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莲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3)
第二语言教学是对非母语学习者进行语言教学,学术界关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涉及比较多的是汉语或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作为第二语言进行语言习得的研究近年来也渐入佳境。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非壮语母语的工作者,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对壮语的掌握有了一定需求。扶贫工作是帮扶与受扶的双向状态,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扶贫干部如果能够使用民族语与群众交流,拉近两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便于扶贫政策到村到户,为民谋利。语言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推广普通话、开发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服务三种,其目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增强语言在七大扶贫举措中的作用。民族地区的语言资源丰富,习得一门民族语言有益于助推民族文化向外拓展,保护民族语言文化,更是深入语言扶贫的重要方式和目的。在脱贫攻坚的新时期,再谈壮语语法与二语教学有一定实际价值。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各地的语法、词汇相对稳定,语音虽然各有差异,但对应整齐。二语教学需要学习者不仅要会发音,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和基本词汇,历年来对壮语语法也有专项研究,韦庆稳的《壮语语法研究》和张元生,覃晓航《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对壮语的语音和词汇、语法教学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也个案对壮汉双语教学方面有了细致的研究,对壮语的教学方面给予相当多的意见,但大部分都针对高校学生。语言的学习,语音需要一定的课堂学习,词汇也需要积累,对处于基层工作岗位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有语言使用的环境,首先掌握语法,可以有效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本文将以壮语学习为个案,以语法为切入,归纳其特点和教学内容,从业余学习者的角度分析壮语语法学习的难点。壮语根据语音特点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各方言之间的语法几乎是一致的,以下出现的语料大多来源于北部方言区,并不会影响研究的结果。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是语言学习的必备技能。汉语和壮语虽同属于汉藏语系,但两者的语音和词汇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两者在语法上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普通话是大部分从业工作者必备的语言技能,通过壮语和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相通之处,将会大大降低壮语学习的难度。经过对比,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壮语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定语的语序
汉藏语系语言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壮语和汉语在语序方面又很多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定语位置上。
名词性成分的修饰成分叫定语,受定语修饰的名词性成分是中心语。在汉语中,定语在主语和宾语之前,起修饰或限制的作用。例如:
年轻的女孩们都在为梦想努力着。(修饰主语)
那个姑娘穿红衣服。(修饰宾语)
在壮语中,起修饰作用的定语通常出现在中心语后。例如:
壮语 汉语(1)Saw(gou) 我的书书 我(2)Saw(moq) 新书书 新(3)Noh(vaiz) 牛肉肉 牛(4)Duz(ndeu) 一只只 一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壮语的代词、形容词、名词、数词充当定语时,定语在中心语之后,起修饰功能。这是短语的情况,为了使修饰对象更生动,在句子中往往要用几个修饰语叠加使用充当定语,这时候,定语变复杂了,定语的位置也复杂了。例如:sam bonj saw moq gou ngamq cawx daeuj haenx.(我刚买来的那三本新书),在长句中,汉语中定语不管有多长,始终在中心语前。在此我们可以发现,数量短语做定语时,壮语语序是在中心语前,除了数量短语之外,还有疑问代词、时间名词。值得注意的是,壮、汉族交错杂居,文化交融,相互影响,壮语中存在一定的汉借词,壮语中也出现了定语前置的情况。
