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剑
摘 要:
概括本质上是从输入到解析再到输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可以立足这三个阶段,有侧重地进行训练。输入阶段,大量捕获信息并提炼核心内容;解析阶段,体悟核心内容背后传递的情感;输出阶段,以简洁的语言或文字进行精准表达。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能力;输入;解析;输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第二阶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阅读整本书,初步理解主要内容”[1],在第三阶段阅读与鉴赏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2]。这些要求均指向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所谓概括,就是用语言表达结论或观点,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指简明、扼要地重述,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将学习分为具体经验学习、表征或符号学习及抽象学习三个层次[3],概括处于抽象学习的层次。如果对这个过程进行具象的描述,即:根据学习目标捕获信息,经过思维的加工实现知识的更新、迭代,最终形成系统化的表达。因此,概括本质上是阅读理解、总结和表达的综合,是从输入到解析再到输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可以立足这三个阶段,有侧重地进行训练。
一、输入阶段:大量捕获信息并提炼核心内容
输入是学生在阅读中大量捕获信息并对其进行理解的阶段。捕获信息,其实就是处理、抽象不同类型的客观现象,形成符合自己思维体系的形式,方便进行思维处理。因此,这个过程不仅要获得信息,还要经历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从中提炼出核心内容。具体可以从文章结构和典型信息两个方面入手。
(一)提炼文章结构
兰瑟姆认为,结构是文章的逻辑线索和概要,其给予感性资料以秩序和方向,始终把握着文本的整体方向。[4]提炼文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有并列结构、总分结构和递进结构。
以课文《东方之珠》为例,通读全文后,不难看出,第一段为统领段,最后一段为总结段,中间的四段分别描写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闹市和夜晚的街景,并且,分述的四段中,每一段的第一句均为该段的中心句。据此就可以把握文章的结构,顺利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提炼典型信息
文章的标题、重点词句等典型信息,对于理解文章内容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用以下几个策略引导学生提炼典型信息:
1.诠释标题
许多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文段的内容对标题进行扩句,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标题已经将人物与事件说得很清楚了。学生在通读全文以后,可以结合标题,通过增加一些自己的语言,将主要内容概括出来: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
2.找重要句段
多数文章都会有一些与主题或作者创作意图密切相关的重要句段,如总起段(句)、过渡段(句)、中心段(句)和总结段(句)等。将这些句段连接起来,往往就能抓住主要内容。
如课文《烟台的海》,作者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分段描写了烟台的海,并在每个段落中穿插了烟台人的生活。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提取出每个季节烟台的海的特点,再辅以烟台的风土人情即可。即:课文主要描写了烟台大海四季不同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同时通过对烟台人民劳动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烟台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
又如课文《四季之美》,作者也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用细致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营造了美的氛围。从时间上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黎明”“早晨”“夜晚”和“黄昏”四个时间段,并找准描写四个时间段主要特点的语句。从结构上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同样的句式,如四个自然段都用“……最美……”的句式开头,齐齐整整,后文描写则或长或短,错落有致。
二、解析阶段:体悟核心内容背后传递的情感
解析是概括的关键。学生要将上一阶段提炼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加工,体悟主要内容背后传递的情感,从而为下一阶段的表达输出做好准备。
小学阶段的课文主要可以分为叙事类、写人类、写景类、状物类等。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题材,从不同角度进行引导。
叙事类的文章一般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就能在提炼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的情感。其中,起因和结果较易准确找出,而经过往往是一波三折的,寻找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
例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起因是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能,要求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谋害他;经过为诸葛亮趁江上大雾,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为诸葛亮成功挫败了周瑜的暗算。作者通过刻画诸葛亮如何完成“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赏之情。
