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成 许艺林 吴昭圆 吴贞云 王初华
((湖南医药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仁乃仁与术的交融,仁与术是医者的灵与魂,“医学及医学高校的本质属性决定其文化的核心与标志是仁术文化”[1],传承发展仁术文化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方略。医学院校传承发展仁术文化究竟如何,为此,湖南医药学院课题组就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仁术文化概念理解有偏差。调查显示,42.81%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就是医学文化,31.27%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就是杏林文化,12.36%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就是岐黄文化,10.45%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就是仁爱文化,3.11%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就是人道文化。以上可看出,医学院校对什么是仁术文化理解不一,各有千秋。我们认为,仁术文化的概念应该是指医德诚爱、诚信与医术精勤、精湛完美结合而孕育积淀与弘扬绽放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医学文化形态,有其特殊的文化精神、文化灵魂与文化内涵,虽不同于医学文化、杏林文化、岐黄文化、仁爱文化、人道文化,但分别与医学文化、杏林文化、岐黄文化、仁爱文化、人道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存在某些共性特征。“医学文化就是指支持和指导人们的医学社会实践以及人们在医学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2]“杏林文化是以董奉杏林精神为标志,是经历代医家长期的医学实践而自觉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3]“岐黄文化是<黄帝内经>对医学理论、医学经验和学术思想的概括。”[4]仁爱文化是一种倡导仁厚泛爱伟大情怀的文化形态,人道文化则是承载呵护人生命、关心人幸福、尊重人权利等“人”之终极问题的文化形态。不管是医学文化、杏林文化、岐黄文化,还是仁爱文化、人道文化,都只能从医德单方面去理解“仁”对医学及医学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而忽视“术”对医学及医学教育的不可替代性。面对医学发展模式的渐进,医学高校对仁术文化概念的理解也应该由偏“仁”向“仁”与“术”兼顾转变。
仁术文化内涵理解有偏差。调查显示,33.69%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仁心与仁道,26.47%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仁心与人道,15.36%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仁心与人本,13.85%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人性至上,10.63%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生命至尊。以上可看出,医学院校对仁术文化基本内涵的理解尚不一致,但至少有三分二以上的医学院校已经认同,“仁心”是仁术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们认为,仁术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仁心”与“仁术”的共同体,是“医德”与“医术”的交融体,至少包含爱心文化、沟通文化、精品文化等要素。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提出“精究方术”,足以证明其“仁无术而不行”的伟大思想。“创新拓展‘仁术’内涵,由原来的重‘仁心’彻底转变为‘仁心’‘医术’并重,即医学高校要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仁术’人才。”[5]
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功能理解有偏差。调查显示,41.78%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功能是价值取向与精神凝聚,30.31%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功能是价值取向与认知引导,14.52%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功能是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9.06%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功能是价值取向与思维培育,4.33%的医学院校认为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功能是价值取向与人格塑造。以上可看出,所调查医学高校一致认为价值取向功能是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功能,对“仁术”人才培育发挥着定向、驱动等重要作用。在具体访谈中发现,医学高校仁术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功能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仁术文化建设与实践来实现的,特别是实施“仁术”“爱心”“精品”等文化建设工程,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之目标。但我们认为,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功能除价值取向功能外,还应该发挥其认知引导、思维培育、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精神凝聚、人格塑造等基本功能,这是由仁术文化的特质所决定的。仁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功能决定着仁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仁术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就是要求医学高校要挖掘和阐发一种医学精神与力量,使医学高校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党的教育方针相适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把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仁术文化研究阐发有待淬化。调研显示,只有31.64%的医学院校从发展文化学角度来研究阐发仁术文化,以揭示仁术文化规律,制定适合校情的仁术文化建设战略,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道路,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只有30.18%的医学院校从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等方面来研究仁术文化。只有25.39%的医学院校在研究中具体明确了仁术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主题思路、任务内容和保障措施。只有11.70%的医学院校能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建构主义、社会系统等基本理论研究阐发仁术文化,为传承发展仁术文化提供有效理论支撑。我们认为,医学院校要实质性研究阐发仁术文化,需立足发展文化学视角,依托人的全面发展、建构主义、社会系统、社会质量等基本理论,厘清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进而探寻目标定位、主题思路、任务内容及保障措施,使其研究阐发真正得以淬化。
