,国际合作工作需要学校层面与学院层面的共同努力。当前,很多高校在各学院配备了专门协助外事工作的行政人员,为学校层面的外事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从师资建设的角度来看,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包括引进外籍专家和教师,以及具有海外学习和交流经历的中国籍教师,这就需要学校的人事部门和学院参与到国际合作工作中。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包括学生赴海外学习和交流、学生在国际组织任职等,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可以说,高校的国际合作工作涉及学科发展、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是全校各部门共同的工作,需要在全校建立“大外事”的机制,在学校层面将国际合作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全校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学校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学校国际合作工作,推动学校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阔步迈进,学校应当加强在人才、资源、资金等方面对国际合作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为国际合作工作铺设坚实的基础。
首先,应当提升外事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成效卓越的外事工作队伍。外事管理部门是学校对外进行国际合作的窗口单位,外事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学校国际合作工作和学校声誉,加强外事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素质至关重要。外事管理部门人员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管外事的思想,精进业务能力,强化工作机制运行,为学校高质量国际化发展增添助力。其次,学校应积极加大海外人才引进的力度,大力引进海外优质人才,鼓励教职工出国境交流,为学校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资源。
此外,学校应当制订国际合作工作奖励机制和激励政策。国际合作工作虽然在学校层面获得重视,但是在很多学校并未激发广大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合作工作缺乏一定的驱动力。因此,学校应当针对国际合作工作制订激励机制,例如将教师参与国际合作部分工作与职称评定相挂钩,或者给予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院以及师生参与国际合作工作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在学校与个人双赢的发展中推进国际合作工作不断向前迈进。
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高校国际化发展被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高校应当深刻把握国际合作工作的重要意义,准确定位国际合作工作,认清国际合作工作面临的挑战,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校国际合作战略布局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国际合作工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工作资源配置与保障,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