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大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力度。教师应该依托教材,让审美活动与减负增效联系起来。方法上,注重对比涵泳;视角上,既拉近又推远;拓展上,以个性想象、复述、设计促进美的拓展与延伸。文章以《方帽子店》为例探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更好地让“双减”政策有效落地。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审美素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的主旨在于减去学生额外的、不必要的负担。诸如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审美之旅的精彩、审美素养的提升等不能减去。对学生的外在感官享受和内在精神需求而言,美的发现、鉴赏与创作,与减负增效的本质是一样的,即给学生带去的是享受而非负担。与机械的作业与枯燥的学习带给学生的逆反感相比,愉悦身心的审美体验带给学生的感受是迥异的。因此,加大语文教学中美育活动的力度,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应该成为“双减”政策中改善整体教育生态的重要视点。
小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疏于行动。教师应该依托一定的载体进行无痕渗透,依托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和语文课堂的高效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学素材,其浸润性和传承性不应小觑。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有意倾斜于美学资源的挖掘、审美兴趣的激发、审美素养的提升,既是“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需要,又是学生情感丰富和精神丰盈的需要。教师应该依托教材,通过高效的审美活动,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让学生在理解美、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下面以教材三年级下册《方帽子店》这篇课文为例进行探析。
一、更加明显的方法:对比涵泳
悉心研读教材,美学资源散见于不同的篇章中:真挚温馨的亲情美、净化内心的道德美、严谨缜密的理性美、开拓思维的创新美、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滋养性情的人性美、意蕴十足的意蕴美、清新脱俗的语言美、自然得体的服饰美、丰富多元的习俗美……教材编者给我们提供了如此之多的美学资源,关键在于师生:如何以一种更加的心态去面对问题?如何以一种更加明显的方法发现美学资源并进行高效涵泳?如何以一种更加细微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对比涵泳能够消除学生的审美疲劳,激活学生对美学资源的敏感性。正是在细微而指向明确的对比中,学生才能窥斑见豹,发现美的印记与美的力量;正是在求同与求异的对比中,学生才能更加懂得美丑与善恶。高质量的对比涵泳,不仅可以从理论上凸显美学的价值和意义,还可以在实践层面演绎审美活动。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审美活动的探索,两者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应该善于创设对比情境,善于打开审美的窗口,让学生的审美趋向高效而轻松的一面,这也正是“双减”政策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的应有之义。
《方帽子店》正是创设对比情境的典范文本。因为文中已有的对比之处就有很多,如大人们与小孩子对于帽子的不同看法、圆帽子与方帽子的对比等,还有课文结尾提到新、旧两个店的广告语中的“不改变与舒服”的对比,路上行人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守旧与创新的对比……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沿径探源,从局部的细微地方进行对比,如不是从色彩而是从形状上进行对比,引领学生在类似“如果一个店里的货物全是圆的,而另一个店里的货物形态各异,那么你喜欢到哪个店里呢?”的问题上进行反复的对比思考,使学生先在理论上厘清“美就应该多姿多态”,然后教师进一步引领学生从实践层面进行对比。教师分别给两组学生发方帽子和圆帽子,让学生戴在头上试一试。学生得出结论:方帽子的确有点不舒服,圆帽子不仅好看,而且舒服。这样的活动从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角度验证了美学理论。如此,美的意义、美的价值、美的体验等都在对比中得以凸显,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审美素养。
课文中大人们与小孩子对于帽子的不同看法,同样值得师生进行深层探讨。通过溯源性思考,学生会发现关于美的更多意蕴。当小孩子问大人们:“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大人们的回答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显然,这样的回答并没有为小孩子解惑,并未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并没有消除他们戴方帽子不舒服的感觉。对此,教师可以设置对比辩论情境。正方:一直不变的就是好的;反方:创新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辩论可以先从一个小的实物开始,如一块橡皮的变与不变意味着什么,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如一件衣服的变与不变,学校教学楼的变与不变、城市街道与高楼的变与不变,等等。通过辩论,学生意识到在变与不变中都有更美的事物存在。不变的也有美,变的也有美,美学形态多姿多彩,美学范畴非常广泛。通过这样的对比情境,学生的美学理解成为一个渐进、丰富的过程。实践证明,以对比涵泳为特征的审美架构方式,对于学生理解上的由浅到深是有助力的。对比越多,审美体验越深;对比越深,正向审美观的建立越容易。
二、更加开放的视角:拉近推远
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一种更加开放的视角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由固定到变化,由近处到远处,由局部细节到宏大背景,让审美效应发生在广袤的时空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审美视角越广阔,学生就越有可能发现并欣赏更多的美学资源。
1. 以拉近的方式欣赏美
拉近是以沉浸式的方式,深入到文本的细微处或背后进行细腻品味。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拉近一点,深入到词语、句子、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深处,从而触摸到文学作品中蕴藏的多样化的美学资源。为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把握细节的能力。一个词、一个句子都有可能是一个意蕴十足的细节,都值得学生去见微知著。
