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 河内文人群體與魏晋之際文學*
河内;魏晋之際;文學;家族;士人;群體河内地區地處黄河以北、太行山東南、函谷關以東、洛陽以北(還包括南陽一帶)。漢高祖元年設置郡國,以河内爲殷國,次年改名爲河内郡。據《漢書·地理志》載,河内西漢時凡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四十六户,百六萬七千九十七口,十八縣。《續漢書·郡國志》則謂東漢時凡十五萬九千七百七十户,八十萬一千五百五十八口,十八縣。東漢光武帝時曾以此作爲後方重地。雖然東漢户口數比西漢略少,但此地人口還是相當稠密的。較之於京城洛陽所在的河南尹轄區,户口當然
古籍研究 2022年1期2022-12-29
- 澳門文學館:為本地文學提供更大發展空間
“澳門文學館”全面對外開放,向市民及旅客展示本地文學面貌,推動文學交流和多元媒合,為本地文學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澳門文學館”原為公務員住宅,建築物具有典型葡萄牙住宅設計特色,樓高兩層。館內設有常設展廳、閱覽室、專題展廳、多功能室及內外庭院等不同空間。常設展廳展示澳門文學發展的脈絡,介紹多位著名文學家的作品及手稿真跡,並重點介紹不同時期具代表性的中葡詩人、本澳作家、文學社團及文學刊物等。展覽內的“書影牆”是澳門文學過去、現在和朝向未來的一個整體象徵,讓參觀
澳门月刊 2022年10期2022-05-30
- Making Crime Pay
ture (公安文學), stories usually written by police officers and put out by publishing compan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affiliated with law-enforcement agencies. Emerging shortly after the country enacted its first criminal law and crim
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 2022年5期2022-05-30
- 敦煌僧傳文學的發展與演變*
旨 趣佛教傳記文學初期以佛傳爲主,佛陀爲教主、爲成道者,是信衆崇拜學習的對象。僧人景仰佛陀、學習佛陀,是佛法的實踐者,又是佛教弘法布道的載體。高僧學習、實踐的歷程與典範,更是後世佛教傳播新穎而有效的見證與宣傳。佛教傳入中國,信衆出家漸多,僧人傳記隨之孳乳,六朝僧傳蠭出,然宗教人物事蹟的流傳,一般爲正史所罕載。六朝以來有雜傳一類,用以著録高士傳、列女傳、高道傳、高僧傳、先賢傳、耆舊傳……一類正史史傳之外的人物事蹟,此類傳記主要是以類相從的傳記集,“高僧傳”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20年0期2020-11-30
- 文学是“精巧的说谎”
沈从文文學有个古今一贯的道德,就是把一组文字,变成有魔术性与传染性的东西,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由“争斗”而至“完美”的一种理想,毫无限制地采取人类的各种生活,制作成所要制作的形式。说文学是“诚实的自白”,远不如说文学是“精巧的说谎”。想把文学当成一种武器,用它来修正错误的制度,消灭荒谬的观念,克服人类的自私、懒惰,赞美清洁与健康、勇敢与正直,拥护真理,解释爱与憎的纠纷,它本身最不可缺少的,便是一种“精巧的说谎”。
读者 2020年10期2020-05-20
- 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培育文學新芽
揚。致力深耕澳門文學,推動文學之火傳承,才能說好澳門故事,由澳門基金會和澳門日報合辦的“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是本澳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文學比賽,至今已舉辦二十四屆,多年來持續為本地文學的發展注入源源不絶的動力。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本屆比賽的頒獎禮上勉勵參賽者:“你們都是在特區成立之後出生的一代,也就是澳門特區下一個二三十年的棟樑大柱。作為長輩的我們,固然有責任把澳門的城市精神通過言傳身教傳承給後輩;而作為後輩的各位參賽者和獲獎者,你們也有責任
澳门月刊 2019年6期2019-07-08
- 在地文學:文學,記錄澳門人自己的故事
。情懷之間,澳門文學的成長文化的生命延展在文學,而文學其實是每個地區都需要的精神食糧,儘管在全球化時代,多元的世界會提供出更多、更好地作品,但是在地文學依舊記錄著這座城市的過往、現在與期待的為未來,而這座城市的人也需要藉助在地文學來抒發自己的情懷,所以文學不是簡單抱持著精英主義的情懷,更需要傳承與大眾傳播。回歸前,澳門一群文學的愛好者默默地在記錄與寫作,通過本地報刊發表一些作品,但這些作品始終只能擁有小眾的閱讀者,因為彼時未能真正走進澳門的教育系統與教科書
澳门月刊 2019年4期2019-06-03
- 編 後
