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华
初中英语知识结构比较复杂,词汇量大,语法难记,教师在课堂上多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其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无法有效提升英语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改变英语学科的教学方向,设计多元的学习活动,以活动的方式组织英语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然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知识讲授,忽略了学生的英语学习诉求,导致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对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牛达2021)。《课程标准》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重点强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突破教学桎梏,让学生能够逐步从理解知识到应用知识,最终将所学知识迁移创新,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始阶段,可塑性强,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和改变世界(樊川湘2018)。因此,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驱使他们更加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以游戏、竞赛、故事等形式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探索学习的欲望,更好地提高其综合素养。
传统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不高,只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完整地讲解出教学内容即可。但是,在《课程标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而且要能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对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把控,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探索精神,使其乐于学习,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效的状态(安继文2019)。因此,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以保障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指导学生主动、有序参与英语学习的关键,是保障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学生个性特征、重难点内容等,做到个性化、科学化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设计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师尚未做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调研,导致制订的学习计划千篇一律,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一方面,缺乏开放性,无法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另一方面,缺乏层次性,影响了整体教学进度。第二,教师未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忽视了对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等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基础性的教学工作,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因此单一的语法训练占重要地位,不重视师生交流、互动。此外,初中英语教学还要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出发,而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只停留在读和写的层面,导致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机械单调,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固化,部分教师并没有设立多元化的教学检测标准,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限制了他们的多元发展。同时,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缺乏关联,导致学生对单词、语法的理解存在困难;在学习活动内容的分配上侧重阅读和写作,忽视了口语交际,导致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语言知识,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技巧,但是缺乏口语锻炼机会,不利于其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认为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上配合教师就行,未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因此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接受能力,导致班级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另外,初中生承受多门学科的学习压力,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很难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无论哪门学科,从教学活动设计的完整性角度来看,课前导入环节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很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前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入显得十分突兀。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对于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知,课前导入环节对于知识的引导与铺垫作用也被重视起来。在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的目标指引下,课前导入环节对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及知识的顺利导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进行课前导入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如情境导入法、问题引导法等,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更加契合的课前导入形式。
例如,在讲授上海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10 A birthday party 时,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世界各国不同的生日习俗进行展示,不断地刷新学生对于生日派对的固有认知,并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关联紧密的情境迅速地抓住其注意力,还利用图文并茂的课外知识呈现形式点燃他们对于知识探究的好奇心。在学习兴趣被点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专注力及探究能力,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导入更加顺畅,而且能提高其学习效果。
1.以学习理解类活动为基础,助学生打开思路
学习理解类活动是文本解读的起点。教师通过设计丰富的学习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其感知与注意,帮助其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其形成新的结构化知识,为后续问题的引出作铺垫,也为后续的实践性教学作准备(游洪南、李美瑶2022)。在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时,教师要有效创设主题语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多元识读。另外,教师还应将所学知识直观地呈现在情境中,让学生能够在情境演练的过程中关注到英语知识,促进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讲授上海版牛津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8 Growing healthy, growing strong 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饮食习惯。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详细分析。这样既融入了生活元素,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另外,教师依托单词记忆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其情感感知能力的同时,帮助其打开思路,为语篇学习作铺垫。
2.以应用实践类活动为基底,助学生知识内化
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围绕文本的主题和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描述、阐释、分析和判断等方面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内化所学语言知识,从而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实践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用能力,助其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授上海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4 Computers 时,教师先结合课本中有关信息技术的内容,积极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展示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实际用处。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鼓励他们交流彼此所了解的信息技术的用途。这样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提升了他们对信息技术用途的认知。
3.以迁移创新类活动为导向,助学生素养转化
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语篇背后隐藏的价值导向和作者的思想观念等进行推理与研读。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挖掘语篇背后的价值导向和意义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品质等的培养和提升,实现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例如,在讲授上海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Unit 3 Head to head 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并猜测生词的意思,再整理出论点和论据。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他们结合问题再次阅读文章,找出议论文的特征,掌握生词的含义,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课后作业的本质是学习,具体可分为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对所学技能的应用实践,以及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写作三个层次。虽然“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课业负担,但是对课后作业的设计及练习内容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口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设计课后练习时,可以从知识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频率,延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授完上海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6 More practice Aliens land on our world 后,教师布置如下课后练习作业: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周围的人进行调查,搜集大家对外星人的观点与想法,并用英语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加具象,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在调查和总结过程中,他们对英语知识的运用更加熟练。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不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更重视实践应用。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师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还应深层次地开发课程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由知识层次向能力层次转化,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