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学教学的探索

2023-02-02 07:16孙红梅韩思雅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自主性学习动机

孙红梅,郝 雨,韩思雅

(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16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因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育人目标,是高校教师面临的相当重要的任务。心理学教学应当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但是,由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专业课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着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相分离的现象,二者协同育人的局面未能有效形成。营造适应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课堂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教师的思想教育应当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产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效果。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教育领域常用的检验学生动机的理论框架[2],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非常关注自我与环境的紧密联系,该理论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自我决定理论的内涵

自我决定理论是关于人的动机、情感和发展的宏观理论,关注于促进或阻碍个体成长过程的因素[3],因此,自我决定动机在教育领域非常重要,学生的自然学习倾向可能是教育者可以利用的最重要的资源,即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内化程度较高的学习动机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内在动机是指在缺乏外部动力的情况下个体源于内在兴趣所做出的行为[4]。例如,当人们受到内在激励时,他们会为了内在的乐趣而探索和从事一些活动,也就是说个体的经验来自自我而不是外界,始终伴随着好奇心和兴趣。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动机的类型和水平是3种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的结果: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性[5]。自主需求是指个体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意愿的,由个体自己来决定。例如学生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这种行为就是自主性的。胜任需求是指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效的,例如,当学生觉得能够应对学业上的挑战时,他们的胜任需求便得到了满足。归属需要指个体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有归属感并与重要他人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6]。研究表明,个体的健康发展需要满足基本心理需求[7]。自主性和能力需求的满足对于维持内在动机是至关重要的,这与自我效能理论否认自主性的功能意义的假设相反。因此,对于感觉自己有能力却缺乏自主性的学生,无法保持学习的内在动机。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实验研究支持了自我决定理论的假设,即自主性和能力都是维持内在动机的必要条件[8]。

内在动机是学习的重要基础。尽管如此,教育的许多方面并不能直接让学生产生满足感或趣味性。例如,高中学生可能不会对难解的数学问题感到有兴趣,学习解剖学的学生可能不会因记住了人体的某些部位感到愉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内在动机并不明显。因此,学生需要得到其他激励或者学习的理由。与内在动机相反,外在动机是指为了获得某种与活动本身分离的结果而进行的行为[9]。外在动机的内化对学生的自我启动与维持教育活动的意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时教育活动本身并不有趣,也不令人感到愉快。此外,当学生善于内化外在学习动机时,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其自觉内化运用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学习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则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能否顺利内化的重要因素[10]。因此,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的需求,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相应调整,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传承等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更有效地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11],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发展的育人新课堂。

2 大学生学习动机和课程思政需求的调查

2.1 学习动机的调查

以天津中医药大学2018级应用心理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总人数50人,其中男生9人(18%),女生41人(82%)。采用Vallerand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12],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调查。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分,从完全不符合(1分)到完全符合(5分)。

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认同调节、外摄调节、追求知识等3个维度处于中等水平,而内摄调节、追求成就、追求刺激维度得分小于理论中值(3分)。该结果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内摄调节。大学生在认同调节维度的得分最高,处于中等偏上,认同调节指个体意识到行为的重要性,认为该行为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相关联,起着“自主性动机”的作用。这表明大学生较为认同自己学习的价值,能够根据自己的目标调节学习行为。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水平不高,外部调节动机是为了满足外部需要(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内摄调节动机是因为个体部分吸收外部规则(并不完全接受)。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控制性动机需要进一步激发,自主性动机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在无动机维度上得分较低,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目的性。

图1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Figure 1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iate learning motivation

2.2 课程思政的需求调查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的需求满足是构建外部育人环境的基础。因此,我们在学习动机调查的基础上,又对学生进行了课程思政方面的调查。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的3种需求理论编制问卷,并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如下:在学生对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的总体认识方面,82%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在专业课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说明学生对思政教育专业化有一定的需求。而且学生认为,思政资源的引入应该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分割。我们以认知心理学课程为例,调查了学生对专业课的需求,学生认为课程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非常有用的,在考研和就业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表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心的,这也是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考虑的课程目标和定位的问题,即做好课程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衔接。

3 自我决定理论框架下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教师的导向和特定的学习任务可以支持自主性的体验,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内在动机。当学生受到内在激励时,他们往往会学得更好,更有创造力,而且教师引入学习任务的方式会影响学生对自主性和能力的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恰当的方式可能促进内在动机的维持和更深层次学习。

