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2023-01-20 20:49李晓军
中学语文 2022年36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

李晓军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育一直遵循着高考指挥棒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主要目的,实用主义倾向较为突出,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欣赏作品。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它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今天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把教学活动做得更好,如何圆满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

高中生正处在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培养高中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必须主动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把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出来。传统文化无疑是最有教育意义的载体,教师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使学生能感受到古人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了解到作为道德高尚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新一轮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包括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写作、文化、感悟、审美等能力,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传统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只要老师运用得当、有力地传授,就能使学生的语言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3.有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

中国有着5000 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无数的文化瑰宝,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华优秀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些文化都是中国人民文化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因此,想要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老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

1.教学理念相对单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引导的不断深化,使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高效。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采用“以分数为纲”的教学标准,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状况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后期的辅导过程中,新观念的不断渗透,与传统的文化教育观念发生了矛盾,而一些老师仍然采用一种单一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守旧。长期来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必然会对其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2.重视程度不够充足

在学习和考试的双重压力下,教师应从对语言教学目标的分析入手,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学习材料,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然而,长期以来,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较低,加之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对符合我国国情的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剖析,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使其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3.教学方法比较单调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特别是一些灵活的教学计划,能够将传统的文化融合得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造成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热情不高,从而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融入多媒体技术,使用优质资源,丰富教材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懂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老师在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引导。

4.过分依赖教辅工具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将教辅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传统的文化更加深入的渗透。特别是对于某些难以掌握的阅读、古诗词等教学活动,采用教辅工具进行引导,更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过度地将教辅工具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必然使学生丧失了对自身的探究与反思,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成效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某些要求学生深刻反思其内涵与文化底蕴的知识时,教师若采用情景式的渗透,将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和思维的依赖,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的导入往往只是表象,学生不可能深入理解和思考这些基本的内容,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是很不利的。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有效发掘,传递传统文化元素

高中语文课本里有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甚至连当代文学中也有不少的传统文化成分。然而在应试教育阶段,教师对其所蕴含的内容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偏重于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有用的教学材料,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教学。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些传统文化内容是明显的,但许多都是零散、模糊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并及时、正确地传达。譬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就不要只关注梁思成的文字是否优美、精妙,以及许多中国古话的习性,就其内容而言,文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然而,在阅读整篇文章之后,笔者的一个感受就是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的认识,以及中国建筑的历史,以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笔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把梁思成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描述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阐述。正如先生所说的“一般都是用左右对称的绝对匀称的布局”,这是中国人一贯的审美观要求和准则,挖掘出这种文化要素,可以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提高。在课堂上,笔者自觉地引导学生发掘传统文化的因素,从而使学生发掘传统文化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重视传授给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要用敏锐的眼光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传统文化,把这些知识提取出来,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和学习。

2.恰当延展,拓宽传统文化视野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本的内容,对其进行适当的扩展,一方面,从教材中的某个传统文化入手,对其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材料,让学生进行收集、阅读和了解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并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获得更多有益的传统文化教育力量。比如《雨巷》,在分析了课文后,笔者就向同学们询问了雨伞的由来,以及古人对雨伞的描写,这两个问题不仅可以扩展文本的内容,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在笔者的指导下,同学们放学后都会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或者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在第二天的课堂中,笔者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做答案。有些同学回答说,油纸伞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并解释了古代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孔子家语·致思》中,有些同学讲起了古代关于油纸伞的故事,比如,孔子会走,雨不遮。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笔者向同学们讲述了雨伞的由来,它不仅是一种日常用品,更是一种中国文化的载体。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增强他们的国家荣誉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厚的历史意义。

3.借助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许多情况下,通过教科书、纸质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简单的作品内容,而不能迅速地适应某些不熟悉的文化。因此,高中语文老师要利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场景,引导学生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回忆先贤,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体会到一种古老的气息。它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他们能更好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诗经·邶风》中的《静女》,描写了一对年轻男女在一起时的场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以此作品为基础,阐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形态和内涵。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这种传统的文化,笔者利用多媒体的方式,把《静女》中描写的画面呈现给同学,让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地体会画面的温馨、作品的内涵,体会到古人是怎样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把握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的特征。多媒体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课件变得更加立体、丰富,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4.有效实践,践行传统文化要求

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除了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之外,更要把它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让它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得到指引,从而使它的价值得以彰显。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所传承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设计出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体会到它所蕴含的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风度高雅、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使他们在实践中扮演推动者、执行者和受益者,而教师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种方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收获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传统文化就能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总之,随着我国语文高考改革的深化,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必须采取一些策略,使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得到充分挖掘,并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传统文化的魅力充分、形象地展现出来;要通过开展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贯彻传统文化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以促进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

推动学习路径变革有助于深入推进教育质量和公平这一恒久性议题。数据表明,2021 年经合组织国家15 岁学生群体中,约有36%的人在阅读、数学或科学中至少有一门没有达到最低要求;25—34 岁群体中仍有14%的人没有获得高中以上学历;成人参加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与培训的比例相对较低;青年群体中失业、没有接受过教育或培训的人的比例仍然较高。教育公平同样面临挑战。不同背景的人群在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毕业率、数字技能掌握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阶层差异。这些迫切需要教育系统变革学习路径,以为更多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此外,传统的线性、阶梯式学习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应该朝着适应21 世纪的方向变革。疫情期间许多国家实施的教育政策加速了这一变革趋势,如有些国家调整了教学时间和学年安排,使其更具灵活性;有些国家引入了个性化课程和短期课程;还有一些国家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掌握程度而不是年龄或年级来推进学习进程。2023 年教育系统须在反思疫情期间举措基础上,制定更系统、更具战略性的举措,进一步推动学习路径变革,从而为学习者应对社会短期挑战和长期演变提供有力支持。

推动学习路径变革有助于增强教育系统的回应性和韧性。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各国政府采取的教育应对措施让人们认识到:学习路径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学习是关系性的、社会性的而不是单向传递的;教育中的人和过程比场所和设备更重要;教育系统应加强自身应变能力,把急需回应的紧迫事务与应当承担的长期责任融合在一起。

——张国玲 《中国教育报》2022 年12 月08 日09 版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谁远谁近?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