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江 朱红伟
[摘 要]在以“雞头米”为主题开展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通过探究“鸡头米的多样价值”,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在实践探究中展现和提升多学科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拓展知识体系,展现探究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文章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项目的产生、设计、实施、成果展示及评价各环节。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核心素养;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2-0005-04
项目式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和核心素养导向,促进学生通过主导项目进程,习得知识、经验和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鸡头米的多样价值”这一项目式学习案例,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旨在探索地方特色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人文价值等。
一、项目产生——源于生活的真实情境
1.方向:地方特色与文化情感的交融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与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阶段设计与实施项目式学习成为学科教学改革的应然之举。
位于江南水乡的苏州,以小桥流水的风景闻名天下,这里有着悠久的“水八仙”种植历史,而车坊地区由于地势偏低,湖田较多,具有种植水生蔬菜的优势。其中,鸡头米在每年的秋季都会迎来丰收,深受食客喜爱,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基于以上地方特色,笔者在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中确定了“鸡头米的多样价值”主题,致力于将当地的本土特色和文化情感融入创新的项目设计中,使学习与生活、知识与技能、体验与情感相互融合,凸显项目育人价值。
2.主题:学科知识与真实问题的碰撞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倡要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与行动是相互交互的,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整合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素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然而,在当前项目式学习的热潮中,确实存在着“为了项目而项目”的现象,即项目主题设计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因此,项目式学习的主题选取要遵循源于真实问题的原则,确保项目设计的主题与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与真实问题相结合,在内化知识的同时提升核心素养。
在确定了以“鸡头米”作为研究主题后,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设计。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这种小巧的鸡头米能卖这么贵?种植鸡头米能给农民带来多少经济收入?鸡头米在一亩地上的产量是多少?种植鸡头米的方法是什么?鸡头米有哪些营养价值?
3.资源:现场调研与网络资料的融合
教师和学生一起组成了鸡头米考察小组,并多次前往江湾村的“水八仙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如图1)。在考察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开展了探讨和交流,最终确定了以“鸡头米的多样价值”为项目的主题,以“关联生活、强化实践”为切入点,以“项目导向、问题驱动”为着力点,并明确了项目的三大内容和目标。一是综合运用数学、科学、信息科技等多学科的知识,在实际探究中展示多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是设计调查问卷,统计鸡头米的亩产量、价格走势、农户收入、成本构成等,以探究鸡头米的经济价值;三是借助网络资料等,拓展研究鸡头米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
二、项目设计——以终为始的科学规划
在项目实施之前,笔者就对项目设计与实施的各环节进行了充分设想(如图2),确定用以终为始的方法设计项目。
1.确定驱动性问题
在项目式学习中,确定一个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驱动性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开放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并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方式差异和教师个体差异等因素,确定驱动性问题时需要尊重学科特点,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设计项目。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讨论,确定了以“鸡头米有什么样的价值”为该项目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多方面的研究。
2.拆分项目任务
在拆分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任务的关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科学统筹任务拆分、细化和分配,以推动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更好地开展项目研究。笔者先将“鸡头米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一驱动性问题,拆分成 “研究鸡头米的经济价值” “如何保护鸡头米的生态价值”“开发鸡头米背后的文化价值”等几个层层递进的子问题,再给每个子问题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从统计学等角度进行思考,并借助科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探究鸡头米的多样价值。
3.设计活动步骤
根据拆分任务后的子任务串,教师可以思考项目式学习的流程、模块和主要内容,设计出具体可操作的活动步骤(见表1)。同时,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搭建适合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项目任务书、方案表、记录表等工具。学校也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项目研究。
三、项目实施——深入探索的学科实践
1.深度调研,数据分析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工作,包括参观水八仙种植基地、销售点、餐馆、广告公司、文创公司、文化局、环保局等地,并采访了与鸡头米相关的种植户、经销商、设计师、厨师、中药师、普通消费者等人群。学生还设计了调查问卷,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线上线下的调查,共收集到三百余份有效问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计算和分析,学生得出了初步的结论。
2.拓展知识,提升智能
教师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与经济、社会、文化、环保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数字化处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预测,对鸡头米的多样价值进行了梳理、讨论和汇报,得出了关于鸡头米的多样价值的探究成果。此外,学生还积极拓展,研究鸡头米的背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领域。
3.成果展示,发展素养
项目式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学生展示自我、交流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分享研究结果,学生不仅可以展示他们在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反思和总结整个研究过程。此外,成果展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突显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贡献和价值。
例如,有学生利用条形统计图来研究鸡头米的亩产量,并浅析了亩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学生借助折线统计图来研究鸡头米的价格走势,并分析了“为什么鸡头米的价格从田间地头的几元一斤变成餐桌上的几百元一斤”的经济学问题;有学生使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种植鸡头米的亩产效益和农户家庭收入占比,阐释了鸡头米对当地农户收入的重要性。(如图3)
在探究鸡头米经济价值的任务中,学生主要是从数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重点运用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相关知识。他们整合了百分数、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将其应用于鸡头米的问题情境中。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强化了表达能力、质疑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经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推理、数学建模和统计思想等思维水平,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学生还探究了鸡头米的营养价值,制作了鸡头米的营养手册,并制作了美食,绘制了菜谱;收集和书写了关于鸡头米的古诗,绘制了相关的图画,创作了关于鸡头米的诗集;制作了鸡头米的生态档案册,探索了鸡头米背后的生态价值。
四、项目评价——指向素养的全面提升
项目式学习的评价强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关注应用和综合等高水平目標。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在真实背景下获取知识、有效运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项目式学习的评价具有以下特点:注重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问题解决能力、重视学习过程的发展,并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评价的焦点是学科育人,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注重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并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项目式学习中,评价采取了多元化的方式,设计了多维度的评价表(见表2),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师生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有效改进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力和创造力。
五、项目思考——指向项目育人的创新改革
1.关联生活,发挥活动育人价值
项目式学习的选题和设计应该注重与地方文化和学校特色的结合,聚焦真实问题。以“探究鸡头米的多样价值”为例,该项目选取苏州当地常见的鸡头米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走进田间地头,实现知行合一和学思结合,从而发挥项目式学习的育人价值。
2.学科融合,强化协同共进功能
项目式学习将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和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这种横向和纵向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成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综合型和应用型人才。
3.以生为本,激发自主探究能力
从最初的选题、确定目标,到分组调查与探究,再到整理汇总和拓展研究,项目式学习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勇于尝试,积累了宝贵的学习经验,提升了综合能力。
4.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项目式学习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模式,注重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学科的融合。评价不仅注重对项目成果的评价,还注重对探究实践过程的评价;不仅指向个人成长,更指向团队共同进步。这样的创新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项目式学习该往哪里走?要坚持项目育人,把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衡量标准;要坚持知识统整,进行学段之间、学科之间知识的统整融合,设计具有综合性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活动,实现知识点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让学习在融通中提质增效;要坚持模式创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为多种教学模式并行,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让学习精准化、层次化、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