仁术文化教育普及有待固化。调查显示,只有50.76%的教职工知晓本校所进行的仁术文化建设,其中能基本答出仁术文化概念与内涵的仅占6.72%;只有29.85%的学生认为感受到学校仁术文化的熏陶,只有8.13%的家长听说过孩子所就读学校的仁术文化。访谈又显示,医学高校通过校史教育、理论教学普及仁术文化的占44.39%,通过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普及仁术文化的占32.78%,只通过校史教育或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普及仁术文化的占19.56%,未予以普及仁术文化的占3.27%。我们认为,医学院校要教育普及好仁术文化,必须固化校史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等基本渠道,立体呈现仁术文化育人魅力。
仁术文化保护传承有待活化。“提升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策略主要有四,一是美化物质文化,二是亮化精神文化,三是强化制度文化,四是优化行为文化。”[7]仁术文化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核,其保护传承理应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方面予以活化利用,激活仁术文化的生命力。但访谈显示,只有30.28%的医学院校从精神文化建设层面对仁术文化给予活化利用,只有10.57%的医学院校从行文文化建设层面对仁术文化给予活化利用,能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方面对仁术文化予以活化利用的占比为零。
仁术文化创新发展有待灵化。仁术精神是医学高校仁术文化的灵魂。[8]医学院校仁术文化建设过程也就是其仁术文化创新发展的灵化过程,即仁术精神的积铸教化之过程。仁术精神之本质是诚爱与精湛,医学高校仁术文化创新发展的灵化意蕴主要在于如何提升“医学高校人”诚爱医德与精湛医术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但访谈显示,只有9.46%的医学院校将仁术精神作为其校园精神,只有8.91%的医学院校将仁术精神表征为诚爱与精湛,只有7.34%的医学院校将培养仁术精神的现代传人作为其主要办学目标。
仁术文化传播交流有待淀化。访谈显示,医学院校几乎没有积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仁术文化传播交流格局,仁术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尚处真空状态。而要提升医学院校仁术文化建设品位与质量,必须结合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的数字化优势与新时代的新媒介,积淀起动态立体的仁术文化传播交流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好仁术名家、宣讲好仁术故事、传播好仁术声音、阐释好仁术精神、展示好仁术形象、铸就好仁术品牌,促成实现仁术文化认同、仁术精神认同、仁术行为认同。
仁术文化顶层设计统领不够。调查显示,只有11.36%的医学院校对仁术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而其顶层设计中含有“实施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内容的占比仅为9.87%、含有“仁术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内容的占比为10.34%;认为本校仁术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职工占比为13.52%;认为本校仁术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统领功效发挥明显的教职工占比为10.48%。我们认为,推进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其基本前提是谋划好仁术文化顶层设计、落实好顶层设计统领功效。
仁术文化舆论阵地引领不够。《帕斯卡尔思想录》写道:“实力,而非舆论,方能称雄世界。然而,舆论却能瓦解实力。”在数字新时代,医学院校多级舆论阵地引领是提高其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功能效应,提升其办学治校软实力的重要保证。调查显示,只有12.47%的医学院校在顶层设计中规划了仁术文化舆论阵地,只有10.82%的教职工认为本校仁术文化舆论阵地引领作用发挥正常,只有7.69%的师生认为本校仁术文化传承发展能有效提升办学治校软实力。
仁术文化沟通平台搭建不够。调查显示,9.98%的医学院校搭建了以“联席会”为主要形式的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沟通平台,8.73%的医学院校搭建了以“仁术热线”为主要形式的师生沟通平台,8.76%的医学院校搭建了以“仁术钉钉”为主要形式的师师沟通平台,3.45%的医学院校搭建了以“仁微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校友沟通平台。虽然搭建了以上仁术文化沟通平台,但师生参与平台参与度极低。访谈显示,仁术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联席会”平均一年召开一次,“仁术热线”接受频率平均每季度一件,加入“仁术钉钉”人数仅占学校教职工总数的16.75%,加入“仁微公众号”人数仅占学校校友总数的2.49%。
仁术文化帮扶体制建立不够。仁术文化帮扶体制主要表征为地方政府对医学院校就仁术文化建设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帮扶,医学院校对学生(含校友)在成人、成才、成业等方面帮扶,医学院校对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帮扶等。调查显示,地方政府对医学院校关于仁术文化建设方面帮扶占比为零,医学院校对学生(含校友)建立了帮扶基本制度的占比为68.59%(主要集中于就业帮扶),医学院校对教职工建立了帮扶基本制度的占比为62.47%(主要集中于党员帮扶)。
仁术文化社团功能拓展不够。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对其仁术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与仁术文化建设契合度高的社团,如爱心社、天使血库、志愿服务社、精医荟等。访谈显示,以上社团虽然在仁术文化践行功能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仁术文化宣传、教育、普及、互鉴等功能方面还存在明显缺位错位情况,与学生社团应有功能不匹配。
仁术文化社会职能发挥不够。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是医学院校重要职能,仁术文化是医学院校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的标志性内容,仁术文化建设乃医学院校高质量发展之根本路径。[9]医学院校仁术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主要体现在仁术信息识别、仁术形象传播、仁术精神教化、仁术行为践行等方面。访谈显示,能基本发挥仁术文化信息识别、形象传播、精神教化、行为践行四大社会职能的医学院校仅占6.85%,能基本发挥仁术文化信息识别、形象传播、精神教化三大社会职能的医学院校仅占10.37%,能基本发挥仁术文化信息识别、形象传播两大社会职能的医学院校仅占19.24%,能基本发挥仁术文化四大社会职能之一的医学院校占比为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