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美玲
(甘肃省张掖市西街小学,甘肃张掖 734000)
班级管理过程是动态的,这一特殊工作性质使得班主任不得不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定期革新或调整工作方法,以此实现对班级内部各项资源的全面管理,并切实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但在当前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困境依然明显存在,主要体现在一些班主任因工作思想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管理班级活动时选择了较为刻板、落后的手段,同时学生的集体意识较为淡薄,这些问题需要立刻加以解决,同时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学生缺乏集体意识是当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想法较为幼稚、思维尚不成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共性,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首先考虑自己的需求,往往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再考虑集体利益,这便是集体意识缺乏的一种体现[1]。同时,这种思想也使他们在班级中出现了语言与行为随意、不愿参与集体活动、不服从管理等表现,甚至导致学生矛盾的出现,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
管理模式单一落后是当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另一困境,这一困境的出现主要与班主任的思维和选择有关。一些班主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较为严重,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面对班级管理不断变化的现状,依旧沿用刻板的工作方法,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以至于降低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导致学生在班级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问题逐渐积压,困境由此出现,为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班主任必须深刻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优化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同时深入研究更加科学的工作手段,以达到解决当下问题、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班级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态度和方法,基于此,班主任应以突破班级管理困境为目标来优化工作方法。客观的班级环境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班主任首先应关注班级氛围,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打造文化底蕴深厚的集体环境。但在具体实践中,一些班主任暴露出了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成绩、不关心班级氛围的问题,既没有主动利用文化要素营造班级氛围,也没有引导他们探索更多的文化知识,导致整体环境氛围较为刻板沉闷,再搭配课堂中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无形中让学生产生了消极怠学、逃避管理等情绪,严重的还会影响学生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的形成。
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必须进行严格的自我调整,重新思考文化与班级氛围、集体环境与学生成长的相互影响作用。班主任应加强对优秀文化要素的选择和利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化要素装点班级,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四面墙壁、前后黑板、橱窗板报、花草等物品的合理摆设基础上,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散布在班级之中。班主任要定期组织文化主题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发现的文化知识,带领他们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如此,班级环境经过有目的的建设,能够映射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学生也能在无形之中被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所围绕,在其积极影响下形成良好的文化品质、建立远大的目标指向,并以提升自我为目的而参与班级管理,助力班主任工作有序展开,使集体生活实现新的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习惯于将班主任视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对其语言、思想、行为等造成影响,如果班主任没有在班级生活中为其做出积极示范,很容易使学生因为模仿不当而养成不良习惯;如果班主任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能够始终发挥积极示范作用,学生就会学习班主任的行为并调整自身的不良行为、语言、思想,更容易养成优良的品格和行为习惯,班级管理工作也可以更轻松地落实[2]。而在以往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经常会忽略这一内容,没有形成“做学生的榜样”的意识,甚至会在管理学生时出现过激言行,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降低了工作有效性。这也间接证明,想要突破当前的小学班级管理困境,小学班主任应主动形成“以身作则”的意识,主动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榜样形象,走进学生生活,与学生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在各项活动的切实参与中向学生示范正确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方法。班主任可以通过得体的穿着、适度的打扮为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也可以通过渊博的学识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魅力,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机会向学生展示随手捡垃圾、轻声关门等良好的道德细节。学生对班主任的正确示范展开模仿,能够改变自身在参与集体活动时的错误举动,以更符合人际交往基本准则、集体生活基本要求的方式参与班级活动,使集体生活更加和谐。基于此,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会更加高大,能够建立起威信,处理班级事务更让人信服,从而使班主任的管理更加切实有效。
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之所以会陷入困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班主任过去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过于严格,在无形中让学生产生了过大的压力,从而造成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在以突破困境为目标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落实柔性管理政策,实现“刚”与“柔”的巧妙结合,减少向学生施加压力的行为。对此,班主任应以自主为原则,立足多个角度展开管理工作。
1.引导学生参与制度制定
以制度为约束是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和学生的常见手段,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合理的制度可以让学生谨言慎行。但传统模式下的小学班级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刻板性,缺乏人情味,与“柔性”政策相悖。班主任多是从自身意愿出发,制定集体生活制度,提出一些强制性的要求,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集体生活体验以及对“自由”的需要,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遵守制度,在面对制度时产生了严重的叛逆情绪,间接降低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正所谓“正确的决策来自众人的智慧”,因此班主任在新环境下要想突破传统困境,应改变班级制度的制定方法,以降低学生对制度的抵触性,使学生在班级中能够自觉遵守相关的制度。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对集体生活制度的制定中来,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结合集体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来提出解决和约束建议,让学生意识到班级好坏与自身的密切联系。这样,面对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规则,学生的抗拒情绪就会减少,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能够更主动地遵守班级制度。班级管理工作在科学合理的制度的支持下,能够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更容易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2.构建民主自治管理模式
