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述評(1949—2021)

2023-02-10 18:47李霜琴
古籍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方以智文學

李霜琴

關鍵詞:方以智;文學;詩論;浮山文集;述評

方以智(1611—1671),明末安徽桐城學術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早年爲復社重要成員,“明末四公子”之一;明亡後積極投入抗清鬥争,易服爲僧,中年以後隱居,以著述講學終老。方以智學識淵博,著述宏富,在哲學、天文、物理、醫學、語言、文學等諸多領域均有非凡建樹,足以與明清之際顧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相並峙,爲一代之巨擘,堪稱“中國百科全書派大哲學家”。遺憾的是,由於其明遺民身份和清代文禁,方以智著述多在禁毁之列,或孤本流傳,或竟湮没未見,導致學界罕有睹其全貌者。基礎文獻的缺失,極大地制約了相關研究的展開,這與方氏應有的學術地位很不相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制約了方以智研究乃至中國古代哲學、科技、文化等研究的深化。近百年來,隨着明清之際學術研究漸爲顯學,對方以智的研究亦成海内外學術界之熱點。在方以智《東西均》《藥地炮莊》《物理小識》《通雅》及《方以智全書》等被相繼整理出版後,學術界相關研究亦隨之開展。綜觀方以智研究的現狀,已覆蓋哲學、歷史、文學、科技等衆多領域。然受文獻整理影響,其早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哲學這一領域。近些年來,隨着方以智詩文集及全集的整理出版,有關方以智的文學研究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現予以大致梳理而述評之。

一、 文獻整理

據記載,方以智著述中留存下來的文學作品,詩集(含詞)有:《博依集》《永社十體》《流寓草》(9卷)、《痒訊》《瞻旻》《流離草及補編》《虞山後集》《無生寱》《借廬語》《鳥道吟》《信葉》《建初集》《合山欒廬占》《五老約》《正葉》《藥集》《禪樂府》,文集有:《廬墓考》(3卷)、《膝寓信筆》《浮山文集前編》(10卷)、《浮山文集後編》(2卷)、《浮山此藏軒别集》(2卷),共計22種約80萬字。由於方以智此類著述長期遭受清廷禁毁,傳世文本可見者極少,相關文獻整理在艱難中前行。經過人們的不懈努力,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有整理本面世,成果日漸豐碩。

其大致情况如下:

1. 《浮山文集後編》(2卷)、《浮山此藏軒别集》(2卷),凌明標點,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6輯,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

2. 《浮山文集前編》(10卷)、《浮山文集後編》(2卷)、《浮山此藏軒别集》(2卷)、《方子流寓草》(9卷),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崇禎戊寅年刊本影印。收入《四庫禁毁書叢刊》,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

3. 《浮山文集前編》(10卷)、《浮山文集後編》(2卷)、《浮山此藏軒别集》(2卷),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初此藏軒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4. 《浮山文集》,張永義校注,收《浮山文集前編》(10卷)、《浮山文集後編》(2卷)、《浮山此藏軒别集》(2卷)。該書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初此藏軒刻本爲底本,參校以《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本所收《稽古堂文集》及《通雅》《物理小識》等書。附録一收《膝寓信筆》,附録二收從《青原志略》和《浮山志》等書中所輯38篇方氏佚文,附録三收《稽古堂初集序》等書他人所作序跋,附録四收有關方以智傳記與評論七則。華夏出版社 2017年出版。

5. 《膝寓信筆》《稽古堂文集》,收入《桐城方氏七代遺書》,(清)方昌翰輯,彭君華校點,黄山書社2019年出版。

6. 《方以智全書》(全十册),黄德寬、諸偉奇主編,黄山書社2019年出版。本書爲目前市場可見的收録方以智存世著述最多者,品種多達35種,其中收方以智詩文集:《博依集》(10卷)、《永社十體》《流寓草》(9卷)、《痒訊》《瞻旻》《流離草及補編》《虞山後集》《無生寱》《借廬語》《鳥道吟》《信葉》《建初集》《合山欒廬占》《五老約》《正葉》《藥集》《禪樂府》,文集有:《廬墓考》(3卷)、《膝寓信筆》《浮山文集前編》(10卷)、《浮山文集後編》(2卷)、《浮山此藏軒别集》(2卷)。