状语的语序
同样起修饰作用的还有状语,动词、形容词性词语前起修饰作用的成分叫状语,受状语修饰的动词、形容词性成分叫中心语。从状语和中心语的前后位置看,他们的语序基本一致,都是状语位于中心语前。例如:
壮语 汉语(1)De(dayoz)bizyez lo. 他(大学)毕业了。她 大学 毕业 了(2)De(ngoenzcog)deauj. 她(明天)来。她 明天 来(3)Mwngz(ndei)byaij nw. 你(好)走啊。你 好 走(4)De(itdingh)ndaej deauj. 她(一定)能来。她 一定 得 来(5)De(youq gyausi)gaujsi. 她(在教室)考试。她 在教室 考试
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形容词、副词、名词充当的状语,在句中的位置大致相同。通常情况下,单音节的修饰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双音节的修饰语则多出现在被修饰词之后。
构词方式
壮汉语语序的不同还表现在词与词的组合上,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合成词,其中词根语素和词根语素结合构成的合成词称为复合词,复合词由不同的词根语素融合而成,在构成方式上,壮语的修饰式名词由修饰语素和中心语素构成,在汉语中是修饰或限制的成分在前,中心在后,前面修饰后面,而壮语的修饰或限制成分则在前在后都有,当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形容性语素做中心语时,其基本形式是中心语素在前,修饰或限制语素在后,与汉语的构词方式相反。例如:
壮语 汉语(1)Duhheu(豆+绿) 绿豆(2)Byaekheu(菜+青) 青菜(3)Raemxda(水+眼) 眼泪(4)Gaemgienz (头+拳) 拳头(5)Henjgim(黄+金) 金黄(6)Ndaemcaet(漆+黑) 漆黑
在以上的语料中,我们能看到,壮汉的偏正式复合词语序刚好相反,同样,受汉语影响,壮语中存在一定的汉借词,由汉语借用过来的词保持汉语的原有语序,该类词语就另当别论了。另外壮语的构词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壮语有通称的说法,用一个表示事物种类通称的名词和一个表示某种事物专称的名词组合而成。例如:
Roegenq(燕子)、roeggap(鸽子)用roeg做前缀通称鸟类Byanouq(泥鳅)、byabeg(鲢鱼)用bya做前缀通称鱼类Haeuxdaeq(玉米)、haeuxmienh(小麦)用haeux做前缀通称粮食类
在壮语中,专有名词(地名、人名、族名等),植物名称(花、草、树、藤等),动物名词(虫、鱼、鸟、兽等),自然(山、水等)都有通称,而通称一般位于词根之前,该类构词方式也与汉语相反,壮语的通称在汉语也有相对应的词语,而该类词语一般作为后缀位于词根之后。
量词的特殊用法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者动作的单位,壮语和汉语都有很丰富的量词,这也是汉藏语系的显著特征。量词可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用于计算人和物的数量的单位是物量词,用于计算动作行为数量的单位叫动量词。壮语和汉语量词在用法上差异不大,与数词结合,充当句子成分。与汉语明显不同的是,壮语的量词能对名词进行系统、有层次的分类,具有区分的功能,能够区分事物类别、大小、性别、长幼等。例如:
(1)区分事物类别用duz(只)表示动物类Duzma(狗) duzlingz(猴子) duzmeuz(猫) duznou(老鼠)用go(棵)表示植物类Golaeux(柳树) gonywj(草) gohaeux(稻子)gogyoij(芭蕉)(2)区分人物性别、长幼Song boux vunz.(两个男性)Song yah vunz.(两个女性)Song lwg caeuzyah(两个女孩子)(3)区分事物的大小Nye faex (较小的树枝)Nga faex(较大的树枝)
在功能方面,汉语的量词给名词分类的功能比较弱,做不到壮语那样,用量词对名词进行系统的分类,覃凤余就曾提到:壮语的这类词不应该跟着汉语叫量词,应该叫“类别词”。由此也看到壮语用以表达量的词语与汉语不同之处。
从人类普遍语言的视角来看,壮语和汉语的量词都属于分类词的范畴,壮语的类型性质本质上属于名-分类词,而汉语属于数-分类词,各有其句法特点(覃凤余 2018)。量词通常都搭配数词和名词形成数量短语,壮汉语在语序会有差异,这主要体现在表基数的“一”和“二”的位置,
数词“一”“二”的特殊用法
壮语的数词有大部分是老借词,与汉语基数词用法基本相同,相互对应。不同的是,在壮语中,数词“一”和“二”分别有两个表达,即ndeu、it(一),song、ngeih(二),基数词ndeu和soeng,序数词it和ngeih。“一”ndeu,当表示数量时,放在量词或名量结构后面,boux vunz ndeu(一个人),而表示“二”的数量时,放在在量词之前,形成数量短语,例如:song boux vunz(两个人)。当连数数目时,ndeu与song连用,不与ngeih连用,十位数以上的各位数不能用ndeu而用it。当表示顺序时,用it和ngeih,前面要加一个词头daih(次、第)、co(初)表示,如:daihit(第一)、daihngeih(第二)、co it(初一)、congeih(初二) 。其他数词,通常直接在基数词前加词头构成,这个和汉语的语序是一样的,这种用法是借用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当序数在十以上的,daih、co常省略,如:“boux daih cib haj”表示成“boux cib haj”,都表示“第十五个人”的意思。
