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急诊科,山东烟台 264000
急诊的重症患者多,抢救任务重,是整个医院里最繁忙的一个,也是发展最迅速,但却落后于信息系统。随着各类疾病患病率的增加,医院门诊量大幅度提升,随之而来的是患者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患者的有效分流,完善患者就诊流程,值得广大工作者深入研究。预检分诊工作复杂多样,其准确性直接反映了门诊管理质量和专业程度。既往的急诊预检分诊管理中,容易出现书写不清楚、诊断不标准等问题,甚至有的患者未经诊断即挂号,以上行为不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预检分诊要求,也违背了医院就诊流程,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1]。此外,护理人员要花很多时间去处理文件,而且很难确保文件的品质。信息化管理下,急诊预检分诊系统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预诊断和分类,帮助医师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治疗,最大限度地利用医院的急救资源,提升医院的急救能力。
急诊预检分诊是对疾病的类型和严重性进行简单快速的评估和归类,以决定患者的就医顺序,以便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得到适当的处理。
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国已经开始关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逐步从按科室分类到按疾病分类的转变。目前,对预检分诊还处在摸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多数地方仍然采用了传统的分科诊疗方法,部分医院则是参照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开发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分诊制度,并将其与信息化的管理相结合,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结果[2]。因为常规的预检分诊管理制度缺乏清晰的分类规范,护理人员仅凭个人的经验进行主观的诊断,无法正确地反映出患者的病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医疗机构参照国际上较为完善的分级制度,并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分级制度,以确保紧急患者在紧急医疗过程中及时就医。例如,浙江医科大学二院建立了急诊分诊体系,建立了急诊预检分诊的智能管理软件,只要输入患者症状、意识等指标,就可以进行分类,从而提升分诊效率和准确率,但对于一些罕见的、罕见的病症,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3]。
首先,缺乏统一的诊断规范,无论是在国内外,很少有医疗机构在急救前检查和诊断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和研发。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急救分类规范。2012年4月,原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对急诊分级、分区标准和操作程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切实的标准,导致不同的医疗机构对急诊的分级标准也有不同。在软件发展过程中,要对整个工程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要从大局考虑,再进行规划。但是,由于我国没有一个统一的诊断规范,软件设计和编程上的差异[4]。
其次,没有建立一套对急诊预检分诊分类的科学评估制度,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是急救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它的好坏将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工作的效率。据调查,我国65.99%的医疗机构都已制订了预诊断和分级的质量评估,只要以护理不正确率、患者满意度、急诊滞留期为主要依据,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5]。
最后,没有健全的护理人员的工作管理体系,医院的护理人员都是在各自的部门进行训练和考试,造成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差距。在临床工作中,因工作压力大、风险大而造成的医护人员流动较大,且存在着一定的人员缺口,很多年轻护士担当急救预检查和分诊工作。但是,年轻的护士往往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状况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预检管理质量受到影响。
在急救预检查和分类方面,国外对其进行了较为完善和推广,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现有的最权威、最详细的急诊预检和分级诊疗的国家层面的规范和具体的规范和可操作的规范还需要一段时期。应建立运用急救预检分诊的概念,以推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效果,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以不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6]。我国部分医疗机构借鉴了外国预检分诊制度,并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在实施信息化急救分诊制度,但在应用方面的进展、更新程度、质量监督评价和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在制订了急救预诊断的相关规范后,要强化医生、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急诊预检分诊水平,确保医院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别要重视分诊护理人员的培养,并对分诊标准、流程进行经常性的强化训练,并实行分级管理。护理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汇总,并及时上报,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7-9]。此外,要对训练方法和训练的内容进行探讨。在开展强化医务工作者急救前检查和分类的训练中,可以采用在线训练的方式进行培训。
信息化管理急诊预检分诊管理体系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观情况,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分级,确定患者的优先顺序,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软件的研发与使用要求进行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据卫生部数据显示,全国有31%的医疗机构已采用信息化管理,但对急诊的预诊断和诊断服务的覆盖面较低。这就需要加大对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投资力度,加强对医院急诊科的管理和管理,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10-12]。
为急救预检和预检的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急救预检预检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目前,国内医院的急诊患者流量大、随机性强、等候时间长等现象十分常见,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经常要来回走动,要处理海量的资料。由于常规的手工作业方法效率低,操作性差,难以为急救工作计划、工作量统计和科研工作等方面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随着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数据的收集、传输、整理、补充分析、预报等工作的工作越来越有成效,极大地克服了以往的工作中存在的随机性,数据采集的时间和精度得到了显著的改善[13-14]。随着医院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医学研究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多个数据集成的系统,并充分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数据库等手段,对系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信息采集和挖掘,并对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及时、精确、迅速的提取[15]。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多发损伤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突发突发事故对急救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急诊科医务工作者运用预检分诊系统,依据资料进行合理评价,包括疾病类型、就诊需求、严重程度等,指导患者就诊,降低主观判断的可能性,提高了诊断和诊断的科学性,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备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可以准确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症状、生命体征、住址、工作单位等进行登记,以便进行相应的急救工作[16]。
急诊科作为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24 h的急救工作。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的分诊标准,建立基于这一标准的急救预检查体系,建立一个高效、流畅、快速的急救流程[17]。这就需要健全人员管理标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急诊科的护理人员是第一个接受患者、判断患者病情、进行抢救的医护人员,其工作水平决定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各国应制订详细、操作性强的分类指导方针,制订训练方案和评价标准,以指导急诊医疗分诊的规范化运作和规范化的建立[18]。
综上所述,急诊预检分诊是紧急救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救治危重患者的一个重要步骤。现代的急诊预诊断和分类,已经从单纯的分科分诊转变为按患者的情况进行病情分诊。尽管不同区域的急诊预诊断和分类体系不同,信息化管理的运用也不尽相同,但分类和规范的处理过程大同小异。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使急诊科的预检分诊工作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误诊和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