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琰
摘要 本文基于高中和艺考机构的美术教学现状,结合河南2024年速写(综合能力)试题,对新一轮艺考改革的价值意义与现实困境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本轮改革变化最大的速写(综合能力)科目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实施步骤。
关键词 高中美术 速写 教学改革
2024年河南美术与设计类专业考试已于2023年11月26日结束。2024年是新一轮考试改革落地实施的第一年,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河南和上海是全国最早举行考试的地区。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考题的形式与内容都将对高中美术教学产生巨大影响。
从2023年春季各地区发布艺术类专业《考试说明》开始,各地区高三教学特别是专业课备考教学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河南为例,素描、速写、色彩三科中,色彩增加了人物头像,速写考试的内容也从往年的2—3人人物动态照片模拟写生变革为以《美术鉴赏》为范围的命题创作,考试时间从30分钟增加到2小时。
以河南2024年速写(综合能力)试题为例,考题要求考生根据图片内容(《清明上河图》)传递出来的意象,结合自身的日常观察和生活感受,绘制一幅学校旁边烧饼铺的营业场景。
考查形式由“摹写”变为“默写创作”,戳中了学生是否具备艺术能力的痛点。而考试时间由30分钟延长至2小时,更体现出该门考试与传统速写的差异,其目的就是考查考生对造型把握的主动性、深入程度和艺术表现力。从考题内容看,相比传统速写,此次速写(综合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独立构思和创作能力,考查考生对素材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能力、想象力、构图能力、画面人物和场景的组织能力、线条的表现能力等等。
一、我国新一轮艺考改革的意义
试题发布后,笔者第一时间与一线高三美术教师进行了沟通交流,他们总体认为,本次改革对美术基础教学有深入且积极的影响。
1.杜绝“套路式”教学,纠偏“功利性”现象。长期以来,我国艺术教育的培训方向大多以“艺考”大纲为标准。艺术技巧训练的功利取向,加上对于文化课程的相对忽视,无疑偏离了培养全方位、多层次艺术人才的美育宗旨。
2.“艺”“术”并重,“学”“创”互补。“艺考”考前培训重“术”轻“艺”,难以行远,既阻碍着个人艺术才能的进阶发展,也不利于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美术教育中过分强调知识学习,而忽视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令学生的发展极不均衡。只有充分重视“艺”与“术”,平衡“学”与“创”,才是未来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的方向。
3.重视审美培养,关注情感教育。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应关注情感教育,要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高中美术类艺考教学改革的困境
艺术类统考考试方案的调整,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生源结构和质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考试制度改革必定要求艺术高中以及艺考培训机构进行教学改革。笔者采取电话访谈、面访的形式对河南的21所高中、62所美术培训机构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高中美术类艺考教学改革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境:
1.升学硬指标的影响。调研的所有高中和培训机构都制定了明确的统考过线、A段(公办本科)过线指标,有了升学率这个硬指标的存在,高中和美术培训机构就必定会围绕着考生的本科升学率展开教学,高中阶段艺术教育的“功利性”在所难免,教学围绕应对统考考试开展,仍进行大量模式化训练。
2.艺考生临时备考、专业基本功匮乏。在“文化课不好学艺术”的社会思维惯性影响下,白纸型、盲目型的学生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调研的5所艺术高中里学生在中招时便具有美术基础,其余16所考生进入美术班前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均是在高二时通过宣讲转化成美术生。调研的62所美术培訓机构中,82%的学生在高三前没有美术基础,家长和考生追求“短、平、快”的功利主义心理,导致学校和培训机构在短时间内只能通过套路化教学使学生迅速掌握技法、具备考试能力,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较为艰难。
3.稳定性与专业性师资力量不足。在调研的高中里,10所有本校在编在岗的美术老师参与高三教学,11所采取引入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的形式开展高三美术教学。调研的培训机构的教师构成主要是美院毕业生(占31%)、综合类院校美术专业毕业生(占62%),这其中具备高中教师资格证的仅有9%。这些老师长期在美术高考专业课考试的教学一线,主要通过范画、带画、改画、讲画的教学形式,围绕考卷画面进行教学,长期高强度的教学和程式化的应试辅导使培训机构教师难以及时接收新思想、新教法、新学情。而一些非省会城市的其他市、县高中因受场地、师资、教学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更是无法为本校艺考生群体提供专业性的教学指导。
4.高一、高二年级美术课程缺位。在除艺术高中以外的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中,《美术鉴赏》大多处于有教材不上课的情况,参加统考的考生有极大体量是到高三才转入美术类统考,进入高三阶段后,本就繁重的文化课及美术备考训练的压力又使考生根本无暇顾及《美术鉴赏》的理论学习。
三、速写(综合能力)科目教学改革的推进建议
面对统考改革的现实和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如何调整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思考,以期将“以美育人”的应然追求与“升学应试”的实然现状相照应,探索出既符合艺术人才培养需求又满足学生升学需要的备考教学之路。
(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化教学
统考是全省所有美术生都必须参加的统一考试,河南省6.5万名考生学习程度差异很大,专业基础、领悟能力、学习态度的差异都非常明显,他们最终都将通过统考分别录取到艺术学院、双一流高校及普通本科、专科高校,这就要求一线老师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和升学诉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基础弱的有学上,让中间水平的学生上较好的学校,让高水平的学生能冲击双一流和专业艺术院校。教师可以将学生按专业基础能力的高低分成不同的教学段,分层次教学。
我们以学生作品举例说明。
