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新野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1)
十九大后,“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成为21世纪国家对所有行业提出的关键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各行各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创新。图书与档案是国家智慧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图书档案资源管理统一化、数字信息一体化是图书与档案加快技术成果与转化的重点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形势下,图书、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事业的大改革、大创新,是图书、档案信息保存管理与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载体,是图书、档案事业前进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整合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需求多元化,信息数据的增长速度随之加快。信息多元化的发展给图书档案事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图书、档案馆的资源整合有利于开发利用,有利于高效建立完整信息体系,多元化的整合形式既完善图书与档案之间的互补,也可以加强图书档案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图书与档案工作找到资源共享的路径与平台,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整合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高校创建共享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项目,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为改善高校图书与档案的服务功能、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功能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整合是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在高校,图书与档案资源整合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的需要。高校是中国最强大的人才培养中心,其档案也是不计其数,学术成果紧跟科学发展的趋势,所以,科研活动系统化、信息化,图书档案数字化、具象化是国家对高校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对图书、档案信息资源覆盖更加全面,更加多样。目前,高校图书与档案管理还尚未整合统一,所以造成资源收集分散,排查信息困难,不能高效率的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基于“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高校图书、档案资源需要尽快的进行资源整合。
理论可行性。高校图书与档案虽然在不同的两个领域,但是两者存在着信息资源的共性。一是图书与档案都是用文字、图像、代码等手段记录和描述的,二是两者都是经部分原始记录的档案经过整理、选择、加工、编排组成的,三是两者之间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为高校图书、档案事业的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实践可行性。一是高校图书与档案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同小异,都是对国家文献资料进行保存,并根据师生用户的需求提供服务,二是高校图书与档案储存方式大体一致,都是通过文字资料、光盘资料或者图片、视频、代码等符号记录,并且都需要经过收集、整理、编目的环节后方可进行检索。在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档案馆也必须做到多元化才能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图书馆与档案馆的资源整合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环境下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图书档案资源整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
技术可行性。“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社会形势下,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对图书与档案事业的创新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图书与档案部门作为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重要部门,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达,对相应的情报技术也日益俱新的改革。为了图书、档案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需要进行资源互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形势与要求下,网络技术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师生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快速又便捷的服务。同时,高校的图书、档案资源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整合。
高校图书档案数字资源融合模式
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档案馆数字文化资源统一揭示构建理论,高等学校图书档案数字化资源融合平台构建包括五大内容,将这五大模块优化完善数字化、信息化是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革新要求。
1.用户信息数字化。用户信息是高校图书档案信息的基本模块,是对用户基本信息的整理收集,用户通过在高等学校图书档案数字化服务平台中登陆信息进行相关检索、收集、整理、分析,通过数据库生成提取特征进行分类,为用户推送所需要的图书档案数字资源。
2.资源发布数字化。资源发布模块的数字化能够将图书档案的数字信息更直观的帮助用户获取需要咨询的相关资料。数字化资源融合可分为机构、馆藏、服务三方资源,机构资源主要发布高校图书馆、档案馆的机构信息,用户通过相关渠道对其进行访问;馆藏资源数字化能够为用户提供检索功能,查询资源信息;服务模块是以高校图书档案数字融合为基础,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化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展览服务。
3.资源检索信息化。系统检索界面数字化为用户提供了更多人性化导航,这一项模块是以明确主题为主,利用信息组织技术整合不同馆藏资源,整合完成后,用户可以通过检索快速查找资源档案,还可以通过引擎进行跨数据库检索,实现资源集成信息。
共建共享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数字信息化
图书档案如果要实现跨界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渠道的帮助。通过运用互联网+重新对图书、档案进行定位,给予新的数字资源服务,助力推动图书档案快速发展。
1.共建共享高校图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入口。要实现图书和档案馆的跨界融合,两馆之间需要协同共建新的资源入口,原有的资源要进行要素整合。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拓宽信息资源服务途径,建立信息资源服务入口,用户通过服务入口共享图书与档案的信息平台,共享日益俱新的用户体验。在图书档案共建共享的过程中,高校师生用户有了愉悦的体验心情,并有目的、有意识的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科研、学习中来。
2.共建共享高校图书档案开放平台。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形势背景下,高校读者用户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已不再受传统图书档案管理的局限,所以,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以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为依托,共建信息资源由显性的档案知识拓展到隐性的馆藏资源、空间资源、馆际合作内部之间。创新馆际合作,面向多用户服务,图书档案的技术研究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形势下应当适当作出转型,私人订制、学科服务等或可成为图书档案资源整合的新的开放平台,以此让图书档案事业有了新的思路与载体。
3.共建共享高校图书档案“均一化”服务。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多样化是信息时代的需要,建立图书档案数字资源“均一化”平台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形势下带给图书档案情报工作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图书馆和档案馆协同协作,整合两部门间的创新资源,合理布局,再通过新媒体技术,如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创造面向高校师生读者用户开放资源信息化共建共享“均一化”平台,并且还可以灵活运用QQ、微信等腾讯系列软件进行宣传,统一向师生用户发布信息,推广服务,扩大用户检索信息的范围。
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大数据环境下,人才培养是核心单位,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水准的图书档案事业人才队伍对于数字信息化资源整合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分析从三个方面加强人才培养。
1.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下,人才引进不再机械的受户籍、身份、人事等硬性条件的限制,转而灵活运用柔性方式,着重人才的高层次、高知识、高适用等软件条件,通过精挑、优选纳入图书档案事业单位,服务图书档案事业工作。
2.培养“复合型”图书档案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图书档案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由于图书档案事业工作性质专业性强,技术性高,要求在职在岗人才需要全面了解传统知识和传统技能,又要对传统的知识技术进行革新。因此,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增强图书档案事业的灵活性、人性化,变被动为主动,置新档案理念,创新服务方式。
3.建设梯队人才队伍。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如何培养梯队人才?首先,优化在职人员师资队伍建设,包括师资队伍的各类档案培训、考证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硬性条件;其次,将科研成果丰硕、知识经验丰富的人才纳入重点说课人队伍,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新进图书档案工作者,以此提高高校图书档案工作者的整体专业素养;再次,建立专业技术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素养能力、岗位综合能力、科研技术能力三个方面,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制度,发挥图书档案事业的激励作用,完善专业技术评聘机制,对专业技术考核不合格者实行高职低聘。
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这样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形势和社会主义特色要求下,高校图书档案事业既迎来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高校图书、档案合二为一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突破了传统模式,创新了高校图书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整合起步比公共图书馆、档案馆晚,所以,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因此,高校图书档案资源整合仍需保持各自原有的特色,再增加新的亮点、突破点,以此来达成共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