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若男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变革与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大思政课”方向发展。“大思政课”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内容更丰富、更具有趣味性,这大大地改变了对传统的思政课堂的认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学习“大思政课”传达的理念价值,只有深刻理解了“大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才能做到对其“善用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大思政课”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突破纯理论教育,突破纯课堂教育,突破以教师为主体,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善用“大思政课”凸显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以往的思政课堂,主要还是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为主。诚然,由于年龄等方面差异,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比学生丰富,然而,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这种理论灌输模式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很难对思政课有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不乐观,他们只是机械的“记住”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却不能够很好的结合实际和经历去体验党所倡导的理念和观点。新时代国家提倡“大思政课”,本质上正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首先,提倡“大思政课”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尊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过程。“大思政课”突破以往以教师讲理论为主的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活教材”、“活素材”,体验生活、经历生活,以自身的实践和经历去强化理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协调各种影响因素形成教育力量、发挥教育合力的过程。“大思政课”倡导全员育人,不仅包括受过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的专职教育者,也包括在特定的时空和条件下对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
其次,提倡“大思政课”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在教学内容上,“大思政课”提倡根据时政、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选“活素材”,除此之外,我们提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在教育内容的呈现上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在教学形式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思政课,如举办辩论赛、观看纪录片、带学生参观红色文化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表达十分关键。
首先,“大思政课”重视加强“四史”教育。在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内容凸显政治性与目的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虽然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这些美好生活都是前辈们负重前行的结果。前辈们的牺牲不能忘,国家经历的耻辱不敢忘,只有学生努力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史,努力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才能清楚当前的美好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中国青年的担当。
其次,“大思政课”重视时政教育。进行时政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掌握当前的时事政治与当前热点,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白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矛盾。学生只有立足现实,从时事中学习与成长,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才能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期望和要求。
再次,“大思政课”重视衔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循序渐进的,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中学和小学之间独立进行,相互之间联系不够。有效开展的思政课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有将各学段思政教育联系起来,突出各学段教学重难点,教师才能清楚每一个阶段前后都上了什么课,思政课才能真正有效,否则就会存在脱节、内容重复等问题。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教学形式的创新性。“大思政课”充分运用活动、文化和大众传播等载体,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构建思政教学大格局。
首先,“大思政课”提倡丰富思政课堂实践活动。思政课是最直接的道德教育途径,传统的思政课是教师的理论灌输教育,从某种程度来看,这种模式更是一种单向活动,该模式下由于知识的晦涩难懂以及课堂氛围的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差,抬头率低。“大思政课”提倡在课堂中丰富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们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去强化理论和学习理论。例如在当前紧张的疫情防控期间,涌现了许多中国精神。那么在思政课程中可以通过对一些感人事迹进行案例讨论分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活动感受榜样们的精神,正是在多种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更能理解中国精神不是口头一说,而是切切实实的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
其次,“大思政课”提倡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社会,为未来的生活和就业做准备。“大思政课”提倡将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统一起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发掘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讲真事,用中国故事育人。社会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发动学生去采访各种职业的人,从中了解不同职业的精神,学习不同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中的红色资源,通过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革命基地与文物等,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不易,感受红色精神,更加坚信党所提出的思想与理念。
