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向
[摘 要]小学数学的语言表达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渗透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准确、严谨地表达数学思想与观点,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时刻保持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的态度,有效运用数学语言,敢于提出疑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语言;思维;表达;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2-0090-03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依赖语言,语言促进思维,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数学语言作为思维独特的一部分,简洁且具有逻辑性,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直接体现。学生只有进行有效的数学语言训练,才能理解数学知识所要表达的含义,才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对不同的数学语言进行“内部转换”,才能简单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和学习伙伴有效沟通。然而,反观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部分教师一直重视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解题,而忽视了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许多数学问题会做不会说,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这种忽视会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低下和不足,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学会做题,而应该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融合式语言训练,从而提高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一、小学数学语言训练缺失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乡镇小学中,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基本缺失,这导致他们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表现出相对滞后的现象。由于对数学语言的敏感性不高,学生在语言转换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撑,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于是学生被迫“只听不说”,即使在迫不得已需要用数学语言表达时,也往往无法准确地进行表述甚至选择沉默。这种单方面的只听不说,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数学思维受限,难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1.学生缺乏数学语言的表达意愿
数学课上,很多学生不愿意去说,越是到高年级这种现象越是严重。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只想听,缺少参与的热情。即使有学生尝试发言,其内容也是简单地照搬,没有什么表达技巧,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就更无从谈起。这样的“闷不吭声”状况,使得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是无法实现,甚至学生正常的认知错误都不容易被察觉,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学生缺乏数学语言表达的勇气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能由于教师的某些行为而不敢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课堂中学生好不容易想说了,有的教师可能因为不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有的老师可能因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从而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因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数学语言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不敢再说。这种不敢说导致学生长期缺乏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得他们在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出现语言表达不流畅、口头语较多、词不达意等问题。这些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
3.学生缺少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数学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简洁明了、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茶壶里煮饺子”这种表达方式对于数学学习并不适用,只有学生思维活跃了,数学语言相互转换得法了,学生的表达才能言之有物。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相关的训练,没有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以及丰富的数学语言积累,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二、小学数学语言训练的发展要求
数学语言的发展,直接决定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决定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因此,数学语言的训练必须达到下面的要求。
1.精确无误
数学语言的特殊性,要求不论是表达还是交流,必须保证清晰准确,不能模糊不清,不能使用诸如“可以…也可以…”“或许”等模糊不清的表达方式,必须对错分明。
2.通俗易懂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是思维的呈现。如果语言表达“云里雾里”的,不仅表达不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会让听者一头雾水,这样就失去了数学语言本身的作用。
3.科学严谨
数学是逻辑性极强的学科,数学语言具有与生俱来的逻辑性,要求在表达的时候必须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不能以个人感知为基础。同时,数学知识具有连续性,要注意知识的顺序,表达要严谨。
三、小学数学语言训练的破解策略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的培养离不开思维。同样,数学语言也是数学思维最直接的体现。因此,通过二者的融合训练,必将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
1.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表达的意愿
学生表达数学思维,需要一定的场景。因此,在启发学生学会表达数学问题时,教师需要依据学习内容来构建相应的数学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环境,这样创设的教学情境才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1)联系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学习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学习更有趣,生活也会更美丽。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数学和解決数学问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性质和运算”时,可以联系农村水稻生产的实际,让学生通过水稻生产的发展来计算一些相关的数据。比如农药化肥和人工投入的生产成本,还有卖稻子的收入。利用这些题目的已知条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表述、理清思路,计算起来就容易了。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话能说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去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减法运算”中,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把握退位减的数位概念,对“隔位退位减”的运算经常出现错误。教师应先帮助学生复习“退位减”,并让学生叙述退位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引导说“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十位是怎么‘退一作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搭建平台,让学生享有表达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多地讲解,就会导致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机会减少,主动学习的机会也相应减少,表达的机会也就少了。因此,要搭建合适的平台,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
