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强
(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甘肃通渭 743300)
“留白”教学的核心旨意,是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机会参与个性化语文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当明晰“留白”技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根据教材文本和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的思维状态,采用有趣有味的“留白”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释放创意想象思维,从而获得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语文教学效果。
所谓“留白”,原指绘画或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技法概念,即创作者通过对作品的画面、章法有意留下空白的空间,引发观者的联想,或产生意犹未尽的审美体验。此外,“留白”技巧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学、音乐、建筑、戏剧等领域,其作用都是传达虚实相生、无胜于有的感觉。初中语文教学领域的“留白”技巧,则体现在心理学、文学和教学三个角度。教师从这三个角度切入探寻“留白”的突破口,可以增强语文教学质效。经过语文学情分析和广泛的理论实践研究,“留白”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应用“留白”技巧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渴望参与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应用“留白”技巧,可以满足学生的创造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师根据语文课程内容为学生设置“空白”,通过问题或悬念使学生产生填补“空白”的动机,于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性思维。
第二,应用“留白”技巧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机会。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讲授内容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留白”技巧,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探究机会。比如,教师可以将语文课程内容和探究方向提供给学生,适度设置“留白”,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开展探索式学习,从中发现教师有意省略的语文知识点,这样就能很好地平衡语文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
第三,应用“留白”技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解读。文本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深耕文本自有的“留白”资源,利用作者没有言明的内容设置“留白”问题,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言的“裂隙”,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探寻作者的言外之意。通过分析、表达等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文本补白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解读,实现学生对文本言、象、意三者的统一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技能。
设疑是“留白”技巧在语文教学中主要的应用方式,通过设疑“留白”,学生的好奇因子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教师在语文导学阶段实施设疑“留白”,采用富有新意的导学材料设置悬念和问题,让学生感知到前方有“空白”等待自己填充,能够唤醒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期待。借助“留白”打造满载生趣的语文教学开端,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第一,利用生活情境设疑“留白”。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出发设疑“留白”,是最有效的语文导学方法。教师根据文本题材拟设相应的生活话题吸引学生参与讨论,然后再回扣到文本主题设置“留白”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动力。如教材文本内容是描写某生活事物的,教师就可以在投影屏幕上展示该生活事物图,同时引出生活话题:“同学们,图片上的事物想必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见到,你眼中的它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合作交流。”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生活事物的外形特点、观赏感受进行讨论。讨论告一段落后,教师顺势引出“留白”疑问:“从大家的交流内容中,老师可以得知同学们都是生活观察的小能手,那么对待相同的生活事物,文学家又会从哪些视角切入描写呢?是和大家的眼光一致,还是会有更细腻、更精彩的笔触?下面我们就到教材课文中一探究竟!”这样基于生活经验的设疑“留白”就得到有效实施,学生的文本阅读期待被顺利调动起来[1]。
第二,利用影视剧片段设疑“留白”。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期待具有悬念感和猎奇性质的学习内容,与教材文本相关的影视剧片段,是教师设疑“留白”的优质材料。如在长篇小说节选的阅读导学环节,教师可以从以同名小说为蓝本拍摄的影视剧中,截取教材选文前一章的片段,使用投屏工具播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当剧情正播放到精彩情节时,屏幕上的画面终止,此时学生的猎奇心被迅速勾起,教师适时进行设疑“留白”:“同学们不妨大胆猜一猜,后面的剧情走向是什么样的?”学生猜想后进行热烈的探讨,2 分钟后教师作小结:“大家设想的剧情十分精彩,那么,故事后续是否如大家设想的一般呢?答案隐藏在本课小说节选中,下面就让我们去阅读探秘吧!”这样通过影视剧片段设疑“留白”,学生既了解了教材小说选文的前情提要,也产生高涨的阅读释疑热情[2]。
前文我们谈及,“留白”技巧在语文教学中主要的应用价值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想要切实发挥这一功效,教师在讲授语文新知时,应该尽量避免讲解得太实、太满,恰到好处地省去一部分知识讲授,给学生搭建自主发现、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平台,扩充学生的自主学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探究成就感。
