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助跑、起跳、过杆是背越式跳高的基本步骤,为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动作要领,在助跑阶段,教师应以组合训练、计时训练的模式帮助学生提高时间分配能力;在起跳阶段应重点关注缓冲蹬伸的技术要点,促使学生掌握转身动作要领,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在过杆阶段,应结合立式训练、仰式训练的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滞空感增强过杆能力。文章研究初中体育背越式跳高专项训练的指导策略,希望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背越式跳高技能。
【关键词】专项训练;背越式跳高;初中体育
作者简介:李海强(1981—),男,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
背越式跳高是采用杆上背弓姿势,抬腿向上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的跳高方式。此种跳高方式需要运动员具有充足的助跑水平以及起跳爆发力,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据此,教师在开展初中体育背越式跳高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助跑、起跳、过杆三个维度开展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背越式跳高技巧。
一、助跑,合理分配
(一)组合训练,提高速度
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最为常用的助跑方式,学生通过弧线助跑能够充分提高跑动速度,有效预防停顿、减速等现象发生。而在过杆的时候,学生需要与横杆之间保持适当距离,这样有助于成绩的提高。结合助跑基本技能,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行进间跑、加速跑、变速跑等相关专项训练,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助跑速度。
1.行进间跑
学生需要在背越式跳高助跑阶段的前几步沿着直线跑动,这对学生的起跑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教师可开展短途行进间跑专项训练,指导学生在短途跑步中掌握加速跑的节奏,不断改进自身途中跑的技术,从而提高放松跑速度。一般行进间跑的距离在30~60米的范围内,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训练需求,教师也可适当拓展折返跑、间歇跑、障碍跑等训练。
2.加速跑
背越式跳高助跑需要学生在助跑的最后阶段沿弧线运动,身体呈倾斜角并下降重心,从而形成适当距离,提高起跳效果以及过杆效率。合理控制速度是助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开展加速跑训练,指导其充分感受如何在跑动中掌握控制速度的技巧。
3.变速跑
背越式跳高中的助跑环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最后几步时应注意速度的控制,进而获取更大的垂直速度。为帮助学生实现助跑速度的控制,教师可开展变速跑专项训练,以200米快跑和200米慢跑相结合,总路程3~5千米的训练强度为佳。
此外,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枯燥的跑步专项训练会使其产生疲惫感,久而久之则会使其丧失对训练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可在训练过程中为学生播放节奏感强的音乐,利用节奏的缓急使学生掌握加速、减速的技巧。
背越式跳高助跑对提高跳高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通過以上三种跑步专项训练调整节奏,探索适合自己的助跑方式。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助跑水准将会得到有效提升,从而有效增加起跳高度。
(二)计时训练,控制节奏
掌握助跑节奏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点,初中阶段的学生仍处于身体的发展阶段,在助跑中难以很好地掌握起跳节奏,导致影响起跳高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开展控制节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计时。在此专项训练中,教师可充分发挥跳栏架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跨栏跑训练,让学生在跑动中逐渐掌握如何控制节奏。
1.准备阶段
教师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设置不同高度的跳栏架,让学生以五人为一组开展训练。教师在训练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避免运动损伤。
2.分层设计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部分学生发育较为良好且运动能力较强,少部分学生身材较为矮小且运动能力相对较弱。在专项训练的准备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训练任务。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为其提供正常高度的跳栏架;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则为其提供相对较矮的跳栏架,且相应缩短训练时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在训练中互动交流,以此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促进运动水平的提高。
3.探究反思
通过跨栏跑训练,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充分唤醒,此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问学生:“在跨栏跑训练的过程中,栏杆与栏杆之间的平均距离为多少?从第一个栏杆跑到第二个栏杆需要几步?”在问题的导向下,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训练,在反复训练中掌握跨越栏杆的节奏。
4.迁移运用
在此环节,教师为每一个学生颁发计时器,组织学生开展训练,并引导学生记录时间,把控自己的跨栏节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交流讨论,分析彼此的差异,相互借鉴经验,提高自身的跳高水平。在学生能够通过跨栏跑掌握控制节奏的技巧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助跑训练,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使其助跑成效得到进一步提升[1]。
二、起跳,充分腾起
(一)缓冲蹬伸,产生旋转冲力
助跑环节专项训练结束后,随即来到起跳环节的专项训练。在起跳环节的专项训练中,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缓冲及蹬伸技巧,使身体产生旋转冲力,进一步提升起跳效果[2]。
1.缓冲
许多学生对缓冲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为使学生充分感知缓冲现象,教师可以邀请两名学生进行动作示范,由一名学生在腰间套上橡皮筋,另一名学生发力拉橡皮筋,腰间套橡皮筋的学生会感受到橡皮筋的后坐力。随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橡皮筋教具,引导学生两两组队进行模仿训练,感受这股独特的力量。在训练环节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回顾在助跑最后阶段时是否能够控制身体产生如刚才一般的后拉之力,并形成缓冲。如此,学生充分了解了缓冲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理论知识体系。
