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小燕
(中共怀宁县委党校,安徽安庆 246121)
党的十九大提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继承和弘扬。从全局视角来看,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深入研究,并建立较为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架构。将当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研究热点和主要问题聚焦在两方面的重点内容: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加以融合[1];其次,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融合。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功能与定位,这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2]。本文重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功能与定位来剖析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的重要一环。顺应时代大势,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等内容加以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为中心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和完善;其次,以中华民族形式及语言特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可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二者是紧密关联、互不分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积累,它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心理积淀等与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融合与渗透。可见,抛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片面的、行不通的。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内化,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接受问题。即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翻译阐释马克思主义,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领会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核是融通的。如孔子所主张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的处世精神与王夫之“日生日成”的宇宙论等,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是融通的;《礼记》和《论语》中提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同社会及历代农民起义者推崇的均富贵、同生产的平等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是融通的;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平等追求也与农民起义者的平等意识是融通的;古文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融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竹林七贤等所提倡的自由田园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是融通的;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圣人境界与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也做出了同样探究;道家观念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庄子的相对主义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融通的;《周易》观念中生生不息、变化不止、万物之间互为联系的朴素唯物理念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是融通的;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关系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共生关系论述也是融通的[4]。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内涵方面的内在契合度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重要文化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注重道德、天理及权衡的重要思想,它是促进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关于实事求是的思想理论与中国《汉书》中“修学好古,求真务实”是相吻合的。所以,在我国现代历史发展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国将“实事求是”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进行结合。如,将中国的发展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相结合,针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审时度势地引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市场机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华民族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并提供了实践指导[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上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而中国共产党实践的实质和核心内容也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石上,所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发展实践上进行融合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思想的精神内核。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凝聚精神的源头,更是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和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适用于我国历史与现实发展的理论探索与演进过程,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伟大历史演进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时代化发展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精神、长征精神、航天精神等先进思想,其本质上都同马克思主义精神内涵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6]。如,在中国古代沿袭了2 000多年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新中国时对其做出了与时俱进的革新和沿用,我国现行的选拔人才和干部任用制度也是对古代中国选贤举能原则的延续和发扬;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根源于古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我国现行的高考及公务员等各级各类考试制度也可以认为是对古时科举制度的创新。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渗透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符合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及社会文化风格,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思维及理论指导。例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我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开拓和阐发也日益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在此思想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突出的是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再创新。综上所述,要打破固有的僵化思维和历史局限,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具体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之中[8]。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文化定位。
自古以来,我国每项伟大理论成果的萌芽、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理论支撑。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群众路线”及“工农联合路线”,是受到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理念,还是荀子和魏征先后提出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理念,都是对群众力量的深刻认知,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这些“民本”思想相互渗透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理念,源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革故鼎新”思想,这种传统改革思想在王安石变法和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之中窥见一斑,而将这种思想进行理论创新,把改革与开放并用,扩展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之中,则可强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后来,随着中国发展而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将老子“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裕民”、孟子“民贵君轻”等理论进行的升华创新,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不断践行的重要准则[9]。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定位。
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洋之中,许多文化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高度吻合及类似,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实践落脚点。例如,将源于东汉班固《汉书》中的“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我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坚持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国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证明;改革开放初期,将《礼记》中的“小康”理念赋予更加具象的经济学内涵,联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并用具体的数字来表达理想中的 “小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刻不容缓”,便是将苏辙“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理念提升到具体实践的高度,伴随多项治党和反腐举措的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0]。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实践定位。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新起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历史必然的选择,其道路创新的理念和谋求发展的观念,适合于全球无产主义者共同创建属于各国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将各国现实状况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结合,创新发展出符合于自己本土实际和本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即构建世界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和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提供坚实助力。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1]。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民族创新定位。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紧随时代脚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会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地制定与时俱进的战略方针。在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程度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和新境界。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在建党一百周年实现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深刻地反映了“民本”思想,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要更加正确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充分发挥和体现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着结合时代的定位。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相融相通,深刻剖析其功能及定位,将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利于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