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提升策略

2023-01-20 18:34刘丽娟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专题学习师德双减

刘丽娟

(望都县教师发展中心,河北 保定 072450)

一、问题提出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能否落地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对这一政策的认知情况和执行力度,而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直接关系着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

一直以来,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比如,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建设的意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2019 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均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同时指明了中小学师德提升的努力方向。

“双减”政策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教师。教师肩负着国家使命和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基于此,必须要正视中小学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是绝大数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追求仅限于不碰触底线、红线、高压线。学校基层的师德建设工作大都落实在对上级关于师德建设系列文件的学习中。比如,教师自学本学段的职业行为准则并记笔记;校领导集体会上宣读一些政策法规、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等等。通过这些学习,教师能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为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效仿的,但也仅仅限于“知道”,很少有教师能将之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情怀较为淡漠,缺少对教书育人这一职业的高度认同。学校管理多以各项工作达成情况为量化手段,特别以升学率、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工作状况。同时,这一量化结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荣誉的评选和职称评聘之中,这势必造成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进而不可避免地对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客观而言,学校实行量化管理存在合理性、科学性,但不能绝对化,应积极创造一种和谐共生共发展的环境,让教师体验到职业幸福感。

三是以经济发展为重的社会环境影响着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很多老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社会上尊师重教的风气远不如以前,教师社会地位处于下滑趋势,教师们感受不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尊重,荣誉感淡化,职业幸福感降低。同时,现在家庭虽高度重视孩子的教育,想让自己的孩子遇见一位优秀的教师,但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而是受教育功利性的驱使。因此,如何让家长从内心尊重教师,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于孩子教育的无私付出,以及产生对教师专业力量的重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四是师德评价未能充分发挥引导教师职业行为的正向作用。目前,很多学校在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师德考核文件要求时,往往出现“考核方案制定得详尽,考核内容侧重于教师道德内涵,落实起来却往往由于道德考核的不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的问题,这仍然是由学校对教师教学成绩的量化而确定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方式,形式单一,使得教师高尚的从业精神得不到有效引导。因此,师德评价也严重制约着教师教书育人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提升策略

当前,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小学校已开始落实“双减”政策,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从提升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的角度来助力这一政策落地并取得实效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开展“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师德提升的策略研究极有必要。

“双减”背景下,不断提升中小学师德能够促使教师严肃认真地对待“双减”工作,规范教学行为,自觉提升专业技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缓解家长焦虑,增强学生、家长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能够助推“双减”政策在基层学校落地,丰富中小学师德建设理论,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大的内驱力。

(一)加强师德专题学习,铸就教师之魂

就当前师德建设实践而言,加强教师师德专题学习无疑是一个最基本的策略。毋庸置疑,所有学校虽然会将师德专题学习列为师德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经广泛调查发现,师德专题学习又大都停留在集体学习时读一读、个人学习时抄一抄、交流学习时谈一谈的层面上,专题学习成效一般,违反师德师风规范行为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因此,我们亟需提升师德专题学习的成效。

一是构建三级培训体系。专题学习的策略之中,专题培训必不可少。但是,专题培训受限于师资少、场地有限、教师学习主动性低、线上培训易流于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培训成效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个难题,课题组尝试构建了三级培训体系,将专题学习内容层层渗透到教师的思想意识之中,对唤醒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成效显著。

一级培训是以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等班子成员为对象的专题培训。学校领导是教师师德素养提升的关键。以当前学校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切入点,聘请教育专家,开展《学记》等专题培训,以此来寻找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培训效果“看得见”。这就在领导层面达成了专题学习的共识,为进一步在教师全员中推进专题学习扫清了障碍。二级培训是在一级培训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报名、能力突出的原则,成立由校长、主任为主的讲师团队。讲师团队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实际继续研读专题内容,通过个备、集备、再个备、再集备、形成终稿、核心讲师审核、定稿的流程,形成有实践生命力的凝聚集体智慧的高水平讲稿。同时,团队分组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二级培训,最终达到参训教师能够结合个人教育生活充分理解学习内容的效果。三级培训是在二级培训的基础上,以教师个人自主学习为主,开展培训。主要是让教师学以致用,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提升个人教育生活的幸福感。

二是坚持专题学习常规化,全天侯巩固学习成效。教师专题培训学习,能够促使教师直接有效地提升个人认知。但不可否认,培训是具有阶段性的,一轮培训完后,学习可能就会处于搁置状态,不能持续较强地发挥师德教育的作用。对此,课题组通过建立专题学习常规制度,促使教师学习常态化、持久化,较好地巩固了学习成效。其中,常规化学习内容,主要是上级文件要求的师德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包括:

开展师德专题讲堂活动。小学以乡镇为单位、中学以校为单位,每学期至少举办两次师德讲堂活动,创造性地落实县域内专题学习的要求;实行师德专题学习常规管理。一线教师坚持每日一读写、每周一学习、每月一展示、每学期一交流,促使师德专题学习教育渗透教师日常。常规学习要与专题培训进行整合,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情况下,从县域、乡校、教师三个维度上巩固专题学习的内容,最终达到思想铸魂的建设成效。

三是拓展教师展示平台,促使学习成果可视化。师德专题学习的成效,不仅需要思想内容的大量持续输入,同时也需要以不同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输出。只有通过输出,才能促使教师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形。通过三级培训体系化学习、常规化专题学习大量输入社会主义价值观、“四有”好老师、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师德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课题组搭建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学习成果展示平台,以巩固专题学习成效。具体如下:

