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3-01-03 05:22任宽
文学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学策略

任宽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民间文學的特点、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提高其文学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审美意识。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高校 民间文学课程 教学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性发展思想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间文学课程多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把握民间文学的特点、内涵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审美意识。教育部颁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2]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展开,民间文学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获得进一步更新与融合。由于其具有文学和民俗学的双重属性,教学中应将不同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融合,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要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又要适应时代变化激发新的活力。

“民间文学教学实际,必须充分意识到文化转型时期本学科所面临的的挑战,既有一般人文学科的共性危机,更有源自本学科现状的深层次困境。民间文学的传统意义包含了反讽式的两对概念:偏离文化主潮的边缘性与补救现代缺失的有效性,一体两面,呈现出当代民间文学学科的困境与机遇的对立统一。”[3]从教学实际来看,民间文学在一些地方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课时量较少、教学材料陈旧及教学手段较单一等问题。首先民间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课时量一般为32或36学时,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教师多侧重讲授理论知识。作为一门交叉性和复合性极强的课程,民间文学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较难取得平衡;其次,一些教材选取的民间文学作品由于年代久远,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最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授课方式很难让学生充分感受原生态的民间文学,田野实践的缺失让学生较难深入理解作品蕴含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

基于当下时代背景及民间文学教学现状,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拓展和改革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民间文学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更新教学内容

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民间歌谣等体裁是民间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所占学时最多,作品介绍最集中。要改变教学材料陈旧的问题,则需要对作品进行筛选,介绍古老的神话及传说故事时亦可结合它们在当下的新变和现代性转化进行分析。

以民间传说为例,笔者先播放动漫电影《白蛇·缘起》片段,引导学生思考电影中包含哪些传说故事,引用联系了哪些作家作品,再结合丁乃通《高僧与蛇女——东西方“白蛇传”型故事比较研究》一文,给学生分析不同的文化与故事的关系,白蛇传说的流变过程,指出:古老的神话和民间传说正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焕发新的生命力,民间文学的现代性转化值得大家关注和重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不一定随历史的变迁而消亡,而往往在人们的思想中长期发挥作用。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所谓前瞻性,就是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因此,我们要善于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切人类的前途命运,能够对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4]这个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民间传说这一章的学习兴趣。此外,笔者任教的贵州师范学院,学生多为少数民族,因此在介绍神话的分类、母题时,侧重选取贵州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神话进行例举,当他们听到属于本民族的神话故事时,往往更乐于思考和互动。笔者认为,在理论讲解和作品分析过程中着重指出民间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尤其重要,结合三星堆的考古发现,给学生介绍《山海经》中关于扶桑树、烛龙、蚕丛的神话传说,热点信息与神话文本的联系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喜爱。

二.重视学科交叉性和复合性,丰富教学方法

民间文学具有文学和民俗学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对作品文本进行赏析,还要将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进行拓展介绍,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理解民间文学作品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还要重视田野实践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尝试开展民间文学的采录调研工作。

以传说故事为例,在西南地区流传甚广的虎故事蕴含着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现象。苗族的老虎抢亲、虎精害人等故事与当地的吃鼓藏、跳场、结婚等民俗活动有关,土家族、彝族的老虎故事则多与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有关,可以给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的虎崇拜文化景观及举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等,都可以在结合民间传说的特点分析其流变的同时,发掘它们的民俗文化意义。如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的关联、孟姜女传说在湖南和浙江流传时与当地民俗风物之间的关联、白蛇传说与杭州西湖、雷峰塔等景观的联系等。笔者在讲授田野作业的方法和理论一章时,播放在贵州安顺田野采录的地戏表演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民间艺人表现民间文学的场景,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性,理解民间文学回到原生环境的重要意义。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民间文学采录知识,对家乡流传的民间故事进行收集,有助于学生理解民间文学作品蕴含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三.立足地方文化,创新教学手段

民间文学具有活态性,不仅扎根于本土文化中,现在还以多元化的表现形态呈现出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使其展示出迷人的魅力。民间文学教学应不断摸索和尝试采用多元手段展开教学工作,一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开展小组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以民间歌谣为例,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四句头、五句子、十字调、信天游、花儿、鲁体、谐体等。地方性知识是特定民族文化的表露形态,蕴含着相关民族的智慧,民族文化在世代调适与积累中发育成长,与当地社會的生产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流传于不同地域环境的民歌,蕴含多样的民族审美文化与民间智慧。教师可以播放各类民歌的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创作的场景,领略民歌的独有魅力。由民间文学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如《花木兰》《白蛇传·情》《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教学辅助资料,减少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方式的时代陌生感。民间文学的教学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史诗为例,笔者在对史诗的定义、特点等进行讲解后,布置小组学习课题,以6-10人为一组,选择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等史诗进行学习讨论,结合史诗的基本特征对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延伸思考,将三大英雄史诗与荷马史诗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课题资料,对三大英雄史诗的内容、结构、特点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民间文学作品的多样化,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史诗基本特征的理解,又能让他们更充分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5]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学在新文科建设提出后有了新的发展契机,民间文学的教学应注重内容与时代精神及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重视学科的交叉性和复合性,立足地方文化,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学科理念的发展完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大类,内容涵盖广泛,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当代传承发挥着重大作用,注重民间文学的教学策略研究,本质上就是为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7-01-26(01).

[2]张清俐.《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11-05(15:23).

[3]孙正国.论民间文学教学的新视域[J].文学教育,2007(04).

[4]曹德本.大家手笔:做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N].人民日报,2018-04-26(7).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7-02-26(1).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