2.蹬伸
在学生掌握缓冲的概念后,教师便引入蹬伸动作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蹬伸动作产生旋转冲力。首先,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身体重心逐渐向前转移,当身体重心移动到起跳腿上方时,猛然发力蹬地,完成蹬伸动作。为促使学生尽快掌握蹬伸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慢动作蹬伸专项训练,感受躯体在离地时的瞬间状态以及过杆时的冲力。在小组合作训练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面对面演练,以便观察他人的蹬伸动作,据此进行反思。
至此,通过缓冲及蹬伸的专项训练,学生了解了旋转冲力的产生过程,有助于起跳效果的提升。
(二)协调配合,完成转身动作
在起跳阶段,如何使身体各部位实现协调配合,完成转身动作是背越式跳高的重点环节。观察目前学生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动作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在起跳时只是腿部发力,并未配合腰部及手臂之间的动作,导致起跳过于僵硬,无法完成转身动作。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使肢体动作一气呵成,顺利完成起跳。
在专项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失误,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气馁,并帮助学生分析动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拍摄学生的起跳动作,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慢动作回放,引导学生观察反思。通过观察慢动作回放,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在起跳过程中身体过于僵硬,各部位未能协调配合。在发现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在起跳阶段可向上抬起距离横杆较远的手臂,形成促使身体旋转的动力。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专业运动员背越式跳高的视频。学生发现,专业运动员的头部在起跳环节会转向横杆,这样能够使身体动作更加協调。在分析完身体如何协调配合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专项训练,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操练动作。学生在训练中充分关注手臂、头部、腰部、腿部等动作的协调性,同时教师巡回观察,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规范动作。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控制身体重心的技巧,身体各部位配合得也更为协调,从而较好地完成了转身动作[3]。
三、过杆,培养滞空感
(一)立式训练,挺髋成背弓
过杆的要点是在起跳的瞬间获得一定的腾空时间,通过身体姿势的转变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更好的背越式跳高成绩。髋指髋骨或者胯骨,由髂骨、耻骨、坐骨组成。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滞空感,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开展立式专项训练,让学生掌握挺髋成背弓的技术动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枯燥的专项训练极易使其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导入专项训练,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跳蛙”的游戏活动,指导学生先助跑,随后立式起跳,在腾空的过程中做出挺髋的技术动作。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模仿青蛙的跳跃动作,让学生感受身体的变化,进而更好地协调动作。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滞空感,让学生在立式训练中掌握如何协调身体,并逐渐规范自身的过杆动作。
(二)仰式训练,屈膝压大腿
仰式训练是提高学生滞空感的一种训练技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慢速助跑,再利用弹簧板迅速起跳,自然地做出仰卧姿势,屈膝压大腿。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能够调节身体大小肌肉群,促使学生的滞空动作更为舒展自然。
在训练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导致在空中阶段肌肉过于紧张。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以轻松诙谐的语言构建灵活的教学情境,再为学生进行动作示范,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兔子蹬鹰”的视频,直观呈现兔子的蹬腿动作,使学生了解仰式屈膝压大腿的动作技巧。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激发。此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采用助跑、弹跳、仰卧、收腿等一系列动作躲避“老鹰”的攻击。在反复训练后,学生的滞空感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此外,为帮助学生增强腹部核心力量,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先仰卧到海绵垫上,双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保证背部紧贴海绵垫;然后双腿并拢,距离与髋同宽,绷直脚尖;再利用腹部肌肉发力将双腿向上抬起,直至与地面垂直成90°直角,在臀部的带动下,将腰部抬离海绵垫,而上背部紧贴海绵垫;最后在动作的最高点停留几秒钟,从而深刻地感受肌肉的发力。教师通过积极有效的训练任务,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培养滞空感,提高过杆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背越式跳高存在一定的难度及挑战性,许多学生在面对背越式跳高训练时常会产生畏惧的心理。教师应该积极地探索,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开展专项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助跑、起跳、过杆各环节的动作技巧,逐步击破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点。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丰富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视频,并为学生组织相应的游戏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专项训练的趣味性,促使学生通过专项训练不断提高自身背越式跳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顾琴.初中体育背越式跳高的训练方法分析[J].田径,2020(11):49-50.
[2]朱盛群.加强动作相互作用 提升背越式跳高教学有效性[J].求知导刊,2020(42):91-92.
[3]陈淑玉.快乐体育:创建初中体育教学新模式[J].考试周刊,2019(63):13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