一組“寫本時代的文學”,作爲獻給中西進先生米壽紀念的禮物。中西進先生在日本發動的侵略戰争失敗之後,用一系列的著作批評戰時甚囂塵上的日本文化“純粹論”,探討日本文學接受中國文學的歷史。他和他培養的學生,對中國文化有特殊的感情,他們的著述對於日本學界親近與理解中國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西先生往來於中日之間,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1989年,王曉平在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工作期間,兩人每週以日語對談,根據對談録音整理的《智水仁山——中日詩歌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8年0期2018-11-12
- 文學發展:優勢與挑戰併存
澳門文學的發展說法不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學發展的大環境之下,現階段澳門文學所處的位置,澳門文學創作人面對的挑戰究竟是什麼?應朝哪個方向發展?吳志良認為澳門的寫作人,都是業餘的從事文學書寫,不求名利,純粹出於對文學的真誠熱愛和堅持,以自由的筆觸呈現澳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自信,他們的作品保留了文學的本真,不會過度包裝或偏離本性,也會互相尊重,彼此交流,佳作迭見。相對於文學產業化較盛行的其他地區,由於得到澳門基金會等官方機構的支持和搭建平臺,本澳作家無須太顧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2018-04-25
- 文學創作 自由發揮
過往本地文學作者發表作品的平台主要集中在報紙副刊、少量雜誌上,而今在政府的推動下,多屆文學節及文學獎應運而生,目的是鼓勵“文化人”進行文學創作、大力推動文學的發展,那麼,文學創作者在本地如何發揮?吳志良表示,本土文化的發展也反映在澳門當代文學的成長上。澳門一直有不少文學先行者一直在默默耕耘、不求回報地創作,直至1983年《澳門日報·鏡海》版的創刊,以及1987年澳門文學的重要陣地澳門筆會的成立,成為澳門文學發展的重要標誌。進入1990年代,澳門基金會等機構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2018-04-25
- 小結:文學創作不必迎合市場而作
文化底蘊、文學資源、文化政策對文學創作具有一定的影響,究竟如何看待澳門文學的發展空間?澳門文學發展有何優勢與劣勢?以美食為基點,如何帶動其他產業包括文學的發展?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學位置在哪?未來,澳門文學的憧憬是什麼?有何建議?今期時事辯論邀請了吳志良、林玉鳳、朱壽桐、寂然共同探討澳門應否發展文學產業的議題。論及澳門是否為“文化沙漠”的問題,吳志良認為澳門不僅不是文化沙漠,其“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文化性格、古今同在、中西並舉的人文風景線,還值得我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2018-04-25
- “大灣區”文學:有深度發展空間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論壇”在深圳舉行,對於澳門在大灣區發展文學的可能性,您有何見解?未來,澳門文學發展的方向,您有何期許與建議?吳志良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是為實現區域間經濟協同發展,激發經濟新動能而設立的,具有潛力巨大的創新能力,講求團結協作,整合區域資源,促進優勢互補,從而提升共同的競爭能力。該概念的提出為文學思考提出很多可能性。無論在歷史溯源還是在地理位置上,粵港澳都是唇齒相依、關係密切。大灣區的文化都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由於經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2018-04-25
- 創意文學 非千篇一律
創意設計、電影、文學、媒體藝術、音樂及手工藝與民間藝術各項創意元素融滙、互動、並糅合科技與創新,全方位打造“創意城市、創意澳門”,激發帶動各個創意領域的蓬勃發展。如何看待將美食文化、創意設計、電影、文學、媒體藝術、音樂等等領域結合?當中如何產生聯動效應?吳志良直言,對於一座城市來說,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文化才是這城市的靈魂。回顧澳門小城的歷史,在數百年的中西文化交往中沉澱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蘊,造就了今日澳門旅遊業和博彩業的繁榮。對於澳門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文化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2018-04-25
- 澳門應否發展文學產業?