写人的文章是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树立人物形象并借此赞扬或者鼓励我们学习人物的美好品质。此类文章的落脚点应回到人物的典型事例上,通过主要人物的描绘(动作、语言、表情等细节)对人物品质进行概括。
例如,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的主要内容是:刘伯承因眼部受重伤,在一家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做眼部手术,因拒绝使用麻醉剂,被为他做手术的沃克医生称为“军神”。文章通过对刘伯承做手术过程的刻画,赞扬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写景类文章通常选择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的景点按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并寄情于景,情景交织。阅读此类文章时,应从景物、顺序、特点及情感入手。
例如,五年级下册《牧场之国》一文,主要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夜晚的祥和寂静,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牧场风光的由衷赞美。
状物类的文章则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用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述出来,并借物言志。
例如,五年级上册《松鼠》一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松鼠漂亮的外形、驯良的性格、乖巧的行为和生活习性等,突出了松鼠讨人喜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在体悟主题情感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辅助鉴赏。
例如,《牧场之国》的语言恬淡悠然,《金字塔》的语言充满神秘感,《威尼斯的小艇》的语言则舒缓明亮,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异域风情”。又如,课文《匆匆》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作者采用排比句式渲染了日子匆匆流逝的特点;“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样的排比疑问句式对于传递情感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借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输出阶段:以简洁的语言或文字进行精准表达
概括不仅要归纳主旨要义,最终还需要以简洁的语言或文字进行有条理的精准表达[5]。学生语言的丰富程度及灵活运用的熟练程度,是制约其表达准确性的关键因素。表达力弱,就会出现“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尴尬局面。可见,表达是使概括精准抵达的重要保障。在积累字词句段的基础上,进行缩句删冗和锤炼辨析的训练,力求简洁与精准,是促进表达的关键。
(一)缩句删冗,追求简洁表达
简洁的表达是指尽量用极少的文字准确表达完整、丰富的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缩句能力,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简洁表达的能力。教学中常用的缩句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保留简洁的动词和名词,删掉意义不大的成分。简单的句子一般由“主语+谓语+宾语”或“主语+谓语+补语”的形式构成。在简单的句子中再加入定语、状语等成分,可以使句子丰满,但理解起来就更困难,很多学生经常受到句中定语和句中状语的干扰而抓不住句子的重点。而缩句可以把比较复杂的句子缩减成简单的句子,从而更容易正确理解意思。
二是使用合并同类项法避免啰唆。在缩句时,我们可以将句子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让句子变得比较简洁。例如,“他喜欢跑步、打球、游泳、拳击、跆拳道等各种体育活动”可以缩减为“他喜欢各种体育活动”。
三是使用省略号减少冗余。在有些句子中,太多的列举往往使句子显得冗长,这时可以用省略号进行缩句。例如,“他的书桌上摆满了书本、铅笔、水杯、饭盒、苹果……”,不需要把桌上的所有东西都列出,缩句以便更加简洁地传达信息。
教师可引导学生参照上述方法,训练简洁表达的能力。但切忌简单的生搬硬套,而应在透彻理解句子原本意思的基础上,入情入理地缩句。如: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滑倒。若不仔细地理解句子原意,可能会缩成“小演员滑倒”,而原句的本来意思是“差点儿”滑倒,即并没有真正“滑倒”。这里,“差点儿”虽是修饰成分,但绝对不能省略。因此,正确的缩句应该是:小演员差点儿滑倒。
(二)锤炼辨析,追求精准表达
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辨品质。语文中的辨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感情色彩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例如善良、卑鄙、可爱。二是范围大小辨析。在同一类词中,有的词包含另一个词。例如战役和战争,战争包含战役。三是程度轻重辨析。同一类词语中,有些词的意思相近,但表示的程度却不同,有轻有重。例如“喜爱”和“酷爱”,两者都表示“爱”,但从爱的程度来说,“酷爱”比“喜爱”更深。四是运用对象辨析。意思相近的词语的使用对象往往是不同的。例如“亲爱”和“敬爱”,“亲爱”用于平辈,而“敬爱”用于长辈和前辈。五是语体色彩辨析。一般情况下,语体分为口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口语经常使用非正式用词,而书面语中用词会更加正式。例如,“爷们”主要用于口语,在书面语中则多用“男子漢”。
我们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对帮助学生精准表达,提升概括能力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长期反复的词语辨析训练,学生就能较好地辨析词语在语句中的含义,精准地抓住词义、句义和文义,做到精准表达。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10,12.
[3] 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
[4] 约翰·克劳·兰色姆.新批评[M].王腊宝,张哲,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0.
[5] 蔡敏.批判性阅读:赋能语言表达力的提升[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