7. 《方以智歷史文獻輯刊》(影印本,全80册),陳祝琴編,廣陵書社2019年出版。本書收方以智詩文集有:《浮山文集前編》(10卷)、《浮山文集後編》(2卷)、《浮山此藏軒别編》(2卷),均爲清康熙此藏軒刊本;《博依集》(不全,收卷二至卷五、卷八至卷十,共計7卷),清康熙刊本;《方子流寓草》(9卷),明末刊本。

二、 研究現狀

1949年以來,學術界有關方以智的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方以智詩論、詩學觀、詩學思想研究

方以智的詩學思想主要體現在《通雅》的《詩説》《文章薪火》,《東西均》的《聲氣不壞説》,其所編纂的《青原志略》之《詩堂》等文裏,此外《浮山文集後編》的《范汝受集引》等文中也有不少涉及詩文創作的言論。學術界有關方以智詩論、詩學觀、詩學思想的探討主要就圍繞這些篇章展開,如汪祚民《方以智詩論初探》(1)汪祚民:《方以智詩論初探》,《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2期。,廖肇亨《方以智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説”爲討論中心》(2)廖肇亨:《方以智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説”爲討論中心》,臺灣:《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2年第7期。,方錫球《傳統文化詩學視野中的經典闡釋範式——以方以智的“中邊言詩”和“道藝”觀爲例》(3)方錫球:《傳統文化詩學視野中的經典闡釋範式——以方以智的“中邊言詩”和“道藝”觀爲例》,《桐城派研究論文集》,中國文聯出版社2006年版,,方錫球《論方以智詩學思想的文化美學特色》(4)方錫球:《論方以智詩學思想的文化美學特色》,《文學評論》2005年第1期。,袁津琥《方以智的〈詩説·庚寅答客〉》(5)袁津琥:《方以智的〈詩説·庚寅答客〉》,《古典文學知識》2013年第2期。,扈耕田《方以智詩學思想新論》(6)扈耕田:《方以智詩學思想新論》,《河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9期。,武道房《圓∴:方以智詩學的哲學路徑》(7)武道房:《圓∴:方以智詩學的哲學路徑》,《文學遺産》2016年第4期。,宋飛《方以智“中邊言詩説”論》(8)宋飛:《方以智“中邊言詩説”論》,《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劉立群《詩心〈易〉藴:方以智詩學之易學品格詮論》(9)劉立群:《詩心〈易〉藴:方以智詩學之易學品格詮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19年第1期。,張銀飛、夏美武《詩學辨體理論與晚明詩學思潮——以方以智的〈詩説〉爲中心》(10)張銀飛、夏美武:《詩學辨體理論與晚明詩學思潮——以方以智的〈詩説〉爲中心》,《青海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等。總體而言,這些論文結合方氏哲學思想探討方以智的詩學思想和詩學理論、詩學觀,基本上還是在理論層面上進行論述,較少結合方以智的詩歌創作實踐展開深入細緻的分析。這也與其詩文集的整理出版出現得較晚導致相關研究没有跟上有關。

(二) 對方以智詩學思想傳承及淵源的研究

方以智的詩學思想的形成,與其個人素養息息相關,也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影響密不可分,因此,從他的家族、師承及交遊等層面來探討其詩學思想淵源所自,是十分必要的。臺灣謝明陽的兩篇論文《明遺民覺浪道盛與方以智“怨”的詩學精神》(11)謝明陽:《明遺民覺浪道盛與方以智“怨”的詩學精神》,臺灣《東華人文學報》2001年第7期。與《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12)謝明陽:《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就從方以智的師承關係入手進行探討,認爲方以智“怨”的詩學精神與其師覺浪道盛禪師的詩歌理論一脉相承。謝明陽《方以智與明代復古詩學的承變關係考論》(13)謝明陽:《方以智與明代復古詩學的承變關係考論》,臺灣:《國立成功大學中文學報》2008年第7期。則從王世貞、阮自華、白瑜與方以智的詩學傳承來考察方以智復古思想之淵源,並依據方以智《詩堂》的自述,將其詩學歷程劃分爲三個階段,分别論析此三階段的詩論重心,以及方以智對於復古詩學從“追求”到“轉向”進而“超越”的態度變化,以期更好地認識方以智的思想進展以及明代復古詩學的特質。廖肇亨《方以智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説”爲討論中心》(14)廖肇亨:《方以智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説”爲討論中心》,臺灣《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2年第7期。在對方以智“中邊”詩論深入分析的同時,也從方以智師友、家學諸多層面探討了其詩學源流。李智福《長路招魂棲芷水,三更風雨讀〈離騷〉——論方以智人生中的屈子情結》(15)李智福:《長路招魂棲芷水,三更風雨讀〈離騷〉——論方以智人生中的屈子情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7期。解讀方以智由少年至晚年的詩文創作,並向漢魏之前追溯,指出方以智思想中有着濃厚的屈子情結。