(1)在动手操作中说“过程”
从推理的过程出发,展示思维的步骤。小学阶段第一、第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跟进,及时引导其思维的展示。例如,应用题教学:小明家有鸡14只,鸭比鸡少5只,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启发学生动手摆出小棒,引导学生说出思路,在操作中明理:①问“一共”要求的对象是谁?②根据哪个条件知道“知谁求谁?”,要求鸭有多少只,实际是求比几多(少)几的数,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③最后求出什么?这些问题应让学生一一综合连贯地回答,要求语言清晰、表达清楚。学生体验到解出题目的成就感,以后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索的动力,思维也得到发展。
(2)在探索新知中说“道理”
在教授新课时,学生往往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只需适当引导,学生便能阐述其中的道理。但大部分时候这项工作都被教师代替了,“不敢让学生说”或是“不放心学生说”等种种理由促使了“包办课堂”的产生。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找到共同点,运用迁移的方法自然过渡。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用“怎样想的”来表述思考过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须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表述中出现的术语问题。这样,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述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运转。一堂优秀的数学课,并不在于学生练习了多少题目,而在于如何发挥一道题目的最大作用。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应该让学生多做练习,学生练多了自然就会了。于是,一节课在学生面前呈现了大量的练习。然而,对于这样零散的练习,学生很难从中找到规律。如果我們换个方法,先出示一个被平均分成十份的长方形纸片,其中三份涂上颜色。然后提问:阴影部分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空白部分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还能找到有这样规律的分数吗?一连串的问题都出自这个题目,但这小小的一道题目所涵盖的知识却是十道题练习所替代不了的。
3.及时评价,让学生乐于表达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语言表达的肯定。学生存在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数学表达中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结果。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对数学问题会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具体题目类型进行差异化评价。
学生学习的差异和表达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题的答案,却不愿意表达。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小学阶段,年级越高的学生就越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他们担心自己说错了遭到老师批评,怕同学笑话。反而,低年级的学生无论回答是否正确,均会积极举手发言,唯恐错失机会。这就是年龄差异带来的心理差异。另外,男女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心理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这些差异,根据个体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对于男生,评价时可以更侧重于其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对于女生,除了关注逻辑性,还可以关注其态度。
性格差异。学生的性格总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要他们有勇气表达,即使短时间内达不到要求,教师也要对其语言表达做出积极评价。例如,教师可以多用类似“虽然还不是很正确,但是你愿意站起来回答就很棒”“你的方法与众不同,可以再给大家详细说一说吗?”这样的语句鼓励学生表达,并抓住实际,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
每个班级难免有几个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思维习惯入手,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在对他们的提问过程中,要让其感兴趣,并能积极回答。对于他们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肯定,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不能求全责备。
4.及时引导,让学生善于表达
善于表达,就是熟练运用数学语言展示自己数学思维的过程,展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1)在课堂上“会”发言
数学表达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语言、符号和图象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思路。在数学学习中,课堂提问和相互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思维碰撞的途径。在这样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既是数学交流的主导者,也是数学语言训练的执行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而应该是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学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言可发,言而有据。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新的解题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有差异。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组织全班集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提出不同的见解,然后利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2)在生活中“会”说话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方式,而现实生活是数学语言训练的重要场所。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处处留心,细心观察,勤于思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提出问题,通过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来发现问题,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从而发现事物之间可能存在的对立或因果关系,等等。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层次, 延伸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提升数学能力。教师应从学生出发,从数学学习出发,加强训练,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将数学语言和思维训练、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杨芬萍. “铺垫,引导,评价”三步法,促进数学语言训练: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研究[J]. 小学教学研究, 2022(8):76-18.
[2] 周惠南. 加强数学语言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20(5):213-214.
[3] 王锦霞. 浅谈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的现状与策略[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15):42-43.
[4] 王春玲. 低年级课堂的数学语言训练[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1):88-89.
[5] 栾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语言训练初探[J].年轻人,2020(15):104.
[6] 裴林艳.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基本策略研究[J]. 小学时代, 2020(8):52-53.
(责编 梁桂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