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与传承路径

2023-01-20 20:49
中学语文 2022年36期
关键词:革命教材文化

朱 琳

革命文化的提出,最早见于瞿秋白的党内文件,“这种新革命文化的先驱,正是杀帝国主义的刽子手。” 他认为革命文化是战胜帝国主义、取得民族独立的重要武器。说到底,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出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集物态、制度、事件、人物、精神等于一体的内涵体系。”[1]习总书记曾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继承革命文化”。在教育教学上,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因而高中语文新教材也加大了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力度。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自全面使用以来,便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曾评价:“也许这不是最理想的教材,但它已经超越现有各个版本同类教材的水平。”的确如此,从教材编写来看,新教材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加强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新教材质量不断提高,其中渗透的革命文化更加浓厚。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对此要有深刻的意识,通过教材去引导学生传承革命文化,并挖掘教材中革命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探索传承路径。

一、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在特定历史背景与现实环境中生成的革命文化,需要学生深刻了解并继承发扬。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中传承的革命文化有如下具体表现。

1.重温革命岁月,激荡爱国情怀

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中生成。传承革命文化,需引领学生重温革命岁月。学生在品读课文、将自己置身革命年代时,若能被其中的故事情节、语言或人物所感染,心中会激荡起崇敬、感恩、爱国的情怀。而这便为传承革命文化打下了良好的根基。教材中诸如《沁园春·长沙》《长征胜利万岁》的课文就是典型代表。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所作的词。作为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除了让青少年领略革命时代进步青年的风采外,也旨在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气势磅礴,适于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容易联想当时的革命形势与岁月,被满腔热血、敢于斗争的词人所感染,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之情。

《长征胜利万岁》是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第二课。该文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记叙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等事件,流露出对长征胜利的激动与喜悦之情。作者杨成武用细节性的场面记录这个重大时刻,并融入恰当议论与抒情,易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氛围中,重温长征岁月,激荡对战士的敬佩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家国情怀。

2.精神引领文化,传颂民族气节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是新课标18 个学习任务群之一。这足以说明教材中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新课标指出:“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2]革命文化中蕴涵着深厚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些革命精神引领革命文化,展示出高尚的中华民族气节。

闻一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与革命战士,其诗歌《红烛》被选入高中必修上册。该诗运用“红烛”古典意象,赞美其“烧蜡成灰”去点亮世界的无私奉献精神。而“红烛精神”除了奉献精神,还有爱国、奋斗和坚守精神。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多读就会发现,诗词中洋溢着的幻想和情绪得到了很大的渲染,革命年代的“红烛精神”喷涌而出,高尚的民族气节溢于纸上。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选择性必修中册。该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而这平淡文字中流露出的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显而易见。哪怕是普通百姓,也会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表现得英勇无畏。而农村妇女的温柔多情、坚贞勇敢更令人印象深刻。可以说,这就是传颂民族气节的典范。学生易懂也易被感染。

3.坚守为民谋利,担当民族复兴

“革命文化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写照。”[3]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革命文化中有着“为民谋利,民族复兴”的内涵。在教材中选入的革命作品也多有体现。

《百合花》是茹志娟创作的短篇小说,被选入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它“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4]这样的小说更易触动学生的内心。即使在战火连天的年代,新媳妇也愿意拿出仅有的新婚被,而小通讯员更是为了同胞而牺牲。文中散发的青春美和人性美无不打动人。人物很平凡,但他们心中有国家和人民,为民族复兴无私奉献,就显得崇高与伟大。

选择性必修中册中的《党费》同样感人至深。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粮食尤其珍贵,地下工作者的工作也充满危险。黄新把作为特殊党费的咸菜看得至关重要,不许饥饿的女儿吃一根,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如果没有对党的绝对忠诚与热爱,万万做不到如此。正是因为心中有党,有人民,愿意担当民族复兴,才会将一切奉献给国家。这样的文章更能让学生懂得珍惜与担当。

以上除了《沁园春·长沙》,其他都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新增篇目。除上述所例外,还纳入了《大战中的插曲》《小二黑结婚》等革命题材作品。与老教材相比,革命文化传承在新教材中表现更为明显了。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传承的教育价值

新课标强调“文化传承与理解”,倡导学生弘扬革命文化等优秀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而新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革命文化传承的比重。那么,革命文化传承有哪些教育价值呢?

1.为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创造条件

语文课程的一大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5]近年来,“立德树人”被反复强调和重视。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习得知识,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而实际中,应试现象使德育被忽略,因此在课改中尤其强调学生品德的养成。相对应地,课标及教材也在不断完善。提高革命文化传承比重,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让学生从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弘扬革命精神,提高品德修养。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历无数艰难困苦而取得胜利的文化成果。传承与发扬革命文化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方面,新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丰富了学生德育的内容,具有强大感染力。学生在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长征胜利万岁》等作品中产生的敬佩、自豪感都有利于其增强爱国情怀,担当责任,顽强拼搏。另一方面,革命文化既汲取了中华优良传统美德,也展示出了党和人民无私奉献、为民谋利、英勇无畏的崇高革命精神。在《荷花淀》《党费》等作品中就得以彰显。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能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立德树人”是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教材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发挥教材中革命文化传承的功能,增强革命文化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厚植和价值观的引导,对深化学生人格教育,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2.为造就时代新人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

教育工作的基本点在于“育人”,新时代的教材围绕培养时代新人展开。这里的时代新人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能担当民族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应继承传统美德,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讲奉献,这样才能担负起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而要造就时代新人,则需为青少年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