壮语自身的语法特点还有很多,语法意义也很丰富,在词法和句法结构方面就存在独特之处,但限于篇幅,在这里将不做详细叙述。
在民族地区工作免不了与当地的群众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语言使用的环境,这将大大有益于语言的掌握。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习者会以母语的语法规则代入第二语言进行学习,而母语的影响也有好和坏,好的影响就是正迁移,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母语和目的语存在相近之处,可利用其相似的点学习目的语将会事半功倍。负迁移是指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母语的规则去学习,将会干扰、阻碍目的语的习得,这就是负迁移。第二语言壮语的语法学习也是如此,壮汉语之间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我们可以利用语言间的相似的语法规则引导学习,规避两者的不同语法迁移习惯,促进学习者的习得进程。为此,从语法角度入手,归纳壮语的语法特点,区分壮汉语的差异,将会大大提升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
以下,笔者将针对归纳的语法特点,焦聚壮汉语的不同之处,即语序和量词的不同用法,提出相对应的语言教学建议。
语序
汉语和壮语同属于汉藏语系,也都是以主谓宾结构为一种文法的语序,即语法顺序为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但壮语的语序独具特点,在定语语序上,汉语的“定语+中心语”,而壮语则恰恰相反。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扶贫干部基本上都能熟练掌握汉语普通话,已经习惯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的汉语语序,学习壮语时在潜意识中会将汉语的语序代入,进而出现壮语定中语序颠倒使用的混乱现象。一般情况下,一个非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没有语感,更加难以判断语序位置,增加学习的难度。
量词
壮语和汉语的量词都很丰富,量词在口语中更是常用项,使用非常普遍。在量词方面,汉语对于壮语的学习多是正迁移,如量词在两种语言中常与数词结合使用,可以直接利用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学习,并注意“一”“二”的基数和序数的不同,掌握起来并不困难。但是壮语的量词有自身的特点,如壮语的有些量词能够区分事物类别、性别、长幼等功能,而汉语的量词仅是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由于汉语缺乏此功能,也没有相对应的义项去解释,所以在理解上会存在阻碍。
以壮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基层扶贫工作者,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已经很难接受课堂的语言教学,而我们以往的语法教学大部分都注重课堂,就课堂的环境提出教学建议。民族地区的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目的是打破语言交流的瓶颈,加深与群众的情感,较好地融入当地的环境,交际是语言的功能之一,有交际的环境也就具备了语言使用的基本条件。对于在基层的扶贫工作者来说,自学是最好的习得方式。源于工作的性质,与群众沟通交往频繁,同时也有提供了语言使用的环境,给他们的壮话习得提供了便利。在民族地区工作,身边的同事,工作中遇到的人民群众都是最好习得辅助,但是会说壮话的的人不一定知道壮语的语法规则和特点。为此,我们对壮语交流常用的语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在了解壮语的语法特点之后,学习者在实际交流中将语法知识识记在脑中,将语法知识贯穿于构词、短语、句子的习得过程中,举一反三,循序渐进,有意识地规避语法错误,减少汉语对壮语学习的负迁移,这不失为一种语言习得的策略。
在壮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语法是基础,从学习者的角度,在壮语和汉语的对比基础上,分析了壮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习得。通过分析壮语语法及其主要特点,我们发现,作为非壮语母语者学习壮语的主要难点在于壮汉语的语法上的差异,就是语序和量词的用法方面,希望以上的简单归纳的语法差异可以方便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给与壮语学习者提供参考,促进民族语言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