創意設計、電影、文學、媒體藝術、音樂及手工藝與民間藝術各項創意元素融滙、互動、並糅合科技與創新,全方位打造“創意城市、創意澳門”,激發帶動各個創意領域的蓬勃發展。就現時澳門文學的發展狀況來看,在政府的推動下,澳門文學獎舉辦了12屆、雋文不朽舉辦了6屆,《澳門文學作品選》自2013年出版至今,由此可見,澳門的文學發展始終依託於政府的支持,離產業化仍有一定的距離。過去,不時有聲音指出澳門是文化沙漠之說,亦引起不少學人的反響。因此,本期時事辯論邀請澳門基金會行政
澳门月刊 2018年4期2018-04-25
- 編 後
一組“寫本時代的文學”,作爲獻給中西進先生米壽紀念的禮物。中西進先生在日本發動的侵略戰争失敗之後,用一系列的著作批評戰時甚囂塵上的日本文化“純粹論”,探討日本文學接受中國文學的歷史。他和他培養的學生,對中國文化有特殊的感情,他們的著述對於日本學界親近與理解中國文化做出了傑出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西先生往來於中日之間,結交了很多中國朋友。1989年,王曉平在日本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工作期間,兩人每週以日語對談,根據對談録音整理的《智水仁山——中日詩歌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7年0期2017-11-14
- 前言
集中地刊載現當代文學 研究的論文。我們是在2015 年春開始策劃相關專輯的。最初我和系内教 現代文學的同事商議,開一個“故事新編與穿越”的會。不久我在港大開會 碰到王德威談起這個設想,我們覺得這個題目必然關涉現當代,也必然與 古典有關。“穿越”課題既是熱點又是“禁區”,卻鮮有嚴肅的學術討論。我 們想請些行内的專家來,平心静氣地討論。王教授很感興趣,答應一定會 來。同年秋天,學報主編蔡宗齊教授建議把會議題目改爲“現代與古典文 學的相互穿越: 故事新編與理論重
岭南学报 2017年2期2017-03-12
- 形上之思與形上之詞
上的思考呢?在《文學與神明——饒宗頤訪談録》(第七頁),我提出問題: 孟子與孔子相距二百年。孟子是孔子學生的學生。這二百年是很短的,但又經歷了好幾代人。籠統地講,‘孔孟’,孟是孔子的學生,那就不很準確。二百年如何傳承?孔子怎麽傳給孟子的呢?有的説是他的孫子子思傳給孟子的,籠統而言,應當是没問題的。孔子活到六十幾歲,他的孫子能傳他的學問嗎?他有没有見過他的孫子?應該有。他的孫子有多大了呢?要考一考。有没有二十歲?可能有二十歲。子思是曾子的學生。曾子是孔子門生
词学 2017年2期2017-01-28
- 裴斐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成就
思潮的影響,並對文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15歲就與人合作創辦文學月刊《青年文藝》,自任主編。由於經費拮据,為了減少開支,凡審稿、編排、校對等事務,都由自己一人學餘時間操辦。此時他即以裴斐作為筆名,發表了大量詩歌、散文、小説,年紀輕輕便開始了對社會人生的觀察與思考,並揮舞手中的筆,揭露黑暗,鞭笞壓迫,憧憬光明,展露了超群出衆的進步思想與文學才華。當時成都地區學校不少高材生都是《青年文藝》月刊的支持者,身為中學生的流沙河(名余勳坦,當代著名詩人)也成為該刊撰稿人
国学 2017年2期2017-01-25
- 雅俗之間
——簡論敦煌俗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
——簡論敦煌俗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柴劍虹一在中國文學史上,《雅》(大雅、小雅)原本是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風、雅、頌三大類作品中的一類。《周禮·春官》提出: 大師“教六詩: 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本文引用《周易》《尚書》《禮記》等十三經及注疏文字,均出自《十三經注疏》,北京: 中華書局,1980年,不再一一詳注。,將詩體與寫作手法混雜在一起,遂引起後世解讀歧義。唐孔穎達《毛詩正義·序》開宗明義指出:“夫《詩》者,論功頌德之歌,止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6年0期2016-02-02
- 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印譯略論*
