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姣
(广东海洋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因此,优良的学风对高校的质量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进步会起到推动作用。学风建设能够为高校营造优秀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品质,推动高校培养出国家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当前部分高校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业上会产生迷茫和无助的状态,究其原因是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是经历着长期的高强度应试教育,在进入大学后,在面对大学中相对宽松的课程制度、低强度的教育模式以及脱离家庭的监管后,往往会陷入到一种放松的心态中去。当这种心态在没有经过调整和引导下,会逐步发酵成放飞自我的状态,最终导致学生对待学习会产生乏力和懒惰的心理。其次,有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该如何选专业缺乏了解,大多是通过片面的网络信息或是老师和家长指导来填报。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对自己所希望报考的专业有着较好的理解,但因为分数的原因而不能如愿。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会因为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是与自己预期不符等问题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长期处于下滑的状态。学生是无法正确有效的去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更无法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会有清晰的认知下,在面对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时,此类学生难以做到排解压力和合理规划学习生活。学生就容易在遇到难题后选择逃避,甚至会放弃学习,导致专业知识掌握不好,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大学课程和教学风格与中学有较大的差异且考试测评不频繁,更侧重学生自我学习的灵活性,这就让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不适应性和松散性,这表现在部分学生学习时往往沿用旧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的课程知识不求甚解,缺乏思考和归纳总结,无法把专业知识代入到现实中;部分学生则是在学习态度上不端正,除了对课程知识掌握不深,也不自我复习和屡屡出现逃课、迟到到、早退等现象外,同时随着手机的全面普及化下,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在黑板上讲课,学生一片片低头看手机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则认为大学学习中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了,缺乏学习复习精神,只是在考前突击应付考试,甚至利用作弊行为企图通过考试。以上种种行为或间接或直接对学生群体的学风和考风产生恶劣影响,导致学生的质量下滑,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学校育人成效。
教师素质能够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教风引领学风是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是许多高校存在着任课老师上课时备课不充分,照搬教学大纲,讲课方式单一,上课内容陈旧等问题,这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产生脱节,让学生上课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而另一方面,当学生出现学风问题时,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玩手机等行为时,高校总将其归咎为辅导员工作能力上,认为学生出现此类行为完全是辅导员的责任,只要交由辅导员去纠正,与任课老师无关。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密切,对学生的关注度也不高,无法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工作相结合。即使有些高校认识到学风建设应当常抓不懈但具体到如何抓、抓什么、谁来抓,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思考与规划,也没有富有成效的措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口号和活动上。
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有效地推动高校建设良好的学风建设。当前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团委学生会举办的带有“官方性”活动;另一方面是有学生社团举办的自发性活动。无论是“官方性”活动还是自发性活动,都面临着学生参与积极性降低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容都趋向于传统单一,社团自发性活动多是画画、写作、照相等比赛,团委学生会的活动虽然会涉及职业规划和部分专业性的比赛,但是活动内容也多数陈旧,且流于表面。要想通过校园活动而增长学识的同学而言,吸引力不大。更加之由于团委学生会与学生社团往往会因为人手数量、工作机制滞后、资金难以到位等原因时,在举办活动过程中既无法有效的面向学生进行大规模宣传,也无法建构参与活动获比赛的奖惩机制。像团委学生会的活动比赛最后只能依赖某些少量的加分和辅导员协助才能召集到学生参与者,学生社团活动的参与度则完全是听天由命。除开一般的比赛活动之外,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单部分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也面临着学生积极性下降的趋势。有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多侧重于思政方向,因为思政方向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获奖竞争力,这种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首先,不少学生在高中时期就被灌输了高中辛苦三年,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的思想,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就处于高度放松的状态,对学习丧失积极性,此心态如果不再早期加以调整,极易因自制力不足陷入享乐和厌学的风气。其次,有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式学习的模式下,进入大学后无法很好适应大学的主动式学习模式,进入大学校园后,认为高考的目标实现了,没有更长远的学习目标,其缺乏学习动机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会陷入迷茫。现如今互联网社会高速发展以及手机的大量普及,现在的大学生在对学习缺乏动力和热情的同时,将自身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手机和网络的娱乐消遣中去,上课低头族不仅成为了高校中的常态化现象,而且还愈演愈烈的趋势。目前00后学生的思想与世界观更趋自我中心化,在面对自己不良行为时通常难以听进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建议,甚至会不断地给自己找借口,等到下次再犯,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学风建设。
大学生家长由60后逐渐过渡为70后,但家长对于大学的认知和对子女的教育理观念仍然陈旧。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在高中时期对大学生活的误会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家长灌输的,诸如“高中辛苦三年,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上了大学找工作就有保障”,“上了大学就为了文凭”等等。部分家长对大学专业了解程度也并不深,但热衷干涉子女如何报考专业,却严重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想法和兴趣爱好。虽然与子女相处中,他们大多都能够为子女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但是在与子女的沟通表现和心理活动重视程度上,却表现的差强人意。综上种种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教育是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校教育模式时容易丧失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出现学业压力大,成绩差,影响阻碍学风建设发展。
