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龙
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不断深化,出现了“点拨法”“六步法”“三主四法”等多种阅读教学法。以上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实际运用中都反映出了“入境”与“出境”的共同思想。可以说,“入境”与“出境”阅读理念既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又重视对学生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入境”与“出境”是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两大主要内容,两者密不可分,只有运用合理且巧妙搭配,才能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在“入境”之前,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入境”对象的语言、手法、主题等。经典名著包罗万象,但这些著作的写作并非“信马由缰”,其创作往往都很有规律。为此,教师必须在阅读课上实现“入境”的引领,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疑问进行启发。
(1)以文本价值观为切入点
“入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学生与作者产生类似的情感共鸣,为此,教师可以文本传递的价值观作为“入境”的切入点。例如在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何种条件下,你会对某个场景产生依恋?人们在想念一个人或物的时候,会不会根据周围的环境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的“清”“静”“悲凉”是怎样表现的?进而提出文本的价值观问题:①作者在描述北方的秋色时,心理状态如何?②作者真正的用意何在?③你有没有类似的感受?应如何形容你的情绪?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不能简单地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2)情境表演教学如临其境
情境教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各种特定的情境和气氛,使学生在有形、可感的特定环境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作为人文科学代表性学科,语文教学与环境教育法之间存在自然联系。因此,借助人物表演诠释人物性格,可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的冷暖生活,是品味经典的一大法宝。例如,在《捡麦穗》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扮演“我”或“卖灶糖的老头”,并根据不同角色来朗读课文,以更好地体会在特定的情境中,那种不带诱惑的深情温暖。
“知行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将“知行合一”运用到名著阅读教学中,必须对“知”与“行”进行有效区分。“知”即教师在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从认知的角度弄清阅读名著的目的及意义,并梳理出名著阅读的思维方式。“行”即教师教授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根据“体”来进行教学。为此,名著阅读教学应与课文的类型、特点相适应,使学生能清楚地把握学习重点,迅速“入境”。以《诗经》为例,教师可根据诗歌的特点进行设计,对其语言、情感、内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出发,分析其诗歌的风格特点,从而达到“入境”的目的。具体来说,应从选题结构、读诗文、读批语等方面入手,运用丰富的情感探究句型、停顿、轻重音、语调的不同,并结合诗词与自身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情感和深层含义。
指导学生“入境”的方式众多,例如利用音乐渲染氛围,利用学生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共鸣等。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情感与认知行为密切相关,在某种情绪的诱导下,人们的认知活动才会发生。所以,适当地将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导入课堂,营造出真实的生活环境,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达到快速“入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可以把目前的新冠疫情与主人公的遭遇联系起来:尽管在病毒横行的疫情下,但是通过人们的齐心协力,春天必将来临。但是祥林嫂的“春天”可能永远都不会到来。在总结小说的题材时,也可借助现代社会的光明反衬祥林嫂所处时代的黑暗: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哀。而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有更先进的理念和体制,因此我们一定会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入境”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与当前的情境相联系,创造新的情境,使其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更多的想象,并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其想法,通过思想的冲撞实现“出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自信。
“出境”的功能是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促使其理解经典作品的关键和难点。由于受到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制约,高中生往往难以进行独立系统的学习。为此,在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高中生进行反思和回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谓“辩论出真理”,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可以让思维更加完善,更为接近真理。
比如,在阅读莫泊桑《项链》时,教师可以指导同学探讨“玛蒂尔德是值得尊敬的还是可怜的?”“如果佛莱思节小姐真的发现了这件事,她会将这条项链归还玛蒂尔德吗?”进而通过辩论本文是否探寻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勇敢、坚毅,并从爱情的颂歌、人性的美好、悲悯的力量等多个层面去探索作品的主题。在学习《祝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讨论祥林嫂是否曾经有效地抵抗了厄运?带领学生发掘祥林嫂的自发抗争,讨论其中是否体现了根植于封建观念的信仰?又比如,在研究《兰亭集序》时,引导学生辩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等话语中表达的负面情绪?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在研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关于“人生如梦”的观点,是不是一种负面的思想?使学生对苏轼的“外儒内道”的旷达境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灵感转化为真实写作,让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录自己的青春。在实际的名著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会因地制宜设定一些微型的写作情景,使学生能够适时分享正青春和正能量。
比如,在每周的名著阅读课程中,笔者请同学们推荐自己观赏的经典作品,如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林清玄的《清欢》、汪曾祺的《岁寒三友》,并写下简短的引言和读后感,参与者可以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进行推荐。比如,在学习了《百合花》之后,一些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美·温情·纯爱》的阅读和写作,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学习任务:选择《美·温情·纯爱》的一部分段落,并用细节描述恶劣环境中的美和温暖爱情。又比如,学习《离骚》《赤壁赋》《阿房宫赋》等古典名篇,在学生体会到古代汉语的语言和语法后,笔者引导学生勇敢地书写自己的文言文传记。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出境”教学法,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言基础,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学科逻辑思维、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真正走进名著之“境”,才可以与作者、文本拉近距离,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不仅要思考怎样让学生“入境”,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其“出境”,从而使其能更好地了解作品,掌握作品的感情,提高阅读水平,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