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敬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让各类人才……充分涌流。[1]”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2]”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中再次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着重强调了“三个前所未有[3]”。《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建设……努力打造中西部地区人才生态最优省份。[4]”这些内容都指向了一个重要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环境很重要。引才难,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更难,这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持,更需要优良的人才软环境。当前,河南省正奋力建设文化强省,人才尤其是文化人才是区域竞争之本、动能转换之要、创新活力之源,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就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人才问题直接关系文化强省的建设进程。
2004年河南省委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设想;2006 年10月,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第一次提出了“两大跨越”;2011年10月,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2016年10月,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河南要实现从“四个大省”向“四个强省转变”,中原河南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一直紧紧围绕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关键点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在此过程中,人才工作始终是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国以才立,文以才兴。文化人才队伍的强大既是推动河南实现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和引领,又是文化强省建设的目标之一。人才和其生存的环境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所以,要想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人才环境就显得举足轻重。
从大方面讲,人才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硬环境,指的是地域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基础设施、科技水平、教育投入、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外在形态构成的有形实体;二是软环境,包括地域文化底蕴,文化观念形态、公众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和修养品位等无形的因素。硬环境是软环境的基础和支撑,软环境是硬环境的重要推动力,两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地域发展和城市建设完全可以相互克隆,但软环境却绝不能相互复制。所以相对而言,软环境在人才生态环境建设中更具有特殊意义。
河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制定了人才发展战略,坚持一手抓规范一手抓创新,营造有利于人才队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方法使人才机制日益正规化;通过构建全视角引才、全链条育才、全方位用才的政策体系,多措并举、利用多媒体大数据,打出宣传组合拳、提升政策落地率等途径不断加大人才政策实施力度;通过打造产业平台、强力推进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全力打造技术成果转化平台等方法不断优化人才事业空间;通过不断开放创新、持续强化现代化国际性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力度等方法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经过多年努力,高端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充分彰显了河南省引才工作的突出成效。
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更要关注存在的问题。一是人才政策落实不到位。有效全面的实施细则缺乏、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职能部门工作对接不佳等,使得政策在具体执行中打折扣,不能较好地吸引及留住人才。二是人才制度法规体系建设缓慢。现行的人才制度法规多为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缺乏前瞻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现行的人才制度法规部门文件多、规范性文件少,层次偏低,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三是人才管理机制滞后。人才管理工作公式化、机械化,缺乏灵活性和科学性;人才行政计划管理的传统模式依然存在,人才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合力;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四是存在人才开发体制性障碍。如制度法规不协调;存在人才供需双方的自主权问题等。五是人才社会保障力度不够。如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加强;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够宽泛;社会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安全保护、人才诚信管理尚待强化,人才权益救济渠道有待畅通等。
人才软环境建设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主要原因:一是人才观滞后。传统观念上依赖学历、文凭对人才进行衡量,却轻视其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机制根深蒂固;存在注重物质建设,轻视人才开发的现象。二是人才引进工作落后。河南招才引智工作水平与国际化水平还存在差距;存在重引进使用,轻培养激励的现象。三是社会环境还不够完善。诚信建设有待加强,“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处处是环境”的局面尚未形成。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早已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普遍共识。由于深受中原地区传统文化禀赋、伦理道德、精神特质、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影响,河南各地的文化建设呈现出传承有余创新不足的总体趋势,也存在着一些发展的困境。河南文化产业在规模和效益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大量的专业人才队伍和高端创意人才队伍。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开通并完善“绿色通道”,为优秀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搭桥铺路,最大限度地激发释放人才价值。如前所述人才软环境涉及影响人才绩效的一切无形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法治环境、生活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国际化环境等等。
第一,创新人才工作管理机制。可探讨将省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制度化,赋予其协调、检查、督办等更多职能,提升其领导力、整合力。可探讨重新调研、评估、整合全省近年来陆续出台的人才政策,进一步精炼政策清单。
第二,优化法治环境。要强化人才立法,研究制定人才工作条例,用法治为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作坚强支撑;要探索制定人才市场条例,提升人才市场科学化法制化水平;依据学术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等要素,研究制定“市场、业绩、知识、素质”四位一体的动态积分制人才评价模型。
第三,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从速建设完善政府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消除职能部门信息隔阂,实现社保、房管、公安等职能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店小二”式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让“最多跑一次”成为实现公共服务事项的常态。
