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刚 邹天琦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20年2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提出了要把疫情防控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国家课程学习和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突出强调了疫情期间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线上思政课,作为各大高校响应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安排所开设的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平台,是特殊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思政课改革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是技术发展和教学创新的耦合。加强对线上思政课教学现状研究,对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和思政课深度融合、实现线上教学常态化、建设“云端思政”教学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2000余所高等院校均根据国家疫情防控安排开设了线上思政课。仅以某省会211院校线上思政课教学数据为例,该大学在疫情期间共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5门线上思政课程。教学期间共有11,060名学生注册登录教学平台;在线学习人数峰值达99,801人次;外校生登录浏览量达80余万人次;累计互动数据11,071条;累计在线学习时长达18,154小时。数据表明疫情期间线上思政课普及度、参与度较高,得到了大学生的高度配合。
关于学界对线上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情况。目前学界对线上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学意义的探讨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上。首先对于线上思政课教学的意义,梁巍认为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和网络舆论环境下,思政课不仅要达成育人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积极探索将“疫情防控”转化为“思政金课”的方法[1]。于红认为,虽然“互联网+教育”已为高校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积累了资源和经验,但这样大范围的实施完全网络化的在线教学在高校中还是第一次。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国家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检验,是对教师加强和提升信息化教育水平的促进[2]。对于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意见建议,沈震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提出,结合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疫情之下线上思政课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势必要将当下中国人民的抗疫实践融入到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去[3]。王永章则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建议,应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其同教学深度融合,互联网的“脱域性”更有利于异位分散式的线上教学开展。[4]
根据当前线上思政课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理论研究,笔者认为,以数据为支撑对线上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对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当前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以及影响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的四个维度进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对现阶段线上思政课开展的教学成效进行客观评估,深入挖掘线上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结合现有研究和理论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受疫情影响,本研究调查问卷全部采取线上发放填写回收的形式,根据数据IP来源分析,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份,133个地区,共发放问卷411份,回收有效问卷411份,有效率为100%,有效数据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是在参考相关问卷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等基础理论,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关研究文献并综合专家意见编制而成。问卷由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和问卷主体两部分构成,问卷主体部分包括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总体满意度以及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量表两部分。教学成效量表共分为知识获取、价值认同、情感寄托、指导实践四个维度,问卷共计19道题。每道题均采用李克特四分量表计分方式,均为正向计分。问卷回收后,采用 SPSS25.0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问卷信效度检测结果详见表2。本研究通过Cronbach's Alpha 系数进行信度分析,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943,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在0.819~0.882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本研究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效度检验,检测各维度KMO值均>0.6,Bartlett球形检验P值=0.00适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测得累计方差贡献率范围在63.63%~79.3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表1 研究对象样本分布情况
本研究以4分制评分作为满意度和成效评价值指标,结果见表3。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为3.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四个维度评分中的指导实践3.38,优于价值认同3.36,优于知识获取3.14,优于情感寄托3.13。
本研究在满足方差齐性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对大学生线上思政课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差异性分析。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163>0.05)。从家庭居住地来看,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552>0.05)。从就读专业来看,就读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353>0.05),但具体描述表现出就读人文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3.27)略高于就读工科专业的大学生(3.08)。从学习阶段来看,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0.05),博士阶段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仅为2.17,而大学一年级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高达3.31,详见表4。从大学生政治面貌来看,不同政治身份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11<0.05),共产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较低为2.99分,群众身份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则偏高为3.36,详见表5。
表2 调查问卷信效度指标
表3 疫情期间线上思政课满意度及教学成效现状
反应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的知识获取、价值认同、情感寄托、指导实践四个维度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提升过程,各个维度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且均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详见表6。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各维度相互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在0.597~0.902之间,双侧显著性检验P值均为0.00良好小于显著性水平0.01,表明线上思政课满意度、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四个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性正相关。
将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中的四个维度分别作为自变量与线上思政课满意度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线上思政课教学成效中的四个维度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的具体影响情况,详见表7。变量之间调整后判定系数R2 为0.612,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反应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显著性P值为0.00小于0.01,表明四个维度中至少有一个能够显著影响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共线性分析得到VIF在2.616~3.189之间均小于5,表明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真实可靠。四个维度中,指导实践维度显著性P值为0.638大于0.05,表明指导实践维度不能显著影响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此外知识获取、价值认同、情感寄托均能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线性回归方程为满意度=0.157+0.591*知识获取+0.179*价值认同+0.223*情感寄托。
表4 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佐证了本研究在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层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教学实效性四个维度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线上思政课在指导实践维度和价值认同维度得分较高。可见疫情期间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所传递的以“爱国、团结、斗争、奉献”为核心的抗疫精神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并且能够在线上思政课的引导下积极投身到力所能及的抗疫工作中去。指导实践和价值认同维度得分共同证明,疫情之下线上思政课切实做到了“实质等效”甚至超越传统课堂,充分发挥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线上思政课在知识获取维度和情感寄托维度得分相对较低,虽然也在3分以上,但透视出线上思政课相比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效率和课程感染力上存在的不足。