首先,“教材与政治、意识形态都有密切的联系”,[6]所以政治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教材编制与实施去落实教育政策,实现教育目的。但教材不仅与政治密切相关,还是文化传承的一种特殊载体。教科书中许多课文都渗透着文化,而革命文化的传承则为青少年提供了正确的政治导向。

其次,革命文化在党和人民的实践中形成的核心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和责任担当,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导向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少年来说,有助于他们了解革命历史,激荡爱国情怀,打好红色底色,增强对党的热爱与敬佩,增强幸福感与归属感。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

3.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基础

习总书记曾在“七一”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7]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就逐渐被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而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传承正好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首先,革命年代,党用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指导革命实践,这些革命实践检验了革命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从而为文化自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材中《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在革命史上就有重大意义。其次,革命文化中诸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将鼓舞新时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与时代大任。这就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基础。

青少年现在生活的年代与革命战争年代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在应试普遍的情况下,大多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革命文化,更别谈传承与弘扬了。而以选文为主的语文教材就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起枯燥的文言字词,激扬的诗歌与有情节的文章更能博得学生的喜爱。在故事或人物中所传达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奉献精神等都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识。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

革命文化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革命精神将不断激励新时代的青少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奋斗。教科书中渗透着丰富的革命文化,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传承革命文化值得深入思考。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资源

革命文化见证并记录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一步步走向胜利,它生于革命斗争,也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发展。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资源应该被充分挖掘,成为学生重要的精神养分。新时代教师需要充分分析教材,在课程教学中从文本内容出发渗透革命文化知识和情感。

比如在《百合花》和《党费》中,可以结合通讯员和黄新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是为了什么而甘愿牺牲?是党,是人民,更是他们心中的信仰。他们承担了守护国家,守护人民的责任,在大义面前,他们将生命置之度外。在这样的文本体验中,革命事迹能将学生带入革命岁月,扣动学生心弦。而革命战士又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品德。革命文化也就能继续传承下去。

此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革命文化精神与内涵进行深度阐释,不满足于只让学生笼统答出“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等,而应要求其谈谈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特点,使学生懂得爱国、奉献与坚守需要付诸行动,但也并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只有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的内涵,他们才能获得使命感和责任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以专题研讨的形式深入体会革命文化

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传承几乎在每册中都有体现。若要加强学生对革命文化传承的意识,可以设计专题研讨活动。革命文化的专题研讨可以从例如“五四”“抗日战争”等某个特定时期出发,也可以以“心中最伟大的革命人物”或“印象最深的革命事例”为主题。学生在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更能加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以“印象最深的革命事例”为例开展研讨。在研讨前,教师首先须提前告知学生研讨主题,以便学生整理与搜集相关内容,这样他们才有话可说。其次,要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生兴趣,气氛才能活跃,研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激发兴趣的方式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比如播放“长征”感人片段。或者实行游戏大比拼,对讲述经典事例最多者和描绘最生动的同学给予奖励。再者,教师要点评学生的发言,从革命事例的典型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与描述性入手,对学生给予肯定与适当补充。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以增强学生信心。最后,教师应对整个研讨活动做总结,赞扬学生的表现,将他们所述事例概括归纳,甚至可以谈谈自己想分享的事例,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悟与体会。

3.以创作实践激活传承动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因此教材学习也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革命文化传承光靠教师讲是无用的,只有激活学生的传承动力,革命文化才能真正被继承与弘扬。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强革命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生的思维已经成熟,也有了一定的表达、理解与写作能力。鼓励其进行创作实践不仅能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也利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不过教师在选择实践形式上需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从学生能力出发,这样学生才会产生自我效能感。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有信心去创作实践,而成功的实践会促使学生再创作,这就为革命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举行有关革命经典的朗诵或演讲比赛是最容易实行的方法。像《沁园春·长沙》《红烛》就很适合朗诵。而在每一次练习中,都存在情感的代入。比赛的设定不仅能激活学生的传承活力,还能提升语文修养。其次,要求学生对教科书上的某一革命事例进行缩写或扩写同样有效。学生选择事例创作也是在巩固理解革命文化,而且在创作中思维需跳跃到革命岁月,这就为学生传承革命文化铺了路。再者,在班会或节日期间,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革命事迹。将经典事件搬上舞台,是学习革命历史,传承革命文化的有效途径。像《小二黑结婚》《百合花》《党费》等篇目都适合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将自己代入人物角色能增强其对革命文化内涵的认识。

教材中革命文化传承路径有多种,但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都应基于语文课程,并考虑学情。新时代教师要有深刻的引导意识,学会分析利用教材,根据学生能力设计活动,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弘扬革命文化,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在这个过程中,全面性、发展性、公平性、安全性等四个特性要始终贯彻在整体评价体系中。从全面性来说,体现在评价理论模型的全面性,即综合评价不仅要涵盖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还需包括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性和必要性成分的全面有机融合,有必要将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意志力等关键能力、必备品格都纳入综合评价体系,确保理论体系的全面性。同时,也表现为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即在大数据思维范式下综合采用各种新兴智能技术,对大规模、长周期、多场域、多维度、跨学段场景下的学生综合发展相关数据进行全面、自然、动态采集。

从发展性来说,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应深度挖掘学生综合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为学生个体提供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和未来发展建议。另一方面,对相关评价信息进行关联挖掘、分析,能够实现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综合发展起点的理解,而持续性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帮助快速精准洞察学生个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综合发展整体及其各指标维度变化情况,支持对学生的增值性评价。

——郑勤华 《中国教育报》2022 年12 月02 日02 版

猜你喜欢
革命教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谁远谁近?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