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籍中传统医德文化的育人价值论析

2023-01-09 09:42张沁兰易雪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2期
关键词:医家医德医患

张沁兰,易雪媛

(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四川成都 610083)

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高深医术与高尚医德,中华传统医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悠久的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传统医德文化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思想相伴传承。“思乃行之源”,当代医学生的思想道德会体现在今后的医疗实践当中,医学行业“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性决定了“从医先修德”的要求[1]。就中华传统医德而言,从“医乃仁术”到“大医精诚”,传统医德思想的不少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与现代医学职业精神要求高度一致。因此,要挖掘古代医籍中蕴含的中华传统医德文化,可充分发挥其在当代医学生德育中的启迪价值。

1 加强当代医学生传统医德教育的意义

中华传统医德传承至今,仍闪烁光芒、涤荡人心,通过时代性的传承与转换,让中华传统医德在当代继续发展升华,是时代的需要与呼唤。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是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医学人才意义重大。因此,从现实情况与实践需要出发,对中华传统医德进行总结和诠释,使之成为当代医学生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推动医学生德育工作进一步深化。

1.1 应对社会多元文化对医学生德育的冲击

全球化发展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深入,多元文化交融交锋明显,社会多元文化并存势必会给道德教育带来挑战。而伴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出现各种新的医学道德建设问题,医德医风“物化”现象不容忽视。因此,中华传统医德应当充分展现其当代育人价值,在多元文化冲击中指引道路与方向,让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明辨是非善恶,帮助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医学道德观念,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1.2 担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使命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使命,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疗实践经验与医学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的珍宝,开展传统医德教育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大医精诚、仁心仁术”是中华民族人文思想和道德情操在医学领域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今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道德风尚有着重要启迪价值[2]。现代化的医学模式对传统的医学观念冲击巨大,传统医学知识与现代医学发展不断融合,中华传统医德也应与时俱进,焕发新的活力,继续发挥其社会价值。

1.3 满足公共卫生环境对医德提出的更高要求

医学专业知识的广博精深使医德教育在繁重的专业课程下显得弱化,医学生教育有重“术”轻“德”的倾向,传统医德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随着公共卫生环境的复杂多变,公众对医疗卫生行业也有更高要求。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医患信任危机凸显、医疗暴力事件频发等现象,都对社会和谐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当代医学生更需要培育高尚的医德来完善、约束、激励职业行为。医学院校要重视传统医德的教化作用,以传统医德引导医学生培育博爱和仁爱之心,加强医学生道德修养,使他们在从医后,能够自觉践行救死扶伤、博施济众的医德,积极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公共卫生环境,直面各种突发状况与挑战,扶危济困、迎难而上,成长为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2 古代医籍中的经典医德文献举要

中华民族在长期对抗疾病、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古代医学典籍蔚为大观,不仅记载了历代高超的医术,也留下了宝贵的医德资源,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传承,影响深远。

2.1 张仲景《伤寒论·序》

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中医界尊其为“医圣”,是中国传统医德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所著《伤寒杂病论》被尊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伤寒论》的序言是著名的医德文献,其中所体现的医德思想对后世医德传承影响深远。在《伤寒论·序》中,张仲景开篇即表明学医不能局限于为已,而应该有“下以救贫贱之厄”的仁爱思想,并提出习医行医应当博采各家之长,潜心钻研、广泛涉猎,不能为名利所累贪图一时之功,行医时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并持续精进医术。如其《序》中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3]他在《序言》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名医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敬仰,也对处于战乱和瘟疫中的人们深表同情。同时,也强烈抨击了当时部分医师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追名逐利、唯利是图等医风不正的行为。他表达了对生命健康朴素本真的深刻理解和深切感悟,规劝人们要珍惜生命,淡泊名利,倡导“仁爱”与医德修养[4]。

2.2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尊为“药王”,是我国传统医德的代表性人物,他潜心研究医学著作多年,将以往的医德思想总结使其系统化,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了《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孙思邈在文中对医德思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是一篇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经典医德文献。《大医精诚》中有云:“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可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忽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5]

《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就是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对待病人要有感同身受的心理。孙思邈所传达的传统医德思想中,要成为“大医”,首先就应该具备大慈之心和救苦之愿,对待病人要“普同一等”,还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才能成为“苍生大医”。“大医精诚”被奉为医德论述的经典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医学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医德思想的文献,对后世医德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6]。

2.3 其他古代医德文献与医德文化

上述具有代表性的《伤寒论·序》《大医精诚》外,还有众多论述医德的文献,上溯先秦下至明清,历经几千年传承与发扬,都彰显出深刻而富有哲理的中华传统医德文化。《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学术体系的经典医籍,其中有专门的篇章列举医德过失行为以告诫行医者,书中所表达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凸显了救人为中心的人命至重观[7];晋代隐士杨泉《物理论》中有“论医”一节,提出医学人才的三条标准:“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8];萧纲《劝医论》云:“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可见魏晋时期对医家的品格和道德要求已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宋代之后儒医群体的兴起,使医德与儒家文化融合更深。北宋官修方书 《太平圣惠方》中阐述了为医者要“怀拯物之心,救含灵之苦”;宋代林逋在《省心录》提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的医德观点。明清时期的医德观念更加深刻和成熟,涌现了大量经典医德文献著作。如萧京的 《轩岐救正论》、喻昌的《医门法律》、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五戒十要》、李中梓的《医宗必读·不失人情论》、张璐的《张氏医通·医门十戒》、齐有堂《齐氏医案·医门十劝》等[9]。由此可见,古代医德文献从多维角度阐释了中华传统医德的内容,展示了中华传统医德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积淀。