要想突破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困境,构建民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同样是良好选择,公正、平等的管理方式,能够突出对学生的尊重。班主任通过打造民主集体让学生参与到对班级生活管理中来,能够鼓励他们独立处理集体事务,使学生自主发现集体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并能独立解决集体矛盾,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通过换位思考体会到班主任工作的不易,进而提高班级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之间的协调性,以有效促进班主任工作的展开[3]。然而在当前环境下,大多数班主任在这一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他们更愿意将自身视为班级活动的主导者,虽然给予了学生自由参与集体活动的权利,但没有构建“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没有指导并鼓励他们处理集体事务。班级管理实际上依旧以班主任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对最终的班级管理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班主任必须从自身意识出发作出调整,意识到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形成民主思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紧接着,班主任要引导、鼓励学生自主管理班级,启发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处理集体矛盾,锻炼其在民主环境中进行自治的能力。班主任可以在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管理制度、各种活动方案的制定中,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以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从而提升其自主管理意识。随着学生自治能力的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也会有所降低,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习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完成的最主要的任务,有效的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基础标准,以保障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的学习质量。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增强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学习信心。这也就意味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适当地将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但就目前来看,部分班主任在管理小学班级时,并未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依旧处于被动学习思维当中,没有在自主、合作形式的知识探究中形成主动学习意识,甚至不愿参与集体学习活动,这不仅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也在无形中削弱了班级管理工作效用。基于此,班主任必须介入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调整学习方法,以便于在合作学习中获得成功。班主任可以尝试设计激励机制,对明显提高自主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表扬并提供奖励,同时对自主意识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进行适度批评。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下,得到表扬的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得到批评的学生就会主动进行反思,其他学生也会产生模仿或竞争的心理,每一名学生都能借此形成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并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尤其是学困生可以重新建立学习信心,从而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更加有效的支持作用。
要想有效管理小学班级、突破班级管理工作困境,班主任除了优化管理措施,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这是因为,越是心理健康的同学越能在合理的引导下,以积极的状态参与集体生活,并越能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4]。反之,一旦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即便班主任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是科学的,学生也会因某些心理原因或是极端想法而产生抗拒或厌烦情绪,出现故意与班主任对着干、反着来等行为,严重的甚至会与班主任产生争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一些班主任明显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仅没有及时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知识,也没有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要想改变这一问题,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迫在眉睫。
班主任应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专业教育知识展开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再运用专业手段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向心理健康的学生普及心理学常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成长目标,向存在不同问题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育,同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在面对生活挑战、学习阻碍时产生的情绪问题,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则要寻求专业心理学人才加以帮助。同时,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还应为其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调控和自我发展。长此以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保障,他们会带着更加积极的情绪走进班级、参与集体活动、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的工作阻力相对减少,班级整体管理效果能够实现质的飞跃,困境自然会得到有效突破。学生的身心也会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自身素质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而真正促进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基础教育工作想要实现新发展,首先应突破学生缺乏集体意识、管理模式单一落后这两大班级管理工作困境。班主任对此应加以重视,充分发挥自身在管理班级和学生方面的榜样引导作用。同时,班主任要关注文化氛围、柔性政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对班级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延伸班主任的工作广度,充分发挥管理的正向作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与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