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华 张红霞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为一种恶性肿瘤疾病,是血液系统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以急性早幼粒细胞增多、凝血功能异常作为主要症状,该疾病发病十分迅速,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相关情况,容易使患者自身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另外部分APL 的临床表现是急性白血病症状,具有贫血相关症状,部分患者还存在其他症状,例如心悸、胸闷、皮肤黏膜出血、其他部位出血以及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虚弱、发热,骨关节疼痛等。APL 不仅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还存在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的出血,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1],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能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康复。对于该种疾病常见的治疗方式为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常用药物为蒽环类药物,该种药物能促进人体早幼粒细胞分化,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单一进行用药,效果不显著,并且患者还容易发生耐药性,因此多数学者建议采用联合用药方式治疗。维A 酸为APL 诱导治疗相关药物,能促进人体早幼粒细胞向成熟转化[2,3]。本文探究维A 酸片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APL 的效果及其对血脂及凝血功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2 月~2022 年2 月本院收治的APL 患者20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 例。纳入标准:①经过骨髓检查、血生化检查,确诊为APL;②患者和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③预计生存期>6 个月;④均为首次确诊。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对凝血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②伴有凝血功能障碍;③近期接受外科大手术治疗者;④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观察组中男63 例,女37 例;年龄21~66 岁,平均年龄(43.52±2.78)岁;临床分型:M3a 型70 例,M3b 型30 例。对照组中男65 例,女35 例;年龄22~66 岁,平均年龄(43.85±2.14)岁;临床分型:M3a 型71 例,M3b 型2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n,)
注:两组对比,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柔红霉素(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361)治疗,静脉滴注1.0 mg/kg,1 次/d,连续治疗4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维A 酸片(山东良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053)治疗,按体表面积每天口服45 mg/m2,最高服用剂量≤0.12 g/d,分2~4 次服用,疗程4~8 周。若患者在治疗前白细胞计数较高,需采用高三尖杉酯碱(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007)治疗,1~4 mg/d,以4~6 d 为1 个疗程。待患者白细胞计数降低后,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对比两组治疗相关指标,包括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血液学指标缓解时间(若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则为血液学指标缓解)。②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早幼细胞和原粒细胞水平<5%;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患者早幼粒细胞数和原粒细胞水平在5%~2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FBG 和APTT。④对比两组血脂指标,包括TC、TG、HDL-C、LDL-C。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凝血指标恢复正常时间、血液学指标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对比(,d)
表2 两组治疗相关指标对比(,d)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APTT、FBG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PTT 短于对照组、FBG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4 两组血脂指标对比 观察组TC、TG、LDL-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血脂指标对比(,mmol/L)
表5 两组血脂指标对比(,mmol/L)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相关研究显示,APL 发病率不断增加,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亚型之一,人体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后,容易造成颅内出血,增加患者死亡风险[4]。患者维持治疗常用药物为维A 酸片与甲氨蝶呤,但是患者使用该种药物后,依旧存在复发情况,导致患者治疗难度增加,对患者自身病情预后造成影响[5-8]。由于该种疾病无显著的临床特点,部分患者在早期容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于该种情况未及时处理,容易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危害,而对于早期治疗的患者来说,需要密切进行观察,预防大出血造成不良事件。
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化疗、骨髓移植手术治疗、免疫治疗等,而对于该种疾病的诱导治疗,临床主要采用联合蒽环类药物进行治疗,为该疾病的标准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该疾病,国际尚未进行药物疗效之间的前瞻性试验,在本次研究中尚未出现复发患者,虽然患者病例数较少以及随访时间较短,但是可以采用分层治疗,减少患者化疗强度,不会对治疗造成影响[9-14]。另外患者在进行巩固治疗完毕后,均达到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由此证明治疗的有效性。在患者进行维持治疗期间,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小剂量化疗,其疗效维持较短,总疗程在2 年左右,由此提示,患者对于维持治疗具有显著的耐受性。但是关于该疾病的维持治疗还是存在争议,部分研究治疗组织联合协作组报道,强调了巩固治疗结束时的骨髓完全缓解(mCR),同时肯定了ATRA 在患者维持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作用。
维A 酸片在治疗过程中,能对患者细胞的成熟以及分化产生显著诱导作用,和蒽环类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显著的协同效果,能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维A 酸和柔红霉素在治疗过程中较常应用,其中柔红霉素作为周期非特异性化疗药物,能够对RNA 和DNA 的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尤其对于RNA 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瘤谱较广,对于多种肿瘤均具有作用,尤其适用于急性白血病。维A 酸同时还能作用在患者维甲酸受体A(RARA)蛋白部分,能促进细胞成熟和转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15,1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联合治疗后,临床疗效好,同时患者凝血指标恢复时间、血液学指标的缓解时间较短,由此证明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后,能对患者自身症状进行改善,对于机体凝血功能进行纠正,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随着对于白血病的治疗方式不断增加,使得维A 酸药剂被广泛应用,对于白血病患者采用维A 酸治疗,能将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在给患者进行用药过程中,部分患者伴有维甲酸综合征(RAS)反应,例如胸闷气短、心脏功能衰弱以及高热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当患者出现上述反应时,需要将维A 酸片的用药剂量显著减少,RAS 反应若较为强烈[17],需要停止应用维A 酸药剂。另外采用药物治疗虽然能促进患者白血病细胞分解,导致患者白血病细胞增长速率降低,但是对于白血病细胞难以杀灭。多项研究认为,采用联合用药,能预防病情反复,减少RAS 反应,且根据相关实验证明,采用联合用药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急性幼粒细胞数值、白细胞数值,预防患者发生RAS 反应。
临床研究显示,在对该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中,ATRA 的应用容易发生合并症,可以称作分化综合征,以呼吸窘迫、胸腔积液、发热、低血压、急性肾衰竭以及心包积液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意大利血液病研究协助组推荐的关于ATRA 应用的标准计量中,儿童大约为25 mg/(m2·d)、成人则为45 mg/(m2·d)。采用低剂量ATRA 治疗,可显著降低RAS 和假性脑瘤发生率。在研究过程中,RAS 发生率<10%,低于欧洲协助组的报道[18,19]。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早期采用维A 酸治疗过程中,伴有头痛等症状,针对该情况,可以将药物的用量减少,能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耐受性。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血脂和凝血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由此说明,采用维A 酸片联合蒽环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使血脂指标恢复正常水平[20]。
综上所述,对于APL 患者采用维A 酸片联合蒽环类药物,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