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显义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教师必须明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层面,才能切实围绕这些层面开展教学,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围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在数学层面学习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教学具备实效.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用适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发展学科思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另外通过对作业设计进行重新规划,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形成课上课下的良好结合,通过这种对小学数学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并使他们获得思维的拓展.
“双减”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减负增效.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构建符合学生兴趣的数学课堂.兴趣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双减”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第一要点无疑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数学教师的授课形式无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需要教师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给他们提供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帮助他们养成优秀的数学素养.小学是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起始阶段,为了能够让学生奠定将来在社会良好发展的基础,数学是必修科目,但是数学知识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大量的数字符号很容易导致小学生厌倦而产生抵触情绪,在抵触状态下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学习动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喜好,以及内心接受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弥补一些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构建立体化的学习体系,促使学生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也会产生一些帮助.
社会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以往数学学习主要依靠反复练习,学生的思维模式或者解题思路也都是基于教材传授的固定模式.事实上,这种学习方式存在着误区,很多学生遇到难题就会忙乱,不知道如何解答,更不愿意主动地获取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点,思维模式非常死板,无法灵活解题,也很难完成高效率的学习.所以“双减”背景下的多样性教学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数学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来讲,如果我们的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讲解,按教材的方式进行克隆性质的计算,那么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也不可能在脱离了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双减”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思考优化作业设计、发挥作业积极作用的方法,以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完成数学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从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不但要完成对于基础知识的高效传授,还要结合有效的教学拓展,让学生找到更为高效的学习路径,同时利用新颖的教学素材、教学活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多元化课堂设计应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并引导学生完成自主探析式的学习.
数学本身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一些数学概念,对一般的数学公式也只是机械记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长此以往就会学不会从而抵触这门学科甚至最后放弃.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晦涩的难题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通过多媒体的丰富多样性,让数学教学更有画面感,可大大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产生疑问,才会动脑去思考,此时,应用意识方可产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巧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借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例如,在讲解“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增添课堂学习的活跃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课堂模拟商场实景,让学生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快速进行价钱的计算.在计算时,能够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为后续的学习过程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表演:小明的妈妈给了小明100元钱,让小明去买2斤苹果、2斤葡萄、5本笔记本、1块橡皮.已知:苹果5元一斤,葡萄6元一斤,笔记本4元一本,橡皮2元一块.之后,让学生在“购买”的过程中进行总价的计算,并计算自己还剩下多少钱.在这时,教师可以用信息素材为学生提供虚拟商品,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明妈妈和售货员.根据教师的问题,学生便可以进行混合运算:100-(5×2+6×2+4×5+2×1),台上的学生需要拥有快速的计算能力,台下的学生可以通过笔算来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表演,并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标价和购买的商品.学生通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熟练地运用混合运算规律进行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生活化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轻松,更高效.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设计有效性.
很多学生遇到难题就会忙乱,不知道如何解答问题,更不愿意主动地获取解答问题的方法和知识点,思维模式非常死板.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是教学理念的革新,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但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也很难快速消化,很多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只学到了教材中的概念,没有领会更多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构建声音与动态影像相结合的立体课堂,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思考,并由此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设计充满童趣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举例来说,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互动平台,让学生通过思考教师的问题,不自觉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应用.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式教学为小朋友们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立体几何课.教师为孩子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建筑物图片,比如神秘的城堡、美丽的小亭子、整洁的住宅,还有小学生最喜欢的摩天轮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通过自身思考提问:老师,城堡看起很复杂,属于什么形状呢?或者:老师,请问小亭子的底部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呢?教师给予学生解答,也可以围绕教学素材,向学生提出一些引导问题,比如:孩子们,摩天轮是什么形状呢?学生回答:是圆形的.然后继续拓展教学宽度:大家观察一下,摩天轮的底座是什么形状的?借机把图形的运动也引入课堂中.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可极大地丰富的数学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教学宽度的拓展.通过问题化互动平台的构建,让学生能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创新教学方式,在遇到困难问题时能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方法.互动也帮助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来进行教学优化,给学生带来更加适合的学习模式,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便利.在完成问题互动环节后,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提出问题的答案和图形记录到练习本上,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探索.在问题引导的教学互动中,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和进步要采用自然、真诚的语言进行表扬,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势和进展,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问题引导构建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宽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的知识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方式也相对复杂一些,如果不加以整理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运用时感到一头雾水,降低他们的思考、解题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正式上课前,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数学课堂进行整体化的构思,建立清晰的教学思路,要明白计算讲解不是平铺直叙,而是要突出计算当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理解计算的细节,强化针对性的教学指导策略.绝大多数小学生都处在青春期这个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每一天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身心状态.另外,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后天学习经历也可谓是不一而足,因此必然会存在诸多的个体差异.教师所应采取的强化方向和策略自然也不能等而同之,必须要“对症下药”才能够做到“药到病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计算强化教学时要认识并尊重这一客观事实,首先要通过对学生的考查表现和课堂表现来分析每个学生的运算水平,并通过约谈等方式掌握学生们的运算学习、练习进度.在题目选择时,教师一定要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以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解题轨道为第一追求,然后再逐步提高难度,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而后,教师则可根据这些信息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计算教学和训练策略,以此来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个人综合计算能力的有序提升.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在之前几次考试和作业中的计算部分收集起来,看一看每个学生整体上的得分情况以及易错点的分布情况,从中判断不同学生的整体计算能力水平和“短板”所在,并将他们按照计算能力的强弱划分成“A”“B”“C”这三个从强到弱的等级,而后在计算引导的强度、自由度和标准高度上做出“区别对待”.当然,教师也可以单独设计一份更具针对性和内容涵盖性的卷子来开展这项工作.对于一开始就没有打好“底子”的学生,教师要以“讲”为主,单独为这些学生开一次“小灶”,在学生真正从本质上理解运算规则之后再引入少量的题目做巩固.也可帮助学生真正打通各个知识模块间的联动环节,最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布置探索性作业是近年来被数学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策略,能够把学生的思维从教材带入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数学教师需要结合新颖的教学思路来布置探索性数学作业内容,将现有教学模式加以改变和完善,激发学生的问题钻研能力,提高教学实效性.数学作业的设计要改变以往盲目布置习题的方式,可以结合一些具有拓展性、探索性的作业任务,提升学生对作业的思考欲望,使他们愿意去完成更多课后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讲,如果作业的内容一成不变,不仅会失去在课后学习的动力,而且会产生较大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这与目前实行的“双减”政策要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课后学习习惯的养成.举例来说,在“克与千克”的课后拓展性作业中,教师首先布置的任务是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应用,锻炼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认知,如对食盐、味精、苹果、白菜等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称重,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会写道:一袋食盐是90克,5个苹果是1.5千克.然后利用拓展性作业,给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丰富课后作业的内容,使作业更有层次感和趣味性,比如:为什么食盐要用克作单位,苹果要用千克作单位,这样学生既能够理解相关的概念,又能在生活中进行灵活的应用.通过探索性作业的设计刺激学生的思维拓展,不断地向外发散.引入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源,完成拓展学习,既消除了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抗拒感,也让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养成了自主思考的习惯,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意识到核心素养养成的意义,并在教学当中大力践行之,树立起鲜明的“减负增效”的“双减”意识,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更富有趣味感、参与性和自主性的方式开展数学学习,通过实践与探析为主的方式完成对既有学习成果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高效学习,继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