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俊霞
(甘肃省武威第四中学,甘肃武威 733000)
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创新教学模式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精准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科学创新教学模式,设置相应的实践活动,旨在唤醒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语文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学习的控制者、主导者,而成了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导演”的身份从整体上掌握课堂,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高效达成知识、能力、思维发展等多重目标,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
纵观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依然束缚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中,在这种教学理念下语文教师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终极目标,用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同时在以考定教的教学观念下,语文教学内容常常局限于考试大纲的要求,只讲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考试大纲中没有的内容干脆直接放弃,并且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态度、能力发展、价值观等,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久而久之,在以考定教的教学理念下,学生逐渐演变为“考试的机器”,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学习能力等,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等。
新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倡导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应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依然以“教”为本,固守传统的“讲解法”,不愿意把课堂主导权归还给学生,甚至为了节省时间不愿意与学生进行互动,忽视学生的质疑等。由于语文课堂教学缺失“以人为本”的理念,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扩展和延伸语文教学内容。纵观当前的语文教材内容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应该结合教学需求灵活增加课外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没有深入研究语文教材的内容,缺乏创新性使用语文教材,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难以真正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语文教师一直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只关注讲解基础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课、被动做笔记的状态,并未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此外,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只局限于语文课堂,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导致语文综合活动缺失。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
实施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应该坚持生本理念,构建一套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语文教学评价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标准以知识为主、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形式、以教师评价为唯一的主体。这种滞后的教学评价模式极大限度地制约了学生发展,背离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育理念[1]。
教育理念是灵魂,良好的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和语文核心素养强调“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明确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基于此,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指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摒弃“以考定教”观念的制约,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一方面,要从知识本位过渡到育人为本。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以免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而要秉持“育人”的原则把课堂归还给学生,给学生在课堂上提供思考和探究的空间,促使学生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长远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必须明确、尊重学生语文课堂的主体地位,将自己从课堂“主宰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以“导演”的身份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等方式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内化外在的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基于学生当前的语文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课堂引导者的身份,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确保顺利开展语文教学。
前置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是指在讲解新课内容之前指导学生结合自己以往的知识学习结构、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与以往的预习模式不同,前置性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地品味、探究课文内容,不仅要完成基础性学习,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感受,进而形成更好的学习态度。此外,前置性学习也为语文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结合语文前置性学习的内涵,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从“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个维度设计作业,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前置性学习《卢沟桥烽火》为例,教师可以按照上述三个维度设计前置性作业:(1)基础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使用工具书查阅“猝不及防、同仇敌忾、万籁俱寂、如火如荼、蓄谋已久、挑衅”等词语的含义。这项作业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能力相契合,能够满足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的需求。(2)拓展型: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思考“日军进攻卢沟桥的目的是什么?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明确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真正原因、历史意义,以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能够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堂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探究型: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在历史资料的辅助下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知识,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前置性学习作业的引导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了自身的视野,真正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2]。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学习的需求科学规划、指导、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旨在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基于此,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现状,立足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构建一套科学、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倡导自主、合作等探究式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模式,要求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经过独立分析、实践、思考等过程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并促进思维、能力等全面发展。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方案,给学生在课堂上预留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把自己从课堂“主宰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以知识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帮助,借助开放平等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观念、想法,允许学生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声音,帮助和启发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最终促使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中华传统节日》时教师就要坚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载体,围绕既定任务走访周围的博物馆、社会组织,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传说,以情景剧、诗歌朗诵、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最终的学习结果。
2.善于启发和诱导。学习是一个主动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学习模式,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彻底脱离语文教师的指导。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课堂角色,通过启发和诱导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展开思考和分析,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为了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教师就可以借助启发和诱导的教学模式:先利用一定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文章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哪些词语和内容描绘了铁罐瞧不起陶罐?阅读完文章之后,你能从中学到什么道理?”教师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指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类似的事件进行思考,最终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充分预设和生成。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该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智力、性格等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做好预设和生成。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在开放性学习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超出预设的“意外”,教师唯有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才能确保顺利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春联》时,文章借助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为了达到学科素养要求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做好预设准备工作,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不足的情况,由于学生无法精准理解“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的内涵,教师可以借助绚丽的图片把春联描绘的春天的自然风光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形成更加直观、详细的了解,真正实现学生高效学习[3]。
4.融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教师还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促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多媒体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导入或者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与语文课堂学习;还可以立足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抽象点,借助图片、视频的辅助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难度;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学习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充分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引导他们开展自主学习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价值,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理念倡导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摒除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个维度展开教学评价。同时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还应该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不仅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还要确保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不再拘泥于学生的成绩,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特长等,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还应该坚持适时、有效的原则,科学把握教学评价的时机,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借助激励性评价语言持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4]。
综上所述,面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唯有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重新审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况,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树立与其相契合的教学指导观念、积极开展前置性学习、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完善教学评价等,真正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