出版县级教育期刊。每次专题学习,学校都会开展以“践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这样学习初起,教师就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之后怎么用,有利于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为其专业发展和道德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开展教师风采展演活动。结合专题学习内容,以学年为单位,举办教师经典诵读大赛活动。活动要求各学校要保证80%以上的教师参与率,通过情景剧、音乐剧等形式,深刻理解专题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专题学习对教师教育生活的指导作用;借助公众号、抖音号、河北教育网、网信望都等网络平台,展现师德专题学习的成效。征文中的优秀文章、展演中的优秀节目都会通过这些渠道广泛宣传,激励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努力践行。

(二)“读书+践行”知行合一,涵养教师心灵

近年来,受学校量化管理或唯成绩论评价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将教育教学看作是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对工作缺少持久的热情,同时也与其他教师也产生了隔阂,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坚持开展了“读书+践行”知行合一活动,以充满生命力的文字涵养教师的心灵,唤起初心,使之体验到教书育人的快乐和幸福。

一是确定阅读书籍阶段。结合本地教育现状,从师德素养和专业提升两个方面,发现制约教师成长的根本痛点,综合分析,找到对策。据此,确定教师阅读书籍为刘彭芝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和《学记》。前者着力改变不图发展只求不出事保住自己职位的不思进取者,后者着力改变上课一潭死水,多年课堂未曾有过改变,致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庸庸碌碌者。

二是活动实施阶段。成立线上读书群,设立规则,组织者以领读者身份陪伴读完一本书,解决教师书读不完、不想读和读不懂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与书中理念或方法相关的教育教学痛点,写出痛点发生的具体场景,并进行线上分享。这样,通过引导参与者梳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思考较多的应用场景,激活教师的发散性思维,引发进一步阅读书籍的兴趣,以此解决教师读书成效低的问题;以痛点问题的解决为导向,重新回到书中,细读相关内容,在其指引下找到具体的应对解决方法。只输入,不输出,书就还只是书,不能内化,更不能指导教育行为。但是,只是输出,不解决实际问题,输出也会流于形式。因此,让教师对书中内容进行咀嚼式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书中理念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将知和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提升了教师的思维深度,也增强了“对症下药”且能“治好病”的成就感。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观察和记录,分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记录实验全过程。活动结束后,分享经验,并找出未能圆满解决的问题,继续新一轮实验。

三是活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以案例分析、教育叙事、教学叙事的形式总结活动成果。课题组通过教育专刊出版、公众号刊登、经验交流的方式展示和推广。同时,向上级领导申请设置奖项,鼓励、肯定教师的努力。

(三)编写《家庭教育》教材,提升教师育人能力

近十几年,尽管教师社会地位在下降,人们对教师的尊重程度不如以前,但是,很多教师都说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里,最幸福的事就是学生有了显著的进步。由此可见,学生的成长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而在教育学生的生力军中,家长是一个必须要重视的因素。要想获得家长助力,就需要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基于此,课题组决定召集一线最优秀的教师组成团队,编写具有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实用教材,同时在教师和家长两个群体中推广,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能力。

一是以家长迫切要解决的育儿痛点为切入点,以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方法为主要内容,助力家长科学解决孩子的教养问题。比如《情绪管理三步法,让你孩子远离暴脾气》一文,提出“远离现场理性对待、学会关注内心感知情绪、共同约定实现自我管理”三步走,切实引导家长帮助孩子不乱发脾气。《激趣五步法,让孩子轻松爱上阅读》可通过“耐心观察,寻找孩子兴趣点;瞄准孩子兴趣点,激发孩子好奇心;结合兴趣点,跟孩子共读;多重路径,激发孩子探索欲望;阅读打卡奖励,感受读书的快乐“五步具体操作方法,让家长学完就能引导孩子爱上阅读。这些具有实操性质的内容,不仅降低了家长学习的难度,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家长育儿的痛点问题。

二是以学校教师培训和社区现场讲座为依托,辐射学校教师、孩子家长和社区群众,凝聚全社会教育合力,促使“双减”政策落实。教材编写完成后,分学校和社会两个渠道进行推广。从学校角度而言,通过对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培训,使其迅速掌握教材精华,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家长培训,迅速提升家长的教养能力。同时,教材编写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性讲座,让更多的人群受益。推进过程中,课题组以取得实效为目的,扎实开展讲座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口碑,赢得更多人的尊重。

(四)改革评价方式,指引教师修养方向

师德评价引导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新时代师德评价内涵的内化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2021 年,《保定市落实〈河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任务清单》中明确指出,要不断完善优化师德考核办法,将教学实绩和育人实践表现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参与的多元化立体评价机制,把师德考核贯穿于教师日常工作和成长发展的全过程。这就为师德评价方式探索提供了研究思路。

一是师德评价指导思想。坚持教学实绩和育人实践表现相结合,教师日常工作和成长发展相结合,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相结合,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努力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二是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师日常工作、教师专业成长和教书育人成效。每一指标均从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客观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性评价体系。

三是师德评价的形式。师德评价的指标能否落地,取决于评价方式的可操作性。师德是一种意识形态,不可测量,但同时,人受意识的支配,都会有外在行为表现,也有着可以测量的一面。可测量的评价指标,可从出勤率、参与度、完成情况和个人贡献程度来考查。不可测量的评价指标,可通过自评、同事评、家长评、学生评的方式来考查。因此,师德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保每项评价指标均能够得到较为科学的落地操作。

猜你喜欢
专题学习师德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省妇联召开 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腰痛专题学习的必要性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物理专题学习的“分类+变式”设计——以直流电路动态分析专题学习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陕西代表团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