再次,“大思政课”提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人们往往有很大的暗示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大思政课”背景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得到重视,校园里处处可见党所倡导的先进理念,许多新思想都通过一些横幅和宣传栏等方式表现出来供大家学习。同时,“大思政课”提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个主渠道,也应该融入各个学科与课程,各类课程都与其同向进行,形成教育合力。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不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许多学生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现实生活中,分数高不等于人品好、素质高。只唯分唯考试的背景下,学生与教师都将思政课当作 “副科”不予重视,导致有些学生虽然考试分数高,道德素质却很低,安于现状,也没有坚定理想信念。“大思政课”背景下,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行与道德素质,教学评价更加多元与客观。如今的思政课也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将课堂中的表现综合起来更加全面客观的进行评价。课堂评价模式的转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符合教育规律,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材只是传递价值引导信息的工具与媒介,教材所传达的内容是有限的,但学生们需要掌握的道德素质与思想品质却是无限的,生活更是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因此,上好“大思政课”,必须要将鲜活的社会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善用生活中的“活素材”,善用时政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一方面,“活素材”的选取要观照历史,树立大历史观。学生只有学习历史,才能感知国家一路发展的坎坷,以及革命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才能愿意学习英雄榜样的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信念。另一方面,“活素材”的选取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通过故事与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情,才能令人动容。例如在当前疫情期间,许多同学自愿在家乡做志愿者,承担青年担当;许多白衣天使在严寒的天气里进行核酸检测共同抗击疫情;许多人民群众自愿将物资捐赠疫区。这些案例都可以放在课堂上供同学们探讨与分析,从“活素材”中感知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信仰中国制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政课能不能上好,关键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首先,要建设一支终身教育的师资队伍。思政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由于时代不断变化,教育改革不断推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在与时俱进,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方针与政策也随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为了与时俱进的追随国家的大政方针,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了上好“大思政课”,要保障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包括其是否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是否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是否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否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等。再次,要建设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尤其是疫情期间,大中小学不得不进行线上教育,如“翻转课堂”模式也备受关注。“大思政课”倡导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统一,未来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入职之前接受信息化教育,熟练操作网上授课平台,且能够以身作则,能够在网络平台积极发言,与网上某些不良风气作斗争。除此之外,教师队伍还应是创新且有活力的,只有这样,“大思政课”才能上“活”,上好。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以往的应试教育虽然能够体现一定的竞争公平,但是也大大地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考成了唯一的指挥棒,高考成绩也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努力学习的标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益的。“大思政课”提倡应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课外表现结合起来全面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够优异,却是一个热爱国家、孝顺父母、助人为乐的好孩子,拥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尤其是我们的教学体系也并不是非常完善的,这对于一些教学条件不够完善的地区来说,仅仅看成绩去衡量一个人是极其不公平的,由此观之,应当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课外表现联系起来完整的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学生考试的分数,可以将学生的多种表现通过一定的维度表示出来,再进行量化,这样的评价也更加全面。一个好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成为一个社会所期待的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方面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化作用。除此之外,教学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教师为主体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应拓展到社会与家庭。在多方参与的评价过程中,学生更能够成长为社会和国家所期待和需要的人。
上好“大思政课”,就要多种途径地开展思政课,首先,“大思政课”的开展要与时俱进,注重时代性。不仅要采取与时俱进的内容,更要以与时俱进方式的开展思政课堂,比如结合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及国家提倡的时政热点在班级里开讨论会、辩论会和角色扮演等。其次,“大思政课”要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俗话说,若学不能以致用则学又有何用。要将思政课中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如提倡学生在社会中乐于助人,每周评选班级里的好人好事,经常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做义务活动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帮助学生在内心种下善良的种子。再次,“大思政课”要在党史学习中进行。“大思政课”中要重视党史学习,学生只有学习了党史才能增加学生的政治认同,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开展思政课的过程中要积极倡导红色精神,带领学生接触红色文化,比如拜访一些红色景点,讲红色故事等。
“大思政课”能否善用,能否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与帮助。国家应采取相关措施不断健全“大思政课”教育体系。首先,要不断完善健全思政课教育制度与管理体制,形成在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其次,“大思政课”教育体系的健全需要财政支持。例如带领学生参观红色资源以及对专业教师的培养、红色校园文化的宣传等,都需要财政支持。再次,“大思政课”体系的健全需要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任何教育体系都需要成文的法律法规的约束,才能更有纪律性和执行力。
“大思政课”是与时俱进的新思政课模式,要想尊重客观的教育规律,培养社会所需要和期待的人才,就要抓住“大思政课”的关键要素,完善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抓好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善用“大思政课”,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