表5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表6 线上思政课满意度与教学成效相关性分析
表7 线上思政课满意度与教学成效回归分析
调查显示,省市乡镇各个地区的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不存在明显差异,证明疫情之下各个地区的教育责任部门和地方政府都能积极落实国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总体目标,以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保证线上思政课的顺利开展。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虽然呈现出文科生(3.27)略高于理科生(3.08)的情况,但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不具有显著意义。说明思政课教师在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时,教学针对性虽略有不足但整体向好。
调查结果显示出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有较大差异。除大一年级外,各个学习阶段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均不是很高,而处于较高学习阶段的博士研究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最低。博士研究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自身素质方面都要远高于大一新生,对于线上思政课的需求也和大一新生有着根本不同,研究结果表明线上思政课需要在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学习需求方面进一步改进创新。
最后,大学生政治面貌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也有显著影响,说明思政课教师在开展线上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重点关注优秀学生代表的方式,实现对大学生整体学习态度的了解和掌握。
研究发现,知识获取维度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影响最大。大学生通过线上思政课获取有效知识提升1个单位可带来满意度约0.6个单位的提升。说明线上思政课作为传统课堂的升级和转型,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思政课教师应深入把握线上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本质,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效率。
指导实践维度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疫情期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社会舆论把控以及良好家风共同形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对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局势、坚定抗疫信心发挥了不同程度作用。
价值认同、情感寄托均正向显著影响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满意度。可见疫情期间线上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直接渠道,更要承担起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和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疏导作用,使大学生在居家隔离的情况下,同样能够通过线上思政课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和来自老师同学的精神力量。
根据调查结果所指出的问题,本文对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给出如下对策建议。首先,应采取多种线上教学方法融合的策略,合理安排线上思政课教学时长,提高线上思政课教学效率。其次,应充分挖掘当前中国人民抗疫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美学思维增强线上思政课的感染力。最后,应加强线上思政课特有的圈层互动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课堂反馈的掌握程度,使线上思政课更具针对性。
线上思政课相比传统课堂师生交流缺乏物理反馈支撑,“屏对屏”的机械沟通使以灌输式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难以为继。创新教学方法对增强师生互动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思政课教师对线上教学工具的熟练应用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基本保障。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应率先破除经验主义之下的“路径依赖”,积极提升对线上教学平台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掌握程度,以保证线上思政课顺利开展。其次,根据融合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是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效率的关键。融合教学策略的实质在于,在深入了解熟练掌握不同教学平台、教学工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匹配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它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跳脱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定式,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直播+慕课”的教学方法即是融合教学策略的具体表现之一。直播教学清晰直观、互动性强但时间成本较高。慕课资源信息量大、不受时间地点影响但缺乏针对性。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单独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最终教学效果,但将二者结合则可以很好地优势互补。思政课教师可以借助直播教学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厘清知识难点,同时运用慕课资源中的丰富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合理安排两种教学方法在线上思政课中的时间比例,即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强理论深度,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效率。
疫情之下地理阻隔削弱了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直接影响,降低了教育者言传身教的隐性教育作用。弥补隐性教育缺失导致的线上思政课感染力低下,应从丰富教学内容入手,着力增强线上思政课显性教育能效,从而实现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从“键对键”到“心贴心”的转换,提升线上思政课教学感染力。
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伟大实践融入线上思政课教学内容,即是线上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线上思政课感染力的正向促进。举国抗疫是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体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5]。抗击疫情本身就是一场生动鲜活、深刻动人的思政大课,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体会抗疫精神中包含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是这堂思政大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教学是增强课程感染力的关键。将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事件融入教学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在缺乏情境创设的线上教学环境下,依旧能够通过共同认知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线上思政课教学感染力。讲好抗疫故事,增强线上思政课感染力,还需要思政课教师坚定自身理想信念,以美学思维融入教育过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中思政课教师的崇高信仰是讲好抗疫故事的根本,美学思维则是提升抗疫故事感染力的表现形式。只有“固本”才能使线上思政课有价值,只有“化形”才能使线上思政课有效果。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加深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的认同感,增强线上思政课的感染力。
线上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所依赖的微信群、QQ群、班级群、课程群等,可以看成网络圈层的一种具体形式。提升线上思政课针对性可以将线上教学过程看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圈层中的传播扩散,根据社交媒体互动圈层传播理论,可以通过增强圈层互动、关注舆论领袖的方式提高信息在圈层中的传播效果,进而达到提升教学针对性的目的。[6]
信息化的线上教学设备为圈层互动提供了可能。“群发言”“弹幕”“实时评论”等线上教学平台所集成的圈层互动功能,一方面有效改善了传统教学活动中大学生参与感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学主体反馈增强也为思政课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指明了方向。舆论领袖作为圈层互动中的核心人物,对于增强圈层互动提升信息在圈层中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关注舆论领袖,要求思政课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定位出大学生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其次,再通过关注信息反馈、增进交流沟通等方式,加深和大学生群体中舆论领袖的联系。共产党员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代表,往往具备良好的政治观念和道德素养,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可以看成教学圈层中的舆论领袖。加强和以共产党员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的交流沟通,有助于思政课教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线上思政课的整体态度。加强对线上教学过程中圈层互动和舆论领袖的关注,其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大学生对线上思政课具体意见建议和真实态度。只有从现实反馈出发,加深对教学主体的了解程度,才能在优化线上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精准提升线上思政课的教学针对性。
总之,线上思政课的大规模开设虽是疫情之下的应急举措,却蕴含着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新可能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本研究通过对疫情期间线上思政课满意度和教学成效进行量化分析,梳理了线上思政课开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学效率不足、课程感染力较大、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并从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反馈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思政课改革和线上思政课教学常态化发展提供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