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般闪耀的声音

2023-02-04 16:40邹燕婷
东方娱乐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歌侗族声部

邹燕婷

侗族大歌是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

2006 年5 月20 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6 月7 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五项非遗项目的编号均为Ⅱ-28。2009 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在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唱歌”看成是与“吃饭”同样重要的事。侗族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族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种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族人的习俗、性格、心理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历史渊源

侗族无字传歌、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 500 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刘向的《越人歌》中的声韵和格调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到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族人“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族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基本特征

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鲜明特点被誉为国际民间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之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题材内容

(1)嘎所(声音大歌)。嘎所是大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所”(soh) 在侗语中有声音、气息、气力、生存等含义,在这里是优美人声的特指。“嘎所”又译为“声音大歌”,这种歌以强调旋律的跌宕、声音的优美为主。嘎所的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之声,其标题常常以昆虫鸟兽或季节时令命名。此外,声音大歌也常常以其产生的村寨命名,并以典型的旋律方式成为特有的地方性标志。

(2)嘎嘛(柔声大歌)。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爱恋之情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也可以译为“抒情大歌”。其音乐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于感染力。重要曲目有《龙在深滩邀你进小塘》《鱼在深滩共约塘》等。

(3)嘎想(伦理大歌)。这是一种以劝教诫世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主要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达,歌词以称颂或讽刺为主。侗族人的传统伦理观念的传承和社区的安定团结,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嘎想”的广泛流传。重要曲目有《父母歌》《公婆歌》《單身歌》《懒汉歌》等。

(4)嘎吉(叙事大歌)。这类大歌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大多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歌词,众人集体在持续低音上唱一个固定衬词为主要表现方式。这类歌的歌词较长,领唱者必须有惊人的记忆力和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典型的“嘎吉”曲目多以故事主人公名字命名,如《元董之歌》《美道之歌》《孔子之歌》等。

词曲结构

(1)一曲多词类,是侗族大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许多经典侗族大歌都属于这一类歌。

(2)一词一曲类,是侗族大歌中数量较少的歌种,这类歌一首歌只有一首歌词和与之结合的一首曲调。

(3)一词多曲歌类,是侗族大歌里数量最少的歌,是侗族大歌发展过程的一种变异形式。

侗族大歌的结构严密而精美,具有完整的三段式特征:每首大歌均由三部分组成,分成歌头、歌身、歌尾。歌头与歌尾相互照应,将歌身镶在中间。结构上由果(组)、枚(首)、僧(段)和角(句)组成。

曲调风格

(1)曲式结构复杂,声部多。从音乐学分类上看,侗族大歌属于支声复调音乐范畴,曲式结构不是固定对等的节奏,音节结构有长有短,节拍有快有慢,差别很大,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的一面。

(2)严肃庄重。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使用和演唱,如迎宾送客的场合、重大节庆的场合等,而且有众多人参加演唱,场面宏大。

(3)无伴奏,无指挥。演唱大歌时,不需要配器和指挥,演唱人员凭借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往往一气呵成,既完整又完美。

歌词特点

(1)歌词简练,是以突出和展示曲调声音美为主的“声音大歌”。“声音大歌”尽管歌词简单,曲式却同样复杂多变而庄重严肃,听之似乎更抒情完美,意味深长。

(2)侗族大歌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发展现状

侗族现有260 多万人,主要聚居于贵州、湖北、广西、湖南等省区。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地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下,其流行区域和传唱人口正逐年减少,许多著名的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均已年过古稀,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早在1986 年10 月,黔东南地区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就走出国门,出征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随着侗歌在国内外频频亮相,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对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984 年,榕江县中小学开展了“侗歌进课堂”实验,影响到黎平、从江、锦屏等侗族地区。

传承与保护

覃奶号,女,侗族,1945 年11 月出生,2008 年2 月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第二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覃奶号从小酷爱唱歌,向老歌师请教,记歌入心,主要有鼓楼大歌(嘎楼)、声音大歌(嘎所)、童声大歌(嘎腊温)、叙事大歌(“嘎锦”和“嘎尽”)、礼俗大歌、多声部大歌等,覃奶号识字不多,靠口传心授,利用農闲之余免费给村民教侗族大歌,青年时代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女歌手。

为做好侗族大歌传承,覃奶号积极开展侗族大歌培训和侗族大歌进校园,1956 年至今已带徒100 多人,不少徒弟现已成为歌师、歌手。在她的组织和影响下,富禄苗族乡高安村组建了成年组、童声组业余文艺侗族大歌演唱队。指导村业余文艺队和小学银铃少儿班演唱,专练侗族大歌多声部和童声唱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覃奶号积极参加侗族大歌展示展演活动,多次组织歌队、歌手先后参加乡、县、市、自治区的民族大歌演唱比赛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活动;1980 年、1986 年分别参加市、区两级大型民族文艺活动比赛均荣获奖品和证书;2021 年指导富禄苗族乡侗族大歌队参加三江县举办的侗族大歌比赛获得优秀奖;2022 年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员会、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邀请覃奶号作为嘉宾参加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70 周年庆祝活动。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则逐步建立起一系列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工作。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能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大歌侗族声部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侗族大歌传承的结构
——基于从江县侗族大歌传承实践的分析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侗族大歌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