稳扎稳打,以“术”为主。对于初学者或者造型能力弱的学生,需要先解决结构、透视和造型基本问题,进行大量的背默练习,学习掌握站、坐、蹲几种常见人物动态的塑造技法,重点解决“术”的问题,力求使他们在面对考题时,能使用自己熟练的技法,尽可能多地满足题目要求完成画面。如同文化课高考,能做多少做多少。我们应清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学生目标都是美院,都是统考单科90分。统考的成绩分布中,60—69分的学生约占35%,70—79分的学生约占35%,80—89分的学生约占15%,90分以上的学生仅为1.5%,老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应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做到最好,争取比目前水平稍好的分数,而不是要求所有人的画面都具备扎实技法功底、深刻且有意思的故事性、良好的画面氛围。
“艺”“术”结合,优质提升。对于基础较好、塑造能力很强的学生,就需要在“术”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美术理论知识,根据对不同风格流派和美术史知识的理解,结合技能技法,体现到创作中去。在面对题目时具备独立构思创意的能力,构思上能给人启发,画面有意境、有故事性,能给人以联想。重视画面塑造的整体性,对于画面主次、虚实、疏密等各种关系的处理,能达到画面整体生动、气氛和谐的目的。
(二)针对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分步骤教学
1.课程前期,夯实基础理论
在这个阶段了解人体的骨骼肌肉和人体透視规律。只有掌握了人体内在的结构,才能在后续的创作中,看清人物内在结构和关系,了解衣褶是因为骨骼结构、肌肉穿插和透视的原因而形成的。只有这样才能画得节点到位、比例准确、动态生动。另外速写(综合能力)科目要求画面描绘出一定的场景,那么,先前并不重要的透视原理也是需要在这一阶段掌握的。除了西方绘画中常见的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还要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了解人物和场景的透视比例画法,并掌握一定的构图技巧。
2.课程中期,重视过程评价
这个阶段学生通过大量实践创作及时地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教师通过讲解与创作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速写科目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作画步骤及技法,学习如何处理画面关系、表现画面的层次。此外,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采用阶段评价的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的关键在于关注过程与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层次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从“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判断、表达”“文化、情感、创造”等方面展开,力求建构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
3.课程结尾,鼓励思考创新
在这个阶段,要打破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最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研讨。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表达,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挑战意识也得以增强,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更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针对考生美术学习全过程,分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美术鉴赏素养的培养。在高中一年级阶段结合《美术鉴赏》教材进行审美核心素养培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教师结合美术鉴赏课程,向学生介绍艺术和艺术家背后的故事,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参观画展、美术馆、博物馆,了解当地民间美术和文化遗产。其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从艺术家所处时代以及政治、文化背景和个体经历对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体会,对作品当中体现的审美特点展开讨论,让学生进入到鉴赏的情境当中感受理解画作的内涵以及价值。
第二阶段:美术造型素养的培养。学习美的形式法则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逐步提高美术造型表现的能力。艺术家的审美与造型能力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的呈现,造型基础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对所描绘的物体展开深入的理解。因此也是一个探究本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通过系统化的素描、色彩专项训练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夯实造型基础,为更高要求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艺术发展的趋势对艺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形象塑造能力外,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同样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相对于造型能力,艺术专业的学习对人的思考和创新素质要求更高。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再创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画面的表现力,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创作能力。
以上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常穿插交替进行,审美鉴赏、实践创作、艺术创新互相促进才能培养出有长远发展潜质的艺术从业者。美术基础教育以及美术统考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为国家和社会选拔美术类人才、提高全民美育素养的重要功能,是为不同层级的高校艺术类专业选拔合适生源的载体。探索符合艺术人才培养规律且满足学生升学需要的教学改革措施是切实达成艺考改革的价值愿景的重要手段。相信未来高质量复合型艺术人才的不断涌现,将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