《方帽子店》这篇课文的细节性或关键性内容很多,细读全文可以发现,全文都在为“新帽子”的出现做铺垫。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课题要以“方帽子店”为题,改成“新帽子店”行不行?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反复抓住“方”与“圆”所代表的美学意愿进行细节化探究。例如,大人们的“一直不变”与小孩子因为“真不舒服”而进行的创新,究竟意味着什么?关于美学创新经历的磕磕碰碰意味着什么?的确,从方帽子到圆帽子,再到各式各樣的新帽子,从纸做的帽子到用布做成真的帽子,从圆帽子的普及(方帽子店主人的儿子也戴上一顶圆帽子)等,看似容易,实则经历了一个人们的思维转变、理念更新的过程。由思维固定僵化到敢于创新、创造,其间的诸多意味值得涵泳,而这恰恰是作者取名《方帽子店》的真正用意。通过这样的拉近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当然也更好地提升了审美素养。
2. 以推远的方式欣赏美
推远是引领学生将审美目光暂时离开文本,投向远处,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鉴赏。美学资源无处不在,审美体验时时都有。对于教材文本、现实生活、大自然中的美学理解,都可以整合起来进行整体把握。所谓的美学欣赏,如果仅仅满足于现有,可能会拘囿学生的视域。教师还应该引领学生连接古今,左右勾连,进行更深意义上的审美理解与体验。
《方帽子店》这篇课文中最后一个词“古董”包含着多重象征意味,值得学生去“推远”进行思考。学生可能会联想到家中一些过时的器具。面对学生再无法从更远处举出古董例子的现状,教师不妨启发学生:“以前我们与亲朋好友沟通是通过信件来实现,写信、寄信、收信的过程较长。现在,你们与远方的亲人来往还需要信件吗?”学生立即将信件当做“古董”。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进一步推远。例如,农民的种田工具现代化之后,那些锄头成为了“古董”;过去人们自己用缝纫机制作衣服,现在现代化工厂能够批量制作衣服,缝纫机渐渐成为“古董”。在这样的“推远”中,学生理解到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审美标准与审美内容也在改变,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拉近再推远”,将这样一种辩证推进方式引入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其实质是一种愉悦的历程,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与“双减”政策的主旨也是一致的。“拉近”在于近距离分析,“推远”重在远距离概括,两者皆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促使学生沿着美学体验的道路渐行渐深。唯有教师开始正视并意识到更加开放的视角对于学生愉悦审美的重要性,意识到“拉近再推远”的架构方式对于减负增效的重要性,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发生正效应。
三、更加個性的拓展:实践应用
美学范畴很广,仅仅满足于在教材或课堂中的审美活动是不够的。毕竟,由发现美、欣赏美到创作美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仅是课内外学习中由此及彼的需要,还是减负增效中乐学、善学的需要。
1. 注重个性想象
在美学中,审美、艺术创造、形象思维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对审美而言是一大助力,能够有效弥补美学理解中的空白,进而拓展美学资源。对学生而言,是思维愉悦的过程,能够消解学习中的压力与烦躁。如果这种想象是个性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更能促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方帽子店》这篇课文学习快结束时,教师不妨布置以下拓展活动:想象一下,二十年之后,你是一个头饰店或品牌服饰公司的老板,你要如何经营?以什么样的理念生产产品?市场营销计划应该分几步走?如何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如何真心实意地吸引顾客?等等试以此为内容进行策划书的个性想象撰写。不要求细致,但一定要体现个性;不要求面面俱到,但必须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如此,促使课文原有的美学资源向纵深推进,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 注重个性复述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少布置一些以写为主的作业,多布置一些个性实践活动。尽可能地让学生从枯燥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而沉浸在快乐的主体性实践之中,这既是减负增效的需要,又是加大审美教育的需要——文本本身的美学容量在课外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使学生发现更大的美的世界。一方面,通过个性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课后时间;另一方面,有意识地进行美的延伸与应用,让“减负不减质”真正落到实处。
在《方帽子店》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与其让学生在抄写上下功夫,不如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复述,或者在家中对父母复述,或者对亲朋好友复述。教师可以在钉钉群中组织“复述擂台赛”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和家长在网上观看,要求学生在复述时可以进行个性创编。学生不一定复述《方帽子店》的全部内容,而是复述最出彩的地方,创新大人们与小孩子的对话,创新帽子的形状,扩大“古董”一词的理解范畴,对课文中原有的美学资源进行重组与创新,进一步丰富美的形式与内涵,在口语表达方面进行个性实践,让言语美在弹性感悟空间中得到提升。
3. 注重个性设计
由发现美到欣赏美再到创造美,应该是审美过程中的由此及彼,也是小学语文学习中减负增效的体现。在“双减”背景下,不要求学生去进行任务较重的创作,而应该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小设计。
就《方帽子店》这篇课文的学习而言,复述故事之后,教师不妨进一步引领学生进行“广告语”的个性设计活动:“有些广告短小精悍,仅仅几个字却意蕴十足,给人以美的享受、深的启迪。学习了《方帽子店》这篇课文之后,你能否为新帽子店设计一段又美又有创意的广告?包括广告语、广告背景、广告的整体构想……”学生不是在机械、枯燥的作业中闷闷不乐,而是在富有创新的设计中兴趣连连,不仅巩固了所学所得,还提升了审美素养。如此,课内外有效衔接,“双减”主旨与学以致用相得益彰,在孕育一颗向善之心的同时,发挥了多边正效应。
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审美教育又与减负增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应该先被教师所加强,然后作用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语文教师应该秉持这样一种理念:审美实践活动能够为“双减”政策的落实助力,心灵塑美能够缓解学习压力,人格立美应该成为减负后学生成长的主方向之一。语文教师应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让审美为主的关键行为多一些,让语文教学留下美的印记、美的体验和美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袁红强. 基于审美视角的阅读教学路径探寻[J].小学语文教学,2021(17).
[2]孙薇. 小学阅读教学审美建构尝试[J]. 语文建设,2017(24).
[3]何惠贞. 四步体验,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素养[J]. 小学语文教学,2020(29).
[4]吴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