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3-02-02 07:16胡春玲朱爱军张建军吴佩岩杨丽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校区思政专业

胡春玲,朱爱军,张建军,吴佩岩,马 静,杨丽红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743000)

教学团队就是以学习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一些技能互补且相互合作、交流密切的教师为核心,并坚持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主要手段,以专业建设和系列课程为团队建设平台,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满足学习者学习发展需要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1]。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从来都不是一个教师的独立活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赖于团队的力量。对于高校来说,优秀的教学团队是至关重要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影响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许多因素中,教学团队的建设起着根本性作用,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学术成就、创新能力等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3]、教育部和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4]、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5]等都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建设目标和改革方向。本研究对我校区护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提出团队建设目标、策略与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护理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1 护理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本校区护理教学团队是在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原定西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团队主要围绕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已形成一支专业发展目标明确、教学和科研成果显著、勇于吃苦、爱岗敬业、精诚团结、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

1.1 专职教师构成

目前我校区护理教学团队以护理教研室教师为主,由团队带头人及老、中、青教师组成,其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从业年限等分布见表1。

表1 护理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一般资料(n=14)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full-time teachers in nursing teaching team(n=14)

1.2 兼职教师构成

根据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定西市人民医院、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有关专家和护士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其年龄、职称结构见表2。

表2 护理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年龄、职称结构(n=2)Table 2 Age and title structure of part-time teachers in nursing teaching team(n=2)

1.3 团队带头人及团队教科研成果

团队目前有3名带头人,师德高尚、热爱护理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能根据行业需求和专业发展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方案,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团队教师近3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2部,完成省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在研校级课题4项。

2 护理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结构欠合理

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规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高职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占40%以上;骨干成员由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5]。表1显示,我校区14人的专职护理教学团队成员中,40岁以下教师占57.15%,55岁及以上教师占28.57%,40~<55岁教师只占14.28%,出现了断层现象。硕士研究生学历教师仅占35.71%(含1名在职在读硕士研究生),这与我校合并转型过渡期较短有关。中级职称教师占42.86%,高级职称教师(副教授)仅占28.57%,缺乏正高级职称教师,职称结构欠合理,与高校教师设置标准有一定的差距,且缺乏男性护理教师,兼职教师比例偏少。

2.2 教师发展以个人为主,未形成有效的课程团队

团队中教师个人独立性强、参与度较低,教师的发展以个人学习和自主探索为主。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教师普遍存在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没有形成有共同发展目标、高效的教学团队。教师教科研方向分散,教学科研大多是个体行为,没有整合形成有计划、有目标的发展合力[6],没有组成团队就某个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集中攻关,只在单点或单方面做出了成绩,没有形成系统深度研究,教学和科研成果固化和转化少,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教科研水平和学科层次的提升,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在教学竞赛、学生技能竞赛辅导及教研、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往往存在“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习惯,过分依赖骨干教师的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可行性办法不多[7]、制度不完善,团队协作的氛围不浓、环境不佳。部分骨干教师虽然干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系统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仍然不足[7]。同时,因兼职教师工作繁忙,缺乏与专职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也未形成有效的课程团队。

2.3 缺乏高职称、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团队建设必须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能够承担“提出愿景、战略布局、资源整合、队伍管理”等职责[8]。一个教学团队可以有几名专业带头人,但没有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的教学团队是没有灵魂的。我校区护理教研室成立之初,护理专职教师人数较少,一部分是中专毕业直接从事护理教育的护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较强,教学经验丰富,但年龄较大,教科研能力较弱。另一部分教师是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这些教师医学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缺乏护理专业背景和护理理论相关知识,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没有临床护理经验。近几年,随着校区的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引进了几名刚从医学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学历高,年轻有活力,精力旺盛,但是缺乏教育学相关知识、教学经验和临床护理经验,对所授课程的整体把握和前沿进展了解不够深入,护理技能操作不够娴熟,学术造诣有待提高,对学生深层次的专业引导有所欠缺[6],对新时期高等护理教育教学规律和模式、学情等缺乏了解和研究,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只是机械套用老教师的模式,教学上没有突破,更谈不上创新。教师队伍新老交替、年轻教师进行学历提升等,缺乏高职称、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限制了我校区护理专业的发展。近3年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教材编写、微课建设等教学资源及课程思政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校级精品课程还是空白,各级各类护理专业学生技能竞赛成绩平平,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申报匮乏,成功率低,大多局限于校级项目。2019—2021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分别为71.88%、63.24%、67.10%,通过率不理想。2018—2020年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分别为87.42%、92.53%、93.72%。

2.4 评价单一、缺乏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团队整体业绩和绩效的提升,反之则会阻碍团队的发展[9]。目前,团队教师的评价依赖于校区的各种检查与考核制度,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评价较为模糊。团队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对教师的系统评价,对教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力度不够,影响建设效果和成员的积极性。再加上职称晋升困难,部分教师缺乏潜心教育的奉献精神。

3 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从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不再招收专科生的计划,护理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如下:(1)以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标准为依据,以提高中青年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建设团队带头人、高水平“双师型”护理教师队伍为重点,以从医疗机构中聘请的护理专家为补充,打造一支或几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技能、较强教科研能力的教学团队。(2)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课程思政的打造及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信息化素养、人格素质明显改善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教师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可以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学科带头人能引领当地护理事业的发展,高素质创新型护理教学团队基本形成。(3)不断优化、完善团队制度与评价机制。

