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一次体检中,宋先生偶然发现自己的白细胞减少,只有2.91×109/升﹙正常值3.50~9.50×109/升﹚,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为1.83×109/升﹙正常值2.0~7.0×109/升﹚。每次复查都是如此,除了白细胞减少、粒细胞降低,其它各项化验指标都正常。
在多家医院就诊并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诊断,宋先生每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害怕是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病。因为,粒细胞低会引发严重感染,危及生命。
于是,宋先生来到北京某大医院血液科,主治医生范主任怀疑是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建议做TCRVβ检测。出乎意料,检测结果正常。否定了大颗粒T淋巴细胞白血病后,范主任再次梳理宋先生做过的各种检查,觉得可能是“假性粒细胞减少”。
何为“假性粒细胞减少”?
范主任解释道: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骨髓生成逐渐成熟,之后释放到血液中执行免疫功能。医学上把粒细胞在体内的生成、成熟和分布,分成四个池:生成池、储存池、边缘池、循环池。
平时血常规检测到的中性粒细胞数目,只是位于循环池﹙血液循环﹚中的这部分。这部分粒细胞就像在马路上的巡警,游走在遍布全身的血管网中,及时发现和处置入侵的微生物感染。
血管内还有一部分中性粒细胞附着在血管壁上﹙边缘池﹚待机而动,就像路边岗亭里的警察,随时关注哪里有警情出现,随时赶赴现场。
还有些中性粒细胞已经成熟,具备了正常免疫功能,但还没有释放到血液中,仍存留在骨髓中﹙储存池﹚,就像留守警局的警察,一旦接到命令,即刻出动。
在骨髓中正在生成和成熟过程中的中性粒细胞﹙生成池﹚,就像警校的学生,已经列入编制,但功能尚不完备。当遇到严重感染时,也会有一部分被调动到前线,跟入侵的“敌人”战斗。
所以,细菌感染时血常规会显示白细胞增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会明显增高;严重感染时其数值会达到正常值数倍,甚至外周血液中会出现幼稚细胞,类似白血病的血液表现(即类白血病反应)。
有些人体内环境“长治久安”,多年没有入侵者,也可能是其它原因,循环池中的中性粒细胞就会自行减少,附着在血管壁上﹙边缘池﹚,造成血常规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但当身体出现细菌感染时,又会从血管壁上脱落下来,进入血液循环中,这种情况就是“假性粒细胞减少”,身体抗感染能力并不会下降。
为了明确是否为假性粒细胞减少,范主任建议宋先生做肾上腺素试验,以帮助鉴别。
宋先生先检测血常规,记录中性粒细胞数值,然后用0.1%肾上腺素0.2毫升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循环池),15~30分钟再复查一次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加1倍或达到正常水平,就可以认为是所谓的“假性粒细胞减少”。
在解释原理的过程中,范主任还提到有些假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后,也会有明显粒细胞回升,达到肾上腺素试验效果。
于是,宋先生决定先不做肾上腺素试验,亲身体会一下运动的效果。
运动前,宋先生化验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为1.30×109/升,然后到医院楼下跑步15分钟,回来再次检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至2.84×109/升。看来是“假性粒细胞减少”了。
宋先生高兴至极,一副如释重负的神态,紧紧握住范主任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原来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从此不再担惊受怕地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