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娜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和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先进的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普及传承,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主题品牌,是红色文化宣传的重要渠道。作为高校,如何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引导广大青年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2]。
红色文化是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蕴含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文化底蕴的独特文化。红色基因流动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传承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中国红色文化通过形成、发展、积淀、丰富、创新的演进过程,贯穿于中国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红色文化是对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诠释,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红色行为文化、红色物质文化及红色精神文化等。从不同层面来分,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不同形式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从发展来源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精神资源,以及它们的物化形态资源;从主题内容来看,可以分为文献资源、影像资源和物质资源[5]。
近年来,国家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大力支持,红色文化传承在高校得到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提升校园思想政治培养内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校在红色文化传承实践、红色文化基因培育传承、红色平台展示教育、红色文化情境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在红色文化传承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亟须改善[6]。
目前,部分院校对红色文化传承重视不足,红色文化传承在大学生中普及程度不高,教育程度不够深入,难以达到理想教育效果。红色文化的认知程度差异大,教育方式单一老套、照本宣科、乏味枯燥、内容缺少时代性、流于形式化。宣传教育主要以固守教材为主,缺乏鲜活事例的体验感,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不强,红色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7]。
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当地的红色景点、红色基地都可以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阵地[8]。随着网络资源的发展,大数据云学习也是一种快速获取资源的方式。红色文化的获取途径应更加多样化,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范畴。红色文化和现实生活不应存在割裂,需结合实践展示红色文化新内涵和新意义。要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红色事迹讲解,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牢记红色历史,理解红色文化[9]。
目前,红色文化传承课程设置不足,难以突破传统课堂的壁垒限制,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程中理解深度不够,教师创新驱动力不够,无法将红色文化运用于交叉学科,难以将红色文化融会贯通,教师应认识到红色文化为载体渗透专业课程这一重要举措,将红色文化和日常教育形成正向育人合力,贯通育人育才全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世界,而目前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和保护传承的力度不足。全球化的趋势下外来文化的入侵正影响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进程,而如何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度,增加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是目前深受重视的课题。红色文化的历久弥新,若能够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核心内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将焕发生机。但红色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深度不够,导致生搬硬套讲解理论,所以专业内容无法下沉,融入教育实质。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和资源挖掘的片面化,又导致红色文化难以调动学生充分参与,无法引发思想意识层面的共鸣[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 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1]。红色文化是融于中华民族血脉基因中的力量源泉,增加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途径。而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遴选和推广校园文化原创精品项目,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打造若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高质量文艺作品。可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黏合度,引导和扶持师生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锻造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12]。
融媒体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成果,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整合,可实现优势互补,宣传互融,为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创造时代机遇。优化红色文化传播媒介,巩固优化红色文化传统媒体,形成红色文化宣传的合力,拓宽红色文化的受众面,解决红色文化宣传的困境。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要进行凝练升华,传播形式要与时俱进,受众人群要低年龄化,从而从内容、实质上吸引人,从传播方式上逐步拓展,从年龄上建立文化氛围。还需借助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渠道,提升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宽红色文化阅读、红色文化展览、红色景点游览等宣传渠道,汇聚红色文化精神内核,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实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血脉[13]。
报纸、期刊、书籍等纸媒推动了红色文化的早期传播,红色电台和电视节目逐步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微博、微信及短视频的兴起,红色文化传播平台逐步整合升级。建设富有创意和内涵的传播平台,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传播环境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结合红色遗址、红色纪念场馆和红色人物事迹;根据红色文化的不同属性与特征,共建红色文化平台,打破不同平台之间的传播壁垒,实现资源协同共享,并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传播流程进行虚拟现实分析,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以实现红色文化密集型和广泛性的统一。
推进红色文化扎根,首先要实现红色文化价值认同。根据大学生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的价值目标相统一。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在于中华文化的秉持和传承、在于对文化精神层面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升华、在于当代红色文化需求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将红色文化血脉融入价值骨髓中,才能从根本上内化红色文化的传播和认同。红色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挥时代赋予的内涵和意义,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充实,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论证,为理论自信和价值认同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4]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提升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时代课题,而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压舱石,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增强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时代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深沉的文化自信才能凝聚起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红色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树立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民族文化,坚定文化立场,才能实现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的统一[15]。
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要求我们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铸就文化自信的途径,而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研究红色文化的精神谱系,继承老一辈的家国情怀和优良学风,才能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红色文化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凝聚着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品格气质。红色文化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思想引领,深化理论认知,是鲜亮的时代底色。大学生教育中,红色文化在教育价值体系中需要占据主流地位,才能在文化挑战和冲击中占领主导地位,在信息变革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站稳脚跟,夯实主流思想,方可提高育人成效。
在大学生培育过程中,知识技能和立德树人任务并重,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教育中,通过德育夯实思想根基,提高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国家发展历史的认同感,建立大学生以红色文化积淀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并通过构建微课和互动教学平台,开展红色文化展览和现场学习,推送红色文化微信推文和短视频,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展大学生走进红色基地的实践活动,组织沉浸式情境党课,开展红色文化志愿讲解,通过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内容,使大学生在领悟红色文化内涵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掘文化自信培育资源,利用当地红色精神的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等,助力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其把握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促进实践过程中的知行合一。通过红色文化展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人物的访谈调研,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调研、专业课程考察、暑期社会实践、党团日活动等学习契机,结合校史和地域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红色文化学习网站,集中进行红色文化主题宣传,进一步优化文化自信培育的资源共享和环境优势。
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红色文化为根基的文化自信培养可通过实境化的培养方式,在校园文化中形成富有感染力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中包括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显性文化如校园宣传栏、食堂宿舍光荣榜、校园网站和校报等传统文化,隐形文化如红色文化研究团队、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红色景点体验活动等。通过校园文化与红色主题实境融合,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形为方式、思维方式等要素,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强化使命担当,塑造独立人格,坚定文化自信。并运用实践性、情景式和体验式的红色资源,增加文化教育的感染力,发挥红色资源育人价值[16]。
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可以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历久弥新,焕发出时代的生机活力。通过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共享优势和红色文化精神实践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可推进红色文化价值认同在大学生心中扎根,更是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