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下,任课教师本身与学生的交集只集中在课堂上,相较于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在教书的职能性上已削弱。当前部分高校为追求科研成果,在政策和制度上鼓励教师将工作重心转向科研方向,同时又将学生课堂学风建设或者时学生学习成绩等问题归于辅导员负责,这就导致了不少高校教师完全不必考虑育人职责,上课更多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或是得到相应课时报酬,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作为肩负着全部育人职责的辅导员本身就要处理大量事务性的工作,且要负责数百名学生的各项日常事务,在精力上难以完全照顾到每名学生,加之目前辅导员双岗位机制还处于建设中,学校对其考核分类不够明确,难免会让辅导员工作方法和心理上出现偏差,放松对学生的监督。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高校可以通过构建良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发展导向来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但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部分高校过度重视就业率,片面强调社会实践,因此会给予大量的实践加分,导致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产生怠慢之心,课程考试屡屡挂科。其次,有部分高校过度重视理论学习和考试成绩,不重视实践性和专业性,导致学生只能接受相对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办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上,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最后,有部分高校在课堂管理体制、考勤管理体制和考风考纪制度上的构建不完善,其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惩戒,学生纪律意识不强,态度不端正。
高校作为学风建设主体,必须建立一个集考勤、课堂管理和考风考纪为一体的学风管理体系。在考勤方面,首先要确立严格的考勤管理惩戒制度,将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与学生平时分挂钩,同时也要提高平时分在期末总评分中的比例,例如多次旷课的学生,可根据其旷课次数进行相应处罚,最严重者取消期末考试资格。其次,要建立课堂考勤系统,在教室门口安装考勤识别系统,保证学生课堂出勤率准确。利用指纹考勤、人脸识别考勤等方式,更节约时间,让考勤的结果更加直观。在课堂管理方面,将教学检查常态化,每周不定时的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对学生课堂违纪进行记录,同时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三级联动机制,任课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课堂违纪行为时,及时向班主任和辅导员反应,形成任课老师记录行为,辅导员约谈违纪同学,班主任召开学风班会的三级联动机制,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在受处罚的同时能够接受教育。在考风考纪方面,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召开考前诚信教育大会,组织学生学习考场纪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了解考试违纪的后果。其次,要加强考场监考、巡考力度,制度严厉的考试违纪处罚条例,对有作弊行为的学生应处以全校通报和警告的处分,性质恶劣的可取消其学位证。
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不仅是教书育人,还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主导者,如何加强教师对学生引领作用。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师德素养,确保教师发挥引领作用。高校可以鼓励教师能够将自身的科研方向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开发创新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质量,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课程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其次,将课堂管理职责交给任课教师,将任课老师的课堂职责由考勤扩大到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上,学生在课堂上有说法、玩手机等行为时,任课教师可以进行记录并上报给学院或教务处,作为对学生处分的依据,并且可以将上述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作为平时分的参考依据。第三,构建学生评议机制和系主任听课机制,当任课老师课程结束后,由教务处组织学生对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分,同时学院也可组织系主任或由系主任组织听课。前者学校可根据学生评分高低来调整教师的课酬,后者则激励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是任课教师要与辅导员进行及时的沟通联系,以此来了解教学班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活动,这样在教学时能够做到面对学生时心中有底,因材施教。
首先,要面向大一新生开设更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入学教育课程。当前高校的职业规划课和入学教育普遍都是通适性教育,内容较为空泛,学生从中难以获得有用的信息。因此,在课程上可以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例如在职业规划课中加入系主任或相关专业老师的讲授课程,方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以及之后的职规方向。同时入学教育内容要加入更多的适应性课程,帮助新生能够尽快了解大学学习生活,以帮助他们尽快地从高中模式过渡到大学模式。让他们在进入大学生这个角色中后,能根据自身要求对未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进行规划。其次,要以学院为主体组建以专业为单位的学习帮扶小组,将专业中成绩优异的学生组织起来,给予加分证书为奖励成立学习帮扶小组,由专业老师轮流当组长,再由辅导员组织成绩后进生与帮扶小组对接,促使学习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升,最终能够脱离帮扶并能够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风气。最后是以辅导员为引导力量,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以谈心谈话的方式对自我管理薄弱的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教育。
一方面,要增加学术型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可以邀请校外和校内专家进入校园举办学术讲座,同时也要严格筛选讲座类型,保证讲座范围能够贴近学生实际需要,激发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和乐趣性。例如面向大四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就业或者升学方向的讲座;面向大一新生则可以安排涉及学习规划和校园适应性的讲座;面向大二大三的老生则侧重专业性强的讲座。另一方面,增加专业方向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数量,可以在校内单独设置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奖项。让学生有机会,有动力把自己的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反哺课程学习。最后,改善宣传方式,校园文化宣传不能局限于公众号推文,要增加宣传渠道,如线上可将文化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视频平台;线下则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根据文化活动的类型进行推荐。
学风建设的成效在高校迈向高水平和高质量大学发展的关键因素,优良的学风会对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能起到正面的影响。而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从学生管理、校园文化、教师作用和教育制度四方面去尝试改进加强,在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师素养和引领作用,引导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和专业性,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最终实现营造出优良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