(三) 方以智詩歌研究

相對而言,學術界對方以智詩歌的細緻解讀、分析探討出現得較晚,主要體現在綜合研究、分階段分主題研究和解讀賞析幾個方面。

吴運興碩士論文《方以智詩歌研究》(16)吴運興《方以智詩歌研究》,吉林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在對方以智家世、生平以及交遊(主要是與陳子龍、阮大鋮、陳名夏、施閏章的交遊)等方面進行考察之後,對方以智詩學分期及詩學思想,方以智詩歌思想内容以及藝術特色展開了較爲細緻深入的論述。

通過分析解讀方以智不同時期的詩歌創作,來探討創作主體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生活思想和心理歷程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詩歌主題構成特點和藝術風貌的變化,也是目前學術界的熱點。如:孫海洋、王蘭蘭《簡論方以智的人生際遇及其詩歌創作》(17)孫海洋、王蘭蘭:《簡論方以智的人生際遇及其詩歌創作》,《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探討了方以智的早年、中年、晚年坎坷跌宕的人生際遇和詩歌創作因此所呈現出的不同風貌。劉永《方以智的生活理想與儒家詩性智慧》(18)劉永:《方以智的生活理想與儒家詩性智慧》,《泰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分析了方以智早年的生活及詩歌創作,認爲他對自己生活理想的描述和反思都體現了詩性智慧的内涵。方瑞碩士論文《〈方子流寓草〉研究》(19)方瑞:《〈方子流寓草〉研究》,安慶師範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方瑞《方以智早年詩歌的創作探析——以〈方子流寓草〉爲例》(20)方瑞:《方以智早年詩歌的創作探析——以〈方子流寓草〉爲例》,《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指出方以智的早期詩集《方子流寓草》展現了晚明時代的動蕩多事、國運多舛和方以智的坎坷人生經歷,其藝術手法多樣,多爲有感而作,將古典的抒情形式與現實内容融爲一體,是其融通詩學觀最早的創作實踐。

臺灣的謝明陽有四篇深入解讀方以智不同時期詩作的論文,其《方以智與龍眠詩派的形成》(21)謝明陽:《方以智與龍眠詩派的形成》,《臺灣大學中文學報》2014年第3期。通過考察方以智與陳子龍、周岐、孫臨、錢澄之、吴德操諸人的交往和當時的詩作往來,探討了龍眠詩派“澤園永社時期”“金陵廣集時期”“諸子離散時期”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以及方以智這些時期的詩歌風貌及其成因。《方以智〈瞻旻〉的亂離書寫與孤臣心志》(22)謝明陽:《方以智〈瞻旻〉的亂離書寫與孤臣心志》,《東吴中文學報》第38期,2019年11月。指出,方以智詩集《瞻旻》爲易代之際的亂離書寫,爲人們再現了北京陷落時的天地崩裂,方以智從北京亡命南京所承受的種種波折與苦難及其在奔波于南京、廣州之間對奇冤的昭雪、國勢好轉的期盼。《方以智〈流離草〉的聚散悲歡與家國思索》(23)謝明陽:《方以智〈流離草〉的聚散悲歡與家國思索》,《臺灣大學中文學報》第71期,2020年12月。一文指出,《流離草》是方以智寫于明朝的最後一部詩集,從中可以看出“龍眠三子”的變化、方以智與親朋好友的流離聚散及其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方以智〈痒訊〉的家國憂患與詩學轉嚮》(24)謝明陽:《方以智〈痒訊〉的家國憂患與詩學轉嚮》,《清華中文學報》第24期,2020年12月。分析方以智《痒訊》的主要内涵有:對父親方孔炤作戰失利而被逮的悲哀悽楚,爲父親繫獄而四處奔走四方求助終於盼到父親獲釋的艱辛歷程及其間的復雜心理歷程,生命的苦難導致其詩學觀念的轉變,對國事的傷懷與期待。

