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究

2023-02-02 07:16张解和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本科生影像学

张解和

(皖南医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首次超过1 000万规模,达到1 076万。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加强和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提升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也逐渐成为各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1]。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毕业生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的能力,必须从本科阶段培养医学创新能力,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1 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升医学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批省级乃至全国一流本科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需强化学科建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及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革新,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加强创新教育、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素质、促进高校发展、促进传播科学文化。所以,科研乃强国之路,科研水平正成为评价院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要指标。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医学类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社会对医学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但相比“双一流”及发达地区高校,地方医学院校往往因为学生招生生源质量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科研项目少和经费不够,无法满足本科生日常科研训练的需求和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2 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影像学专业属于临床医学专业大类,学生应懂得医学影像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近年来,随着生物学、计算机学和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医学影像学科也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医学院校把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应用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3]。

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应培养服务区域性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以我院为例,医学影像学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及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学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实践培养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可独立查阅文献、完成实验设计、撰写项目书、申报课题、完成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等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3 制约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飞速发展,影像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应用和发展,为适应医学影像学趋向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应尽早提升个人创新科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4]。但是,地方医学院校存在制约创新科研教育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诸多不利因素。

3.1 课程压力大,实践和科研参与度不高

医学影像学本科生应具有丰富的临床医学、电子学、医学影像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而学生在校期间仍以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对科研创新的理解不足。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既要学习如生理、生化等基础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又要学习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课程,还要学习影像物理学、影像设备学等医学影像学相关专业知识,课程难度和压力大,可支配用于科研训练的时间较少,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高[5]。地方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相对较大,可提供的实验实践课程较少,创新实验条件较差。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需要特定的设备,院校实验实训中心往往不具备开设的条件,需到附属医院完成,这亦对本科生实践创新带来许多不便。

3.2 应试和就业压力导致创新意识薄弱

目前很多地方医学院校仍然采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主要通过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填鸭式”地将书本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基础操作灌输给学生。同时,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医学技术的革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前沿医学理论知识[6]。课程结束后,仍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虽然可迅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7]。随着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单位对学历要求的逐渐提高,迫使学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知识的识记中,很多学生自入学以来,就早早地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做准备,参与创新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并且参与的功利性强,大多是为获得奖学金和研究生推免资格[8]。

3.3 创新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自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后,各院校纷纷采取相应的举措,但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体现为创新课程安排不具体,有些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学生重视度不高,课程后的科研训练不连贯[9]。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中灌输的创新教育较少,学生和教师均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创新教育活动,长此以往致使师生倦怠这种形式,教师没法分阶段、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3.4 创新性实验较少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医学高等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10]。在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除了基础医学课程实验,其他课程如耳鼻喉、儿科学、妇产科学、影像诊断学和影像设备学这些课程往往不具备开设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开设的一般是传统的验证式实验。这种实验缺乏探索性和创新性,学生自主参与度不高,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创新平台建设和项目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实验室数量少,教学实验室兼用于科学研究,本科生与研究生共用实验室,实验设备简陋,配备不齐,整体水平不高[11]。以我校为例,医学影像学本科生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前往附属医院寻找影像资料及开展创新活动,这样加大了实践成本,消耗了大量时间。

3.5 科研期望的负向影响

对于从未参加过科研活动的本科生而言,往往因为经验与资源匮乏、科研活动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不强,在科研活动中的期望落差感强烈,负向影响其科研投入。此时教师的及时反馈与指导、必要的资源设施、良好的学术氛围等外部支持对本科生尤为重要[12]。地方医学院校往往因为学校资源匮乏、师资学术水平和科研氛围未能及时削弱这种负向影响。以我校医学影像学专业为例,从事专业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为附属医院医生,大多时间从事一线临床工作,对本科生的科研指导较少,同时校本部实验设备少,无法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3.6 导师制推广度不高,师生缺乏沟通

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导师制主要应用于研究生教育,相比“双一流”高校,地方医学院校推广度不高。通过在本科阶段实施导师制,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及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13]。如今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阶段性的,在申报项目前师生联系密切,立项后往往进度缓慢,缺乏沟通,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14]。

4 地方医学院校医学影像学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的提升举措

4.1 问题导向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现代医学本科教育更重视基础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师仅仅给予本科生论文写作上的简单指导,未能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院校需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帮助解决问题[15]。首先,应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日常的各类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与教师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沟通协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16],做好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在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部分,重视动手能力培养。积极联系临床医生,支持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在临床实践中培养科研兴趣。

4.2 开设科研培养相关课程,营造科研氛围

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养成,需要具有创新的科研思路,扎实掌握课题设计的方法和原理,梳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能熟悉文献的查阅、科研项目申请书和论文的撰写,了解前沿医学知识[17]。以我院为例,2019年修改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后,更加重视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中,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的重要性;联系图书馆相关教师,举办文献检索讲座,开设医学信息检索、创新思维训练、超声诊断学前沿知识、影像核医学前沿知识和放射影像诊断学等课程,增强了学生对医学前沿知识的好奇心,使科研氛围更加浓厚。

4.3 改革创新学分制度,将创新培养纳入培养方案

明确学生只有获得相应的课外学分方可毕业,并将此写入医学影像学本科生培养方案,课外学分包括创新学分和科技学分[18]。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和参与大学生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发表学术论文获取创新学分,参加各个部门组织的科技活动,完成规定的实践报告,取得科技学分。学生还可通过听学术报告、参加寒暑期科研实践活动、参加科研兴趣小组获得课外学分。

4.4 重视本科生科研项目的建设,鼓励结题汇报

在我校,本科生在校可以申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和校级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当前很多指导教师往往为了职称评定“重申报、轻指导”,学生并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最后提交相关的报告草草结题。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学生的项目建设,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意识。可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全员结题分享会,项目负责人分享有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为其他项目成员开展这类项目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加强过程性评价,量化指导教师工作指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学生可通过提交报告、论文、专利等结题;鼓励学生将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到各类比赛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19]。

4.5 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生沟通交流

组织学生和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一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可吸纳意向强烈、成绩优秀的学生到课题组,一般招收1~3位本科生为宜。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背景信息,目前实验的基本情况,今后项目进展思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选择相应的导师[20]。鼓励低年级学生积极向高年级学长讨教科研经验,导师可安排研究生一对一指导本科学生。辅导员较为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导师通过辅导员遴选合适的学生,创建稳定的科研团队,形成“四位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在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及时沟通,提高学生科研能力。

图1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Figure 1 "Four in on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以我院为例,附属医院临床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利用PACS(Picture Achie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查阅病例和随访记录,促使学生参与临床科研并指导学生进行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等[21],指导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科研的创新点,接收本科生参加研究生组会,以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本科生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