都在面臨的問題。文學經典正是“文化所擁有的重要的過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集中的代表之一,對經典的思考和重視代表着對傳統的自覺思考,而經典本身“提供了一個引發可能的問題和可能的答案的發源地”。從文學自身的發展來看,語種文學的發展除了需要繼承已有的遺産,也需要從外國文學中汲取力量。對於譯入語文學而言,翻譯文學作品可以爲其自身的發展帶來新的觀念和動力。斯達爾夫人(Madame de Stael)在其著名的《翻譯之精神》一文中闡述了她的翻譯思想,認爲翻譯是文學和政治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5年0期2015-08-15
- 文學史中的“進化論”
”信念在現代早期文學史研究中的展開方式、途徑、形態。討論的方式,是分析比較20 世紀上半葉三部影響較大的文學史著作,以期揭示作爲公共信念的“進化論”如何與不同的價值預設、寫作意圖、分析框架相結合,從而形成差異極大的文學史敍述。“進化論”信念影響了20 世紀文學研究,這是個簡單的事實判斷。“進化論”信念如何滲透到文學研究話語當中,則是一個複雜的故事。意欲理解“進化論”與“文學研究”的關係,必須首先將視野從“文學研究”拓展開去。這是20 世紀中國學術發展的特質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5年0期2015-08-15
- 試論1940 至1960 年代初中共對蘇聯文壇經驗的選擇性吸納與本土化改造*
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學藝術,其理論建設與創作實踐,也處處可見“蘇聯模式”這個揮之不去的魅影。時至今日,我們甚至常把新中國文藝工作的種種缺點與失誤,全都以籠統的“蘇聯影響”而一筆帶過。其實,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錢中文教授所指出的:“半個世紀以來,蘇聯的文學觀念對我國的文學理論影響很大。特别是20 世紀50 年代,它在我國傳播了一些馬克思主義文藝知識,另一方面它本身教條化、簡單化的東西不少,影響着我國文學界與學校的教學工作。但是作爲最基本的文學觀念都是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5年0期2015-08-15
- 12—14 世紀中意文學作品的相互影響及原因
術、經濟、文化、文學等各個方面。意大利對中國上千年所傳承的文化有極大的興趣。意大利教育部允許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設中文課程,而且在歐洲人眼中,中國的形象也是被意大利人第一次描繪出來的。12—14 世紀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中亞歷史上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世紀。隨着蒙古國在亞洲土地上崛起和在歐洲的擴張政策,中國文學作品或片段也隨着商人和傳教士被介紹給了遥遠的意大利,而這一時期的蒙古文學深受歐亞文化影響,在相互交流中占了更大的部分。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環境,使得文學作品的傳播和相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5年0期2015-08-15
- 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印譯略論*
曾 瓊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印譯略論曾 瓊在當今這樣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裏,恒定的事物似乎越來越少。新鮮事物不斷湧現,如何面對和處理自身文化所擁有的重要的過去,是當代每一種文化都在面臨的問題。文學經典正是“文化所擁有的重要的過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集中的代表之一,對經典的思考和重視代表着對傳統的自覺思考,而經典本身“提供了一個引發可能的問題和可能的答案的發源地”。從文學自身的發展來看,語種文學的發展除了需要繼承已有的遺産,也需要從外國文學中汲取力量。對於譯入語文學而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4年0期2014-11-14
- 文學史中的“進化論”