對方以智的某一類詩詞進行解讀分析,進而深入探討其中藴含的詩人情懷,也是學術界研究方以智詩詞的一個方嚮。如:方豪《方以智和陶詩手卷及全文——觀王雪庭先生舊藏方以智手書長卷跋言》(25)方豪:《方以智和陶詩手卷及全文——觀王雪庭先生舊藏方以智手書長卷跋言》,《東方雜志復刊》第七卷第7期,1974年1月。、任道斌《方以智的〈和陶詩〉》(26)任道斌:《方以智的〈和陶詩〉》,《文獻》1983年第4期。二文就作者所見方以智《和陶詩》録出並予以釋讀。吴孟覆《半爐麩炭,一瓢泉水,吞却鄱陽——從方以智幾首詞談起》(27)吴孟覆:《半爐麩炭,一瓢泉水,吞却鄱陽——從方以智幾首詞談起》,《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結合晚明史實和其他相關資料,就方以智《浮山後集·信葉》中晚年所作五首詞探討其中所體現出的歷史隱情和方以智其時的曲折情懷,以及其中體現出的方以智的詩學觀點。方盛良《融通:從思想到文學——以方以智〈和水中雁字詩〉爲中心》(28)方盛良:《融通:從思想到文學——以方以智〈和水中雁字詩〉爲中心》,《文學評論叢刊》2003年第1期。對方以智的十五首七律組詩《和水中雁字詩》展開深入分析探究,指出這些詩作標志着方以智三教合一思想體系的形成,體現了融通的詩學觀,在明清之際的學術轉型中具有開風氣的意義。侯北辰《他時〈穀音〉集,未可附遺民——方以智五首詞賞析》(29)侯北辰:《他時〈穀音〉集,未可附遺民——方以智五首詞賞析》,《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年第12期。就方以智手書於廬山的五首詞分析了其中體現的“怨怒”“喜樂”的精神狀態及其“隱非隱”的人生態度。陳璐《不忘故國的梅下僧人——論方以智〈梅花詩〉的遺民情結》(30)陳璐:《不忘故國的梅下僧人——論方以智〈梅花詩〉的遺民情結》,《名作欣賞》2020年第8期。就方以智《梅花詩》分析了其遺民情結由傷懷、落寞再到固守忠節的心路變化。鄧富華《明遺民的陶詩接受》(31)鄧富華:《明遺民的陶詩接受》,《宜春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結合明末清初遺民詩人集陶、和陶、效陶之風盛行之詩壇現狀,認爲“和陶”是遺民詩人表明自己氣節人格較爲普遍的一種方式,方以智的和陶詩在明遺民中很有代表性。

(四) 結合方以智的交遊對其相關詩作進行考訂進而探討其詩學思想

方以智交遊廣泛,經常和友人唱和往來,其中還有不少切磋詩藝、發表個人創作觀點之作。通過分析這些作品進而探討其詩歌創作的歷程、其詩學思想觀念的變化,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如饒宗頤《方以智與陳子升》(32)饒宗頤:《方以智與陳子升》,《清華學報》1974年第2期,又見邢益海編《冬煉三時傳舊火——港臺學人論方以智》,華夏出版社,2012年。、謝明陽《陳子龍方以智的詩學論交與分趨——以“雅”的觀念爲討論中心》(33)謝明陽:《陳子龍方以智的詩學論交與分趨——以“雅”的觀念爲討論中心》,《淡江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汪孔豐《方以智與陳子龍交遊考述》(34)汪孔豐:《方以智與陳子龍交遊考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等文,考證了方以智與陳子升、陳子龍的交往及往來酬酢詩文。劉麗《陳名夏與方以智、閻爾梅的詩歌酬唱》(35)劉麗:《陳名夏與方以智、閻爾梅的詩歌酬唱》,《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分析了明清易代之際陳名夏、方以智、閻爾梅三人的交往和詩文酬唱及其中所體現的朋友深情。尹文漢《王船山與方以智的交往——兼及船山相關詩作之分析》(36)尹文漢:《王船山與方以智的交往——兼及船山相關詩作之分析》,《船山學刊》2015年第6期。對王夫之和方以智之間的交往、相互酬酢詩作進行了分析考察。何麗蜜碩士論文《〈方子流寓草〉交遊詩箋注》(37)何麗蜜:《〈方子流寓草〉交遊詩箋注》,遼寧師範大學2018年碩士論文。以《四庫禁毁書叢刊·方子流寓草》爲底本,並參以其他相關文獻資料,對其中的161首交遊詩進行了細緻地箋注。宋豪飛的《方以智與桐城澤社考論》(38)宋豪飛的:《方以智與桐城澤社考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一文闡述了方以智早年參加澤社的情况,並探討了澤社的社課對方以智的文學及學術發展産生的影響。

