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琴 张登奎
(1.成都市第七中学,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61173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教学实践走向“素养立意”的新阶段。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组织和协调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实践运用,目前,其已在全国多地广泛采用。而新课改和新教材指向学科教学采用新教法,以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效度。在“三新”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践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着力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促进其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材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基本载体,承载着教师应该“教什么”的学科基本内容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达成“三新”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效的分析是最基础的工作,教师教材分析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教师必须进行精准有效的教材分析。教师精准有效的教材分析并不能从天而降,笔者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课的教材有效分析为例,谈谈在实践中进行“三新”背景下的教材有效分析的实施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的教材分析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分析的价值引领主要来自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及思想政治学科测评框架,因此,教师在前端分析中,需要基于课标及测评的总体分析,对教材的价值逻辑进行有效把握。
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课程标准是课程怎么发展的学科蓝图,是教师教什么的基本限定,是学生学什么的系统规划。”教师在进行教学分析时,首先需要在课程标准的领航之下进行,发挥课程标准的龙头作用。在教材总体分析、明晰一节课教材内容的总体价值中,课程标准可从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上进行有效把脉。从宏观层面看,课程标准从总体性质、架构层面给予了整体价值逻辑取向;从微观层面看,对标这一节课的具体教材内容则有相应的课标要求,给这一节课的具体价值做了相应的规定,需要教师在后续教材分析和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贯彻。
例如,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主题教材内容的有效分析中,教师首先需要明晰课程标准的宏观价值定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1]这一宏观定位要求教师在教材分析时要将宏观价值要求牢记于心,将之熔铸到教材把握的全过程中。从微观层面看,课标对这一主题的具体规定为“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此价值导向下,教师会按“标”分析,在明确的方向指引下明确教材的有效价值取向。
教、学、评一体化是当前“三新”背景下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在课标方向指引下,深度分析测评要求则进一步为教材分析明确了具体价值要求。就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而言,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整体测评要求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体系有思想政治学科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测评框架体系。[2]测评体系对高中思想政治“考什么”和“怎么考”有具体的阐释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明析价值逻辑时还需要深度分析学科的测评要求。
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主题的测评要求(详见表1)。
表1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素养测评指向
由此观之,素养测评要求对这一主题的价值做了清晰明确的阐释,其融合课标要求与考试评价要求,二者的衔接点清晰指明了这一主题的内容要求。因此,在测评要求下,教材分析沿着价值主线要求有序推进,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明确教材主旨要求,为有效教材分析提供价值指引,提升教材分析的效度。
前端深入地对课标和测评进行了总体分析,明确了价值逻辑,有效的教材分析必须要着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把握,这是有效教材分析的关键所在,前端价值逻辑的实践运用和最后课堂教学的开展必须靠教材内容的具体解读,建构理论逻辑来链接。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非对教材内容“泛泛而谈”或者简单的内容把握,而是需要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大概念”解读,做到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三新”背景下的教学强调综合品质,因此教材分析必须着眼整体,从整体视角进行整本书、大单元解读。这一品质要求教师对教材分析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整体出发,对知识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知识纵向和横向解读,也就是对学科基本概念要从整体视角即“大概念”解读。在具体解读时,可从教材编排角度、具体内容表述和对接前端价值逻辑三个方面入手。
例如,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主题教学内容分析,教师需要从教材的整体编排角度进行理论逻辑把握。这一主题内容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从整体编排上看,该主题内容是《哲学与文化》哲学模块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整本教材先从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接着再阐述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内容,最后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因此,从整体性视角分析,该主题即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哲学部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通过该主题内容要让学生主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树立正确的三观,落实学科育人目标。从学科具体内容来看,该主题内容包括从劳动和奉献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和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围绕“价值创造与实现”,从人生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从理论的来源与产生、结构和关联层面进行分析。此外,还需对接前端价值逻辑,本主题的内容意在让学生领悟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有效达成。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经过教材内容的深度分析,教师需要就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理论建构,删繁就简,把纷繁复杂的内容结构化,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进行高效的结构化呈现。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简单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呈现教师进行教材内容分析的整体架构,凸显出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
例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教学内容分析,思维导图呈现(如图1,图2)。
图1 单元大概念结构思维导图
通过思维导图,将分析内容清晰呈现,助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内容有序把握,同时,思维导图将“碎片化”的教材知识内容从内在的逻辑体系层面条理化、可视化和结构化,这一过程可极大地提高教材分析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呈现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梳理、理解、应用和迁移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深度分析和有效把握教材的价值逻辑和理论逻辑,并不意味着有效教材分析完成,教学对象是学生,教材分析和把握最后的落脚点也是引导学生真正贯彻落实学科内容,引导学生真正地习得学科素养。因此,有效教学分析需要结合学情并联系生活实际,对二者精准把握,真正对接实践逻辑,把“教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什么”,将学科内容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从生活实际层面把脉真正的教学重难点。
“三新”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必须遵循“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基本原则,教材分析的重要层面就是对学情有效把握。学生层次、学生基本态度、认知结构等都会影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实际把握程度,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可从学生的心智特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两个层面进行把握。
例如,在对《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内容教材分析中,对标学情,从学生的心智特征上看,本框题教材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真正认同领会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真正内涵。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上看,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唯物论、辩证法的科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基本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真、善、美,假、恶、丑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所以不应该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高考评价体系、新课标等指导下通过议题式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在完成真实任务中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由此观之,基于学生情况,教材内容需要凸显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从生活到理论、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真正通过教材内容达成“铸魂育人”的要求。
“三新”背景下教材内容要真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就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尤其是时政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真正的、高效的教学内容,将教材重难点真正转化为适合学情和生活实际的学习重难点,助力达成教学目标,厘清教学真正的实践逻辑。
例如,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材后端分析中,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立意”的高度对标实践,对标实践逻辑需要教师有效选取情境素材,进行有效情境创设,对教材原有的情境和案例有选择地应用。因而,教师选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典型事迹,聚焦袁隆平一辈子坚持“赤子之心、追梦稻田”,为实现人生的两大梦想而努力和坚持的事迹。榜样示范、英雄模范的平凡事迹是最能够吸引学生模仿、学习和践行的,通过选取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典型人物的情境素材,以“点—线—面—体”的主体情境扩展与架构内容,引领学生有效参与,走进人物内心深处,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同时,将相关情境素材进行序列化、结构化的创设。因此,通过有效教材分析,形成了本节课对接价值、理论和实践逻辑的有效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3]
由此观之,经由后端教材有效分析后,教材内容可有效转化为学生学习内容,教学理论对接实践,契合了“三新”背景下教材分析把握的效度要求。
总而言之,“三新”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有效分析与把握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最基础的要求。当然,教师有效把握教材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就会一帆风顺,需要教师后续精心设计教学整体脉络,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统筹规划每一节课,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阶梯性”推进,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真正价值。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增强责任担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