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媛
(烟台市蓬莱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山东烟台 265600)
慢性糜烂性胃炎为临床常见胃肠道疾病,患者多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反酸等,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临床尚未明确阐述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多认为其是由多种内源性、 外源性因素共同作用引起,若不及时治疗,患者胃黏膜组织会在损伤-修复的交替进行及炎症因子作用下出现局部组织肥厚,引起血液供应不良,最终引发萎缩性胃炎,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目前, 临床针对慢性糜烂性胃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抑酸药物等。泮托拉唑属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临床多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但单一用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且存在一定副作用[2]。 康复新液是一种中成药,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等作用,然而临床对于其联合泮托拉唑应用的相关报道仍较少[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本院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78 例为对象, 通过分组对照,分析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对其炎性因子及胃泌素、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报道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78 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4]中慢性糜烂性胃炎的诊断标准;无精神障碍,可正常沟通;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耐受。 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功能障碍;存在严重消化道出血史;入组前已进行过相关治疗;合并恶性肿瘤;对酒精或精神药物依赖严重;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临床资料不完整。本研究获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均签署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9 例。 对照组中男 20 例,女 19 例;年龄 26~68 岁,平均年龄(47.51±3.02)岁;病程 2~5年18 例,6~9年21例。 观察组中男 22 例,女 17 例;年龄 25~70 岁,平均年龄(47.62±3.08)岁;病程 2~5年19 例,6~9年20例。 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辽宁亿帆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169,规格:每片40 mg)口服,每次 1 片,每日 1 次。 共治疗 8 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康复新液(昆明赛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0054,规格:50 mL∶100 mL)口服,每次 10 mL,每日 3 次。 共治疗 8 周。
(1)临床疗效:上腹隐痛等相关症状均消失,胃糜烂面积缩小>80%为显效;上腹隐痛等相关症状改善,50%≤胃糜烂面积缩小≤80%为有效;上腹隐痛等相关症状无改善,胃糜烂面积缩小<5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炎性因子:治疗前后,于清晨患者空腹情况下,抽取3 mL 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3)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治疗前后,于清晨患者空腹情况下,抽取3 mL 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胃泌素、胃动素水平。 (4)安全性: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胃泌素水平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 t 检验;临床疗效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6、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P 值0.5770.0000.3710.000疗后0.539 32±9.32 83±5.38 7.114 0.000
治疗前,两组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
组别对照组(n=39)观察组(n=39)t 值P 值胃泌素(pg/mL)治疗前 治疗后胃动素(ng/L)治疗前 治疗后102.13±19.48 100.38±20.53 0.386 0.701 133.26±15.47 162.16±12.65 9.032 0.000 212.25±30.13 223.83±41.06 1.420 0.160 287.39±16.82 302.33±13.19 4.365 0.000
对照组发生1 例失眠、1 例腹泻、2 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4/39); 观察组发生1 例失眠、2 例腹泻、1 例腹胀、2 例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6/39)。 两组治疗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9,P=0.498)。
慢性糜烂性胃炎迁延不愈,且易反复发作,久之会造成患者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癌变,威胁其生命安全[5]。 泮托拉唑能够特异性作用于胃壁酸性分泌小管,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轻胃黏膜损伤,但单一西药治疗对患者病情改善的效果有限,临床还需结合其他药物治疗[6]。
中医学认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属“反酸”“胃脘痛”等范畴,与脾胃受损、湿热蕴结、腐肉生疮等相关,治疗应以行气血、健脾等为主[7]。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IL-6、CRP、TNF-α水平较对照组低,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结果说明在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采用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对降低炎性因子、调节胃泌素及胃动素水平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究其原因,康复新液由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制成, 主要成分包括多元醇类、黏糖氨酸及肽类,具有养阴生肌、通利血脉等效[8]。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康复新液可改善消化道黏膜微循环,调节胃肠激素;同时,其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生理平衡, 提高淋巴细胞及血清溶菌酶活性,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利于加快创面修复。 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显示, 炎症因子与慢性糜烂性胃炎发生密切相关,IL-6 是一种炎性因子, 当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时,其水平会显著升高;CRP 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机体遭受感染时,其会骤然升高;TNF-α 是一种多肽类调节因子, 过量的TNF-α 会破坏细胞, 使得溶酶体漏出,释放炎性介质,加重黏膜炎症反应[9-10]。 泮托拉唑作用持久,口服后能减少患者体内胃酸分泌,提高胃泌素、胃动素水平,进而达到减轻对食管黏膜损伤的目的,而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新液进行治疗能够协同增效,进一步促进坏死组织修复再生,减少胃液分泌量、胃蛋白酶排量,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调节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