(五) 對方以智文的研究

相比對方以智的詩歌研究,學術界對方以智文的研究出現得更晚,數量也比較少。武道房《論方以智的文章學》(39)武道房:《論方以智的文章學》,《勵耘學刊》(文學卷)2015年第2期。通過分析方以智對明代乃至歷史上的各種文論主張的批評,及其吸取衆家之長,將道與文、學問與才性、法與無法等範疇整合成一體的主張,認爲方以智的文章學理論上不僅超越了歷史上各種觀點,而且對後來的桐城派文論有重大影響,成爲桐城文論的源頭和先驅。謝明陽《方以智佚文〈鷂石周氏續修譜序〉解讀》(40)謝明陽:《方以智佚文〈鷂石周氏續修譜序〉解讀》,臺灣《中正漢學研究》2016年第2期。通過解讀方以智《鷂石周氏續修譜序》,分析其寫作要旨,認爲該文並非一般宗譜的序文,還有暗中鼓勵周岐效法先烈周日耀的勇毅精神參與復明志業之用意。陳璐《以“憂生意識”解讀方以智的賦體文——舉〈九將〉〈七解〉爲例》(41)陳璐:《以“憂生意識”解讀方以智的賦體文——舉〈九將〉〈七解〉爲例》,《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以方以智的《九將》《七解》爲例,分析了方以智於内憂外患的時代環境下創作的賦體文表現出强烈的對個體與國家命運的“憂生意識”。陳璐碩士論文《方以智散文研究》(42)陳璐:《方以智散文研究》,閩南師範大學2020年碩士論文。在明清易代的大背景下,探索方以智在不同時期的散文創作,歸納其散文理論,分析其散文的藝術風格,並論證其與桐城派之間是否存在源流關係。

(六) 對方以智傳世文學文獻的梳理和考證

由於清廷的禁毁,方以智的詩文集在後世的流傳極其有限,即便是極少數傳下來的也多是孤本流傳,後人罕有能睹其面目者。於是人們衹能從相關著述的記載裏去爬梳,但這些文獻也多是輾轉相因,訛誤甚多。因此對這些基本文獻的梳理考證也是非常必要的。商海鋒《方以智〈浮山詩集〉考述》(43)商海鋒:《方以智〈浮山詩集〉考述》,《文學遺産》2015年第2期。,從大量文獻裏鈎稽爬梳,釐清了方以智《浮山詩集》的基本面貌和流傳收藏概况。邢益海的姊妹雙篇論文《方以智著作的家傳與整理》(44)邢益海:《方以智著作的家傳與整理》,《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和《方以智存世著作考》(45)邢益海:《方以智存世著作考》,吴重慶編《順情遂性——馮達文教授從教五十周年慶賀文集》,成都:巴蜀書社,2018年3月。也對包括方以智詩文集在内的文獻的留存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辨,爲相關整理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以上衹是針對目前學術界對方以智文學文獻整理、研究的現狀做了一個大致的梳理和概括,還有不少論文論述明末清初文壇或其他文人而兼及方以智的詩文研究的,這裏就不再一一列舉。隨着《方以智全書》的整理出版,學術界對方以智的研究將進入一個全新的局面,對方以智文學的研究也將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春天:方以智的詩文是如何再現當時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的?面對天崩地解的形勢,士人們的心理歷程及其對國家、對人生的深度思考是怎樣的?方以智的詩文創作處處可見對前人的批判和繼承,透過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對漢魏、對唐代,對杜甫等前代優秀文化遺産是如何學習繼承的?他的“中邊”論是怎樣形成的?又是如何貫徹到他的詩文創作中的?他的飽含禪理和哲思的詩歌,與漢魏的玄言詩、建安風骨、正始之音、唐詩、宋詩等之間有着怎樣的傳承和創新?他是如何學習前人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等等,關於方以智的文學研究,還有太多的主題有待人們去研究探索。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方以智文學
澳門文學館:為本地文學提供更大發展空間
方以智逃禅前行迹及其思想的挖掘与阐择
关于死亡
“文学”原为官职名
“文学泰斗”的由来
不忘故国的梅下僧人
文學發展:優勢與挑戰併存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方以智人性论思想探析
方以智“三教合一”论之学术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