第一,在讲授文本生词、注解时恰当“留白”。在这个环节应用“留白”技巧,教师应避免从自己口中说出文本生词和注解的含义,而是将相关的查阅、分析工作转化成任务分派给学生。比如,学生初读教材文本后,对一些生词和典故的意思不甚明白,教材中也并未给出详解,教师就可以先将这些生词和典故呈现在白板屏幕上,同时发布自学任务:“请大家自主合作,通过参考书或互联网平台查阅它们的确切含义,老师相信同学们完全可以独立解决!”这样基于“留白”的语文自学任务情境就创设完成了。在学生合作查阅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查到的含义批注在教材文本语句旁,同时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品析作者措辞、用典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稍加提醒,如运用生词后,文章描写对象的特点更突出/生动/形象,用典后起到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等表达效果。教师提供以上参考回答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作者用词和用典的作用。这样,在教师恰当的“留白”和启发下,学生自主突破课文的生词和注解难点,并鉴赏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语言风格[3]。
第二,在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时恰当“留白”。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质疑是常有的事,教师采用“留白”技巧时,切莫直接给学生解答,而是对学生的质疑稍加变化和加工,以问题形式再抛给学生,引领学生自主讨论和释疑。如在某文本阅读中,学生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产生质疑,并且持有不同的看法。此时,教师可以设计“留白”问题:“对于文章主人公的人物性格分析,老师一直也非常困惑,既然同学们有各自的观点,大家不妨随堂开展一场辩论会,说一说支撑你观点的依据。”学生的辩论热情霎时被点燃。辩论期间,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句,举证说明自己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具体可以联系人物出身、行为表现、社会环境、他人对主人公的评价等语句,使学生在释疑和论述观点时有理有据。辩论结束后,教师作出总结:“同学们对课文主人公性格的分析,都有着强有力的辩论依据,这说明主人公是一个形象立体、性格特征复杂的‘圆形’人物,单独说他属于某种性格都是以偏概全。大家不妨将辩友的观点糅合到一起,方能较为全面地概括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这样,教师通过在语文新知讲授中恰当地“留白”,强化训练了学生的自主探讨、释疑能力,同时习得分析、概括文本人物性格的科学方法。
无论是古代的诗人词家,还是近现代的文学家,在作品创作中都经常运用“留白”笔法,不会将想要表达的思想旨意和盘托出,而是余出一部分语言“裂隙”,而在这些“裂隙”中,往往潜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彼时心境。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留白”技巧时,必须着重开发教材文本的语意“留白”,促进学生对作者弦外之音的个性化解读探究,从而使学生将文本语意吃透、读活,体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绵绵余韵。
第一,从文本景物描写中解读作者的情感“留白”。作者经常会将情感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对内在思想感情的正面描写不着一字。教师在开采此类文本“留白”资源时,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句段,然后引导学生品析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作者将景物比作什么,或是有意烘托景物环境是静谧的还是喧闹的,明确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后,教师再启发学生解读作者的情感基调,从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景象和意境中,体悟作者喜悦、伤感、沉郁、豪壮等情感主旨,从而发掘出作者含蓄的情感“留白”,提高学生的语意分析和文本解读能力。
第二,从文本对话描写挖掘作者的心理“留白”。在记叙文的对话描写中,常常会暗示出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变化,这也是非常珍贵的语意“留白”素材。教师在开发和应用中,可以鼓励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中的对话描写。在学生朗读期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如末尾是问号、感叹号的对话语句,都需要加重语气、饱含情感地读出来。分角色朗读完对话后,教师再设问,让学生合作分析作者的心理感受或变化,如从平静到激动、从喜爱到憎恶等,这样学生就能够真切地感知作者或文本人物的心路历程,提升“留白”技巧应用的有效性[4]。
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和补白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实践应用“留白”技巧时,应该从读写结合的理念出发,根据文本“留白”巧设写作补白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思维以及阅读练笔意识,从而构建读写共生式的语文课堂,实现对“留白”技巧的创新应用。
依托文本“留白”巧设写作补白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条是利用文章给学生留下的思考余地写读后感;第二条是利用文本末尾的想象空间续编、续写故事。
首先,从读后感形式的写作补白来说,教师可以提出读后感话题:“通过文本阅读,同学们体察到文章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哲思,对此大家还产生了怎样的感想?请用读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看看谁对文本的哲理和意蕴的感受最尽其妙。”学生写作补白期间,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抓住文本中某个特定的点抒发感想,如作者的思想主张、立场和态度等,再阐明个人见地,帮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技巧和要诀。
其次,从文本续编、续写形式的写作补白来说,教师应该围绕教材中童话、寓言、古代神话故事等体裁文本实施补白训练。如学生阅读完一则寓言故事后,教师发布故事续编写作任务:“老师发现大家读完这则寓言后都意犹未尽。的确,这则寓言的末尾留有想象空间,请大家将自己天马行空的创想流于笔端,对寓言故事进行续编写作。”学生续写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寓言内容开展补白。比如,寓言的主人公有一些思想和行为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写一写主人公后来是如何改错的,从而增强学生阅读联想和练笔意识,拓展延伸“留白”技巧的应用空间[5]。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留白”技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机会,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解读。教师通过在语文导学时设疑“留白”、讲授语文新知恰当“留白”、开采教材文本语意“留白”、根据“留白”巧设写作补白,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期待,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练笔意识,实现“留白”技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