4 教学团队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

4.1 优化团队结构,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教学团队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团队建设的根本。张意忠[10]研究显示,高绩效的教学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以内为宜,否则就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难以形成凝聚力和相互责任感。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项目申报指南”中规定,团队成员原则上以5~7人为宜。目前,我校区护理教学团队16人,人数偏多,高级职称人员年龄偏大、比例偏少,兼职教师数量较少,不利于团队发展。因此,要在团队结构和人数上改变原有的形式,打破学科壁垒和教研室界限,根据课程和人数组建多个、更加合理的教学团队。如吸纳有志于护理专业建设与创新发展且长期讲授临床护理课程的临床教研室教师和基础医学教研室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与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组建教学团队,如基础护理学教学团队、健康评估教学团队、外科护理学教学团队等。如此组建团队,可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教师互补[11],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改“单打独斗”为“以老带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合作创新、共同进步”。以课程为主的教学团队可通过集体备课分析教学中的难题,探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研究性自主学习,教科研凝聚形成合力,为后期的护理本科教学奠定基础。基础医学教师、基础护理学教师、临床护理学教师组建的教学团队不仅能在跨学科教科研方面合作,还可探索器官/系统的整合式教学等教学改革。另外,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加,男护生人数也相应增加,学校应适当引进男性护理教师,以利于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开展。同时,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机制,引进和培养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专业研究、团队管理等方面能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护理行业、专业、学科发展方向,能广泛联系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能承担国家、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在当地护理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在团队管理和创新上能起到引领作用并对校区护理专业进行总体规划的中青年专业带头人。

4.2 构建院校结合团队协作机制

职业教育的“五对接”(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充分说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2]。通过院校教师深度融合,教师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医院文化,熟悉岗位需求,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因此,团队建设应积极选聘更多具有较高学术造诣、高职称、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加入,组建院校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健全医教协同机制;定期召开专兼职教师座谈会及开展理论、实践操作示范课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参加教学医院的学术活动,与医院兼职教师共同申报课题,不仅能加强团队协作,而且教师通过参与医院横向课题可以不断更新观念,提升教学、临床、管理、科研等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4.3 完善团队制度,加强团队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团队成员进入与退出制度、培养与发展制度、团队考核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等,团队制度与校区、教学部考核相结合,在尊重团队成员个性和权利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管理。结合校区和教师实际,制定团队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在团队建设中提升师德素养,引导教师以德施教、以德立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团队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4.4 分工协作,明确团队成员教学和科研任务

探索如何利用好人才的有效机制,厘清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三者的关系,改变团队分工的随意性,充分发挥团队教师的专业优势。如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学研究能力强的教师组建教学研究攻关小组,加大教学创新的力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建科研团队,也可与兼职教师或校本部教师组建科研团队,在结合学科前沿方向的基础上开展各种科学研究工作,实现学校、医院资源共享,校本部与定西校区资源共享。无论教研还是科研,团队内资源和成果都要共享。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临床一线,熟悉学科前沿及岗位要求,确立研究方向、挖掘研究内容。以项目带动教改,以科研促进教学,科教融合协调发展[13],助力教师的成长,实现教科研成果教学资源化。

4.5 健全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

根据团队现状,骨干教师应以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主。团队要制定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方案,让青年教师参加长、短期进修培训,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继续实施学校制定的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优势,指导青年教师的实训、课程建设等。积极申报、推荐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活动,不断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

根据国家政策及学校相关规定,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团队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落实“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的要求,使教师实践锻炼常态化、成果推广化。制定团队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制度、目标和计划,加强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的过程管理,确保临床实践取得实效,扩大教师在护理行业的影响力。

4.6 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双高校”遴选的多项条件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各类竞赛[3]。因此,要组织、选派教师与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实现赛教、赛学、赛研相结合。(1)组织团队内教师经常开展说专业、说课程、说设备比赛和教学创新、微课竞赛等活动,推荐优秀中青年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教学竞赛。(2)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护理技能、大学生创新创业等竞赛活动,通过指导学生参赛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其是省级、国家级学生技能竞赛项目,内容涉及多学科,综合性强,应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操作能力较强的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教师组成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辅导团队,这种组合不仅能够发挥护理和临床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相互配合完成培训工作,还能够促进实践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为教师职称晋升创造有利条件。

4.7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加强团队建设

近年来,校区护理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融入思政元素,制作了部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微课,着力加强学生医者仁心教育。但制作的微课数量少,仅为专业核心课中某一门课程的某一部分内容,且为教师个体制作、内容单薄、无团队合作项目,未形成相应的思政课程体系,离学校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护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还应组建多个课程思政建设团队,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临床实践等多方面入手,申报研究项目,通过调研、研讨、集体备课、培训、外出交流学习等方式,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规范等思政元素,真正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价值共同体,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14],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4.8 以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开发为契机促进团队建设

到目前为止,校区护理教学团队尚无一门校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匮乏,不利于“互联网+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因此,团队教师应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要求,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在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建设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一批精品课程,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强网上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开发,学习在线授课技术与方法,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深入推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争取立项省级、国家级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断提升校区教师及专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和持久力。

猜你喜欢
校区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