3 中华传统医德文化的育人价值

借助古代医籍中论述医德的相关文献,挖掘传统医德文化与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医疗环境之间的契合点,以实现传统医德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阐释,发挥传统医德文化在新时代医学生德育中的启迪价值。从古代医籍中,可以发现中华传统医德已然融入中医学术体系和医家的思想情感中,成为中华医学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提炼传统医德文化,应继续弘扬中华传统医德的育人优势,在传统医德在与现代精神的交融中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助力社会主义医德医风建设。

3.1 培育医学生“医乃仁术”的从业道德

古代医家认为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运用,更赋予医学深厚的道德属性,“医乃仁术”是中华传统医德的核心思想,在当代,同样也是医学职业道德的崇高追求。当代医学生应传承中华医学美德,领会历代医家践行“医乃仁术”的道德宗旨,培育高尚的从业道德修养与崇高信念。例如,《古今医论》里提道:“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医门法律》中有“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明代医论著作《推求师意》中曾言:“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10];民间也有“择术于诸艺中,惟医近仁,习之可以资生而养家,可以施惠而济众”的家训[11]。“仁术”的道德追求反映了古代中医对生命的高度尊重与敬畏态度,而由“医乃仁术”的从业道德,扩展至义利观念、医患理念、敬业追求等方面,可构成丰富的传统医德思想体系从根本上、培育医学生 “医乃仁术”的从业道德。

3.2 树立医学生“清正廉洁”的义利观念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倡导舍生取义;朱熹主张为义就是圣贤之举,为利则是行愚昧之举的不肖之徒。传统医德在义利观念方面与中华传统文化高度吻合,都追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清正廉洁的理想人格。古代医家尊崇“义为上”的价值观,因此古代医籍中记载了很多古代医家重义轻利、清廉正直的言行品德。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对当时人们攀附权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开了批判,他疑惑于时人不重医药知识学习、不研习医术,心思都用于追求荣华富贵、仰慕豪门权贵。重义轻利是古代医家的主流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富贵钱财不能消磨心志,不能为钱财而折损德行,不能为名利而放弃仁义。行医时如果利欲熏心,便会滋生嫌贫爱富的歧视思想,同业之间就会互相攻讦竞争,开始作伪欺骗病人,为图利益而罔顾人命。可见,传统医德“清正廉洁”的义利观念对抵御当代物欲横流思想有着积极的启示,而传统医德对义利观念的深刻解剖和警示,在当代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医学生要从传统医德文化中学习正确的义利观,懂得医生以治病救人为本分,需通过合理途径获利,绝不能挟技邀财,唯利是图,牢记仁心仁术的医德,应成为一名清正廉洁的医务工作者。

3.3 强化医学生“普同一等”的医患理念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直接影响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美德的传承发展十分重要。树立“普同一等”的医患理念,弘扬传统医学美德,有利于医患关系和谐,形成良好的医疗卫生行业氛围,助推和谐社会发展。传统医德倡导医家对待病人应该“普同一等”,一视同仁。如《大医精诚》中就提到,有病人寻求医治时,不能因其贵贱贫富、年龄相貌、关系亲善、民族身份、聪明愚笨等条件而分别对待,都应该视病人如亲人,推己以及人。在诊疗时也要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解释与安慰,保守病人的秘密。传统医德文化中对医患理念的深刻阐释与实践,对当代医患关系的缓解与改善都有启发。通过强化医学生“普同一等”的医患理念,让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建立对待病人一视同仁的医患关系,让传统医学美德成为医患之间的润滑剂、和谐医患关系的催化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2]。

3.4 激励医学生“精益求精”的敬业追求

敬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随着社会高度分工,对各行各业技术水平要求逐渐提高。弘扬“工匠精神”已然是当代社会行业的热点话题,也是职场中竞争的重要法宝。古代思想家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在中国的传统医学文化中,历代医圣名家都强调为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必须具备孜孜不倦、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13]。传统医德要求医者应专心致志投身医学事业,要有恒心精进医术,能谨慎践行医道,才可以为医。古代医家的学医方法在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勤学不倦的治学精神也让古代医家的学习范围从医学延伸到其他各个领域,成为知识广博的医者。古代医家对草率敷衍的从医作风强烈批判,痛斥“粗工庸手,不习经书脉理,不管病证重轻,轻易投剂,陷人垂死,反谤正道,负恶不悛”[14]。这种庸医败德、不精于业的现象在当代仍然是警诫。医学生应该在传统医德中汲取敬业精神,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努力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新时代医学人才。

4 结语

国家加强建设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医学领域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中华传统医德文化是千百年来古代医学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古代医籍中学习中华传统医德,发挥其育人价值,培育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彰显中华传统医德之优越性,从而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

猜你喜欢
医家医德医患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