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秋菊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课程评价不仅起到了最终总结的作用,还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审美课堂的评价教学为例,审美课堂的评价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教师的评价水平,活跃了教学气氛。审美课堂评价设计与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深入反思,进而在反思中完善,这是高中语文教学路径优化的有效措施。
审美课堂的评价设计与应用首先要重视审美体系的优化,在优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学习资源,进而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展开。教师在选择学习资源时,要具备明确的方向,结合语文教学体系和课本内容,准确有效地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在审美课堂的评价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选择符合学生审美要求的资源。在这过程中,构建学生的审美体系和范畴是重中之重。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的阅读过程相对枯燥,难以体会课文的美感。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过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资源时,要学会辨别教学资源的优劣,落脚点要明确,不能脱离教学框架,以此确保学生审美体系的优化。具体而言,教师应先评估教学资源是否切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综合判断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展开。
例如,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包括《窦娥冤》(关汉卿)、《雷雨》(曹禺)、《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等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表现的主题都是“人性”,涉及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分别以悲剧的形式,展示了窦娥、鲁侍萍和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体现了一种“悲观”的美。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在设计和应用审美课堂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具体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经历,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故事背景,在充分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窦娥、鲁侍萍和哈姆莱特的故事,感受属于他们的善良、真情和无奈。或者可以开展情景剧教学,让学生按照课文和原著进行表演,以剧本演出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情感,同时感受文字所带来的艺术张力。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资源得到拓展,学生的审美体系得到优化,从而有效发挥了审美课堂的作用,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让学生回归课堂、融入课堂、深入课堂的要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在应用审美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应在进阶审美过程的同时,确保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审美课堂的评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魅力。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二第二单元,单元主题为“自然景色”。在《荷塘月色》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荷塘月色”,体会幽静和朦胧的感觉。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在成为课堂主体的同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帮助。而在单元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表达自己对“秋意”的看法,在学生相互交流表达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入感受课本文字对秋景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文字之美。或者采用批注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写下对“秋味”的看法,教师进行批注,通过师生交流的方式找寻文章的巧妙之处,发掘作者借“秋”抒发的思乡之情,体会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和艺术手法,同时学习作者的句式、语言和表达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必修二第三单元中,单元课文《赤壁赋》的学习则可以通过仿写的方式,以现代的文体改写文中的对话,感悟作者的文风的磅礴大气。单元课文《游褒禅山记》则可以采用对比学习的方式,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滕王阁序》(王勃)与之相互比对,通过相互比较的方式感受古时候文人的文笔和情怀。以上课文属于散文中的抒情作品,教师在开展审美课堂评价时,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内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应用评价体系,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回归课堂。不过要注意的是,散文教学的审美认知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经过“认识-发现-创造”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换言之,学生只有跟着作者的思绪走,审视文章中的人物,才能够真正理性地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讲授以上文章时,要从朗读入手,具体朗读的方式可以结合内容灵活改变,让学生先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分析文章,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而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最后,再让学生书写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理解,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表面认知深入到深层认知,进面进阶到创造的境界。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课堂评价的设计与应用除了围绕教学素材和学生主体之外,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其学科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相互监督,通过同伴监督的方式减少教师的监督压力。比如说,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情绪不高,教师就可以让负责任的同学监督这些同学,让这些同学也可以深入到审美课堂的教学评价过程中,自主思考问题和阅读文章,关注书本中的内容和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中,收录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在审美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深入探索导致这一悲剧的“元凶”,不能将思维停留在文化这一概念上,要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等要素进行梳理和探索,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锐利的笔锋,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这种方式在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中同样适用,如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包身工》这一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视域不应局限在包身工的苦难生活上,而要深入发掘导致包身工受苦受难的原因,知晓当时社会的黑暗,了解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从而在了解何为报告文学的基础上,心怀感恩地珍惜当下的生活。在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视域不应局限在别里科夫的奇怪行为上,要深入发掘导致别里科夫奇异行为的原因,知晓当时沙皇统治下的黑暗,以及别里科夫这类人冥顽不化、固守己见不愿改变现实等问题出现的原因,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本质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感悟文字间传递的魅力,并在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修养与能力。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设计和应用审美课堂评价能够优化教学路径。故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析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方向,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语文水平。通过优化审美体系、进阶审美过程、彰显审美价值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