3.1 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高度融合

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满足学生对思政资源与专业课的结合需求,设置与专业知识能够有机融合的思政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动机。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是间接性的,应该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13]。在认知心理学课程思政中,我们将影像资料、研究进展、心理学家的故事、案例等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元素纳入课程之中,如在讲到“记忆”章节时,选用了心理学家洛夫斯特对目击者证词的研究,并播放了她的TED演讲,分析真实的目击者证词出现问题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严谨、奉献的科研精神。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职业定向需求,我们精选出每一单元与专业知识匹配的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不断进取。例如在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法时,选用探索心理学里的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研究,开阔学生视野,启发科研思维,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心理的脑机制研究,为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增强职业自豪感。此外,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我们还精选了中外心理学家为人处世的科研故事作为思政材料,让他们通过这些榜样的示范作用产生努力学习的迫切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14],从而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专业认同等。

3.2 教学方法上启发学生自主挖掘思政元素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思政元素应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5]。这就要求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融合是水到渠成的,不是附加式的说教,那么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来实现思政教育的效果是很重要的。

课程思政除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外,在教学方式上也要相适应。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只有满足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11]。因此,我们采取问题驱动式教学,让学生课上自主挖掘与专业知识相符合的思政元素,而不是由教师直接表达出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内涵。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专业课体现出来的思政元素入脑入心,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思政育人的自动内化。此外,我们还采取课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学生的兴趣问题,我们鼓励学生自发组成课外学习小组,一起探究心理学问题,深入体会研究中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在课上进行汇报交流。这种教学形式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组中的归属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不管是思政内容还是专业知识,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内化成学习的动力,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任务。因此我们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遵循两个环节,一是通过学生自主寻找思政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满足自我决定理论中的自主性需求和胜任需求。二是学生课下进行小组学习,体验深入交流的归属感,这样的教学能够使课程思政更好地实现内化。

3.3 教师队伍实现思政专业化培训

自我决定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那么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引入专业思政教师打造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我们还通过专业教师进行思政培训的方式实现教师思政专业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网络资源,采用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加课程思政的培训和讲座,力求精确、精准地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资源的深入融合。对相关学科的教师组织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开发一系列富有思政特色的专业化、条理化、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内容。此外,我们还邀请在思政与专业化深度融合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多次开展公开授课及宣讲,为其他新教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逐步加强教师思政专业化队伍建设。

4 大学生思政课程专业化的评价

我们以认知心理学课程为例,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生就业前景、职业规划指导、研究伦理道德、与专业相关的时政话题等内容,最后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实施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4.1 问卷调查评价

自编《大学生思政课程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班学生,共50人。结果表明,84%的学生表示进思政教育的效果比较明显,90%的学生对教师涉及的思政教育的话题很感兴趣,8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对学习非常有帮助。对于课堂上讲授思政教育内容的时间点,78%的学生表示结合专业课程的具体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效果较好。

4.2 访谈评价

自编访谈问卷对认知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进行评价,访谈包括7项内容,如“在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是否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请谈谈你的看法?”“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是否能够使你愿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并体验到成就感,请谈谈你的看法?”“这门课的学习是否帮助你与他人在学习中建立相互尊重和紧密联系,获得他人的支持,请谈谈你的看法?”等。

以20名学生为访谈对象,我们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加入课程思政教育后课堂更生动,使学习更有方向性。学生的自主需要得到了满足,学生开始主动使用教师传授的思政知识与技能(阅读文献能力、思维能力、职业规划、学术态度),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对心理学进行深入学习与理解。在胜任需求方面,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和思政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了许多学业困难,学生通过完成写综述、设计实验、阅读文献等这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大大增强了对心理学的兴趣与信心,体验到很强的成就感。此外,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增进了小组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的集体感与归属感进一步加强。总之,学生认为思政课程对自身有很大帮助,很多学生从为了拿奖学金、为了不挂科、听从教师要求等外部动机转变为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内部动机,希望在心理学方面进一步深造,学习更多实用性技能,提高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

5 结语

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新型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因此,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重点围绕满足学生自主性、能力感和归属感三大心理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综合理念,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形式,引入榜样事迹、时事热点等教学内容,切实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效果。在未来的教学研究中,应当进一步挖掘与思政内容高度融合的专业教学内容,建设具有思政专业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丰富思政课程和专业知识协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强化。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自主性学习动机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