第一,打造人才研修平台。不断升级人才发展促进会,搭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流学习平台,打造人才服务品牌;联合国内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河南省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实施“国际化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培养复合型专家人才队伍和专兼职文化工作传承的队伍,进一步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二,打造创业平台。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源头作用,注重校地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激活龙头企业 “孵化源头”作用,夯实创业保护,为创新创业引入源头活水;通过线上虚拟平台+线下服务平台相结合模式,构建集信息交流、融资对接、资源共享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 “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整合创业服务资源,优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第三,建立创新创业资金扶持体系。重点打造国际创投基金小镇,夯实创投基金集聚发展平台;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新兴产业两大引导基金,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模式创新,进一步提升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第一,着力完善路网交通。区域性规划非机动车专用道,有条件的道路,可以率先开辟非机动车专用道,暂不具备条件的路面,应重新标识规划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增建蝶式立交桥、行人过街桥、过街地下道,解决路口拥堵问题;引入民间资本,规范经营市区所有沿街停车位;不定时开展城市交通秩序集中整治行动。
第二,优化子女教育环境。要下大力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合理设置引进门槛,加强资质审核认证,理性引进,错位发展。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注重教育资源均等化,解决城市挤、农村弱现象,夯实振兴农村的人才支撑。
第三,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树立“公园城市”新理念,按规划公园的格局设计城市空间,促成“城市里建公园”转变为“公园里建城市”;按管理公园的要求强化生态保护,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依据建设公园的标准改善人居环境,特别要集中整治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补齐短板;按经营公园的方式引导绿色生活,鼓励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第一,着力营造包容、自由的人才环境。既要保留乡土情怀,凝聚对区域的本土认同,又要打破固守乡土情结的藩篱,提升大融合、大整合的意识。允许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打破常规,进行思想碰撞和知识交流,形成浓郁的文化气氛。
第二,着力营造文明开放的思想环境。要不断提升人才职业尊荣感,彻底摒弃“官本位”思想,强化情感管理,提升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厚植爱才敬才的社会基础,加强对新旧媒体舆论导向的掌控,用对知识和人才的崇敬取代过度娱乐化。
第三,树立城市人文品牌。深度挖掘、凝练富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系列,打造并叫响城市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延伸文化品牌链条;邀请专业团队制作精美的城市宣传片,进行多元化营销;建立完善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从速完善河南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条例的硬约束和个人信用的强震慑,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养。
第一,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政策,在人财物使用上,充分保障科研人员自主权;认真落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逐步改变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行政化现象,创造对科研成果考核的宽松环境;借鉴党政部门的改革举措,实现一门、一窗、一网办理各项科研业务手续;营造宽容的科研氛围,形成宽容的制度环境,涵养宽容的社会文化。
第二,执着坚持基础研究。把基础研究放到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中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财政投入;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全民读书”风气,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第三,加大科研诚信建设。改进科研诚信教育方式方法,将教育关口前移,纳入大学通识教育体系,贯穿大学学习到入职工作全过程;实化、细化落实科研诚信制度。
第一,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高端人才全球流动、全球配置、全球定价、全球争夺的重要属性,把河南打造成人才特区,打造成人才工作“周转池”。学习新加坡的做法,走向海外借力发展,引聚 人才方式标新、多样、高效:实施“科技准证”计划,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组建专业揽才机构,“点招”行业顶尖人才;高薪揽才及税收优惠,提升对海外人才吸引力。学习北京中关村的做法,关注海外人才核心需求,全面提升服务能力:风险管控,破除科技人才归国创业后顾之忧;服务前置,与海外高端科技人才提前沟通联系;自主引才,注重发挥园区引才育才的主体地位;要素配套,帮助海内外科技人才尽快融入创新创业环境。学习上海自贸区的做法,打出政策“组合拳”,聚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开展“离岸创业基地”试点,积极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方式;拓宽用人市场信息融通渠道,促进科技人才流动;营造开放式、协同化环境,激发科技人才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开放便捷、精准对接”的人才引进方式,以“平台+项目+市场”为抓手,以需求更加精准、服务逐渐前置的引才政策,打造“全球寻、精准引”的引智渠道。
第二,探索推动国际化社区建设。融合居住的高品质性、教育的国际性、医疗服务的健康性、文化设施的多元性,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现代国际化社区;倡导开放、多元、包容文化,营造具有国际特色的社区文化空间;实施融入计划,开展对在豫外籍人才的社会融入培训,真正让海外人才在河南有“家”的感觉。
第三,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互动。积极探索加入国家会展组织的契机,学习借鉴并提升河南展会国际化程度,推进国际会展名城建设;搭乘“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加快友好城市建设步伐,扩大与潜力大、互补性强的城市的友好交往;推动国际一流的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制定激励措施、设立服务部门、给予减免税收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民间文化交流,不断提高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继续扩大与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构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办好国际学校,解决来豫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服务问题;积极推动国内文化学者走出国门,开展学术交流研讨,用自己的独特思想去与世界交流和对话;重视智库,推动智库建设,拓展其参与文化传播的形式,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决策、公众舆论塑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要充分发挥人才在河南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那就需要不断引人、聚人、用人、育人、化人;要放活管理体制、盘活集聚机制、用活开发机制、激活激励机制,完善硬环境、建设软环境,把人才优势处分发掘出来,助推河南文化强省建设。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2018年5月28日)。
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年9月27日)。
4.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