楊 伯文學史中的“進化論”楊 伯一本文的任務,是討論“進化論”信念在現代早期文學史研究中的展開方式、途徑、形態。討論的方式,是分析比較20世紀上半葉三部影響較大的文學史著作,以期揭示作爲公共信念的“進化論”如何與不同的價值預設、寫作意圖、分析框架相結合,從而形成差異極大的文學史敍述。“進化論”信念影響了20世紀文學研究,這是個簡單的事實判斷。“進化論”信念如何滲透到文學研究話語當中,則是一個複雜的故事。意欲理解“進化論”與“文學研究”的關係,必須首先將視野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4年0期2014-11-14
- 戴遂良《現代中國民間故事》一書的耶穌會色彩*
20世紀初,中國文學作品向法國的譯介與傳播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但在一定程度上我們應將這些行爲置於當時不少譯介者所處的宗教話語體系中來觀察和理解。他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往往打着符象派(figurisme)的烙印並充滿了耶穌會色彩。其中戴遂良神父(Léon Wieger,1856年生於法國斯特拉斯堡,1933卒於中國獻縣)的文學翻譯活動尤其值得我們注意,他的翻譯行爲實際上是對中國文學作品之美學特徵的否認。以下就其翻譯作品集《現代中國民間故事》(Folk lor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4年0期2014-11-14
- 12—14世紀中意文學作品的相互影響及原因
職莉莉中國文學的域外傳播研究12—14世紀中意文學作品的相互影響及原因職莉莉一、引 言中國文化對於歐洲各國來説一直是一個感興趣的主題,這並不是現今才有的現象,而且這種興趣廣泛的表現在藝術、經濟、文化、文學等各個方面。意大利對中國上千年所傳承的文化有極大的興趣。意大利教育部允許在義務教育階段就設中文課程,而且在歐洲人眼中,中國的形象也是被意大利人第一次描繪出來的。12—14世紀無論是在歐洲還是中亞歷史上都是一個不平凡的世紀。隨着蒙古國在亞洲土地上崛起和在歐洲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4年0期2014-11-14
- 試論1940至1960年代初中共對蘇聯文壇經驗的選擇性吸納與本土化改造*
意識形態領域”的文學藝術,其理論建設與創作實踐,也處處可見“蘇聯模式”這個揮之不去的魅影。時至今日,我們甚至常把新中國文藝工作的種種缺點與失誤,全都以籠統的“蘇聯影響”而一筆帶過。其實,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錢中文教授所指出的:“半個世紀以來,蘇聯的文學觀念對我國的文學理論影響很大。特别是20世紀50年代,它在我國傳播了一些馬克思主義文藝知識,另一方面它本身教條化、簡單化的東西不少,影響着我國文學界與學校的教學工作。但是作爲最基本的文學觀念都是我們
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 2014年0期2014-11-14
- 深耕澳門文學喜見碩果滿園
刊報道一個地區的文學發展程度,體現著這個地區的文化水準和格調。澳門文學近三十年得到長足發展,除了民間的寫作人筆耕不輟,也有賴於政府的大力配合。回顧本地琳瑯滿目的文學活動和比賽,到一系列文學書籍的出版,不管是作為主辦者或贊助者的身份,讀者應該會發現澳門基金會(以下簡稱澳基會)總是沒有缺席的。作為澳門的綜合性公共基金會,澳基會在推進文化建設上始終擔當著積極推動者、組織者和資助者的角色。在澳門文學的發展路上,“澳門基金會”——這個與本澳文學同步成長的機構,到底發
澳门月刊 2014年7期2014-08-11
- 營造閱讀風氣促澳門文學長盛不衰
文學是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作為寫作者自然應立足現實,以反映時代變革,民眾喜怒哀樂為己任,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把普世價值植入人心,推動時代和諧進步發展。二十年來,本澳寫作者正是遵循這一原則,文學創作取得豐碩成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出版了大量小說詩歌散文等專輯、叢書,令外界刮目相看,一改“澳門沒有文學”的看法。追根溯源,澳門文學自覺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澳門筆會”的成立,澳門文學形象得以建立,發展到現在,擁有一大批老中青作家與文學新人。他
澳门月刊 2014年7期201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