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一文化协同进化理论视域下深度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

2023-01-03 07:02:31姚成伟朱晗杨海鹏
成才之路 2022年35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模式体系

姚成伟 朱晗 杨海鹏

摘要: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产教融合的途径之一,是需要职教工作者深度探究的时代命题。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是职业院校深度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理论支撑,可对我国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困境给予方法指导。依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职业院校和企业存在相同的“学徒制”基因,这就决定校企之间在合作内容上有共生性,在合作体系上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合作模式上有文化的多元性,在合作机制上有内生的协同性。运用后成法则,有效调解校企在各自后天发展中的基因进化和文化进化,能在校企之间构建互惠利他的协同关系。

关键词:基因;文化协同;现代学徒制;内容;体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5-0085-04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基金项目“现代学徒制下中职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编号:XHYBLX2021132),主持人:姚成伟;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构建制造类行业产教融合发展生态,助推建设产业强市的研究”(编号:22XSZ-064),主持人:姚成伟;徐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企业深度参与中职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编号:GH14-21-L339),主持人:姚成伟

202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并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合作,进行学徒培训、学徒培养,以此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真正面向市场,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随着该法律的正式颁布,职业教育实施产教融合被推向历史新高度,作为国家政策而推进。实施产教融合最有效的途径即实施现代学徒制,新职业教育法对现代学徒制也进行了相关论述,但现实困境是,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从试点阶段到全面推进、从理论探索阶段到拥有充分的法理基础,一直受上热下冷、校热企冷等瓶颈问题制约。如何突破这些瓶颈,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利他,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Edward O·Wilson)提出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中的“后成法则”可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视角。

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是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奥斯本·威尔逊最重要的学术成果,该理论认为生物基因决定着生物固有的文化属性。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各方对该理论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该理论在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有机连接上实现了突破。该理论中的“基因给文化拴着一条长长的绳索”生动诠释了生物基因和其所遗传的以及后天形成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其理论的核心思想———“后成法则”,不仅说明了生物由基因进化到文化的发展过程,更搭起了该理论由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科学的桥梁。其思想来源,即为解决达尔文进化论的利他主义困境所提出的互惠利他行为,则为有效解决现代学徒制深度实施所遇到的瓶颈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1.基因和文化

根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基因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是从基因中遗传过来的。虽然后期,个体或社会群体受环境的改变以及外界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会对文化进行相应调整,但是这种改变仍然逃脱不了基因天然划定的范围。有学者认为,人类的社会属性并非经由历史或者文化习得,而是深深刻在人类的天性之中。

2.后成法则

后成法则的提出使得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明显领先于其他生物进化论。后成法则认为,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必须按照生物性程序的规则“组装”。在“组装”过程中,后成法则会和一系列的背景条件产生互动,这也决定了成品的最终形态。虽然后成法则限制了个体行为,但个体有选择权,而个体的选择决定了文化基因的优劣,这其中的优势文化使个体生存下来,并影响到种群的延续和基因的遗传。

3.互惠利他

在继承和批判达尔文等人利他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威尔逊将人类的利他性行为总结为两种类型。一是纯粹的利他行为,即行为者实施利他行为时不需要对方给予自己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任何回报。二是互惠利他行为,在这种行为下,行为者是经过周密计划和部署的,并期望通过该行为使自己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获得一定的回报。在威尔逊看来,纯粹的利他行为是盲目的,并称其为“人类文明之敌”,因为其最终可能导致人类契约精神的倒塌。相反,后者则会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因为互惠利他行为大多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利益共同体。

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制”适应时代发展衍变而来的。随着新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已经从试点阶段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过渡到拥有法理基础的千呼万唤始出来。国内学者对我国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从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理论基础到当下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以及深度实施存在的问题等,都有较成熟的建树。随着三次试点工作的成功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总结出许多成功的模式,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也逐渐凸显。学者陈秀霞认为,我国当前推行的现代学徒制有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地位不明确、推行政策强制性与长效性不足等问题,以及企业层面的缺少话语权、投入与回报不匹配,学校层面的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脱节、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弱,学生层面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职业前景定位不明确等问题。许悦从共生理论视角分析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责任缺失,认为存在认知层面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利益层面内在驱动力不足、制度层面融合不深等三方面原因。徐国庆认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德国双元制,直到今天不仅极少有成功案例,反而越走越困难,核心问题是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难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较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可见,当前我国推行现代学徒制存在企业、学校、學生等层面的问题,而其中,校热企冷是校企合作难以有效协同开展的主要矛盾点。

我国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带有学徒制的基因。雷前虎、卫肖等学者以历史脉络将我国学徒制的发展分为奴隶制时期的世袭制、封建时期的艺徒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徒制。据考证,我国最早记录学徒制的文献出现在奴隶制时期。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洪家义先生在研究了大量青铜器上的徽号后认为,这些徽号都是技术技艺世代相袭的印证,如《礼记·学记》所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工之子,必学为箕”。在封建社会,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家族世袭为主要特征的学徒制逐渐被更加先进的艺徒制所取代。艺徒制除了有工师和工匠,还有相应的专业教材和学习时间。到了宋代,艺徒制成为国家实施科技教育的主要传授形式。鸦片战争之后,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在总结鸦片战争的教训时,林则徐认为“器不良”“技不熟”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基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66年,清政府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实行学徒教育,开启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因此从民间私相授受转变为正式进入国家教育体系。在清末民初,学徒制快速发展,练习生制应运而生。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彭南生认为:从学徒到练习生,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标志着旧式学徒制度下宗法性师徒关系的废除。从新中国建立直至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发展,但比较缓慢。相关部门在对原有学徒制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改造,如1950年颁布的《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就动员有技术的工人培养下一代技术工人,同时以签订师徒合同的方式对不同岗位的学徒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并制定了定期考试等学徒制考核办法。当时,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所以职业教育主要以典型的“师带徒”形式在企业内完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产业规模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个时期的学徒制被边缘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随着中国制造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特别是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推出直至我国新职业教育法颁布,职业教育又重新拥有了现代学徒制这一基因。

1.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建设,形成相应的法治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从出现伊始就带有学徒制的基因。基于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基因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必然会受学徒制基因的影响而拥有学徒制文化。根据“后成法则”,职业教育所处的国内法治环境和其他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学徒制文化的最终形成。而健全的学徒制法律法规是學徒制深度实施的保障。虽然经过教育部三次试点推进,但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仍存在一些困难,校企两张皮的现状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办学使命没有有效落实。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的转折期,职业院校特别是处于基础地位的中等职业学校是否需要走近并服务企业,变得非常不确定。因此,在新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经验,出台如《校企合作促进法》《现代学徒制促进实施法》等与学徒制相对应的下位法,从而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办学宗旨,理顺政、校、行、企的关系,建设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法治文化。

2.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提升校企合作共生动力

依据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中的“后成法则”,一系列互动和相互影响的背景条件会决定成品的形态。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从一开始就拥有学徒制的基因,但如同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所说,我国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理论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因此现代学徒制在实践层面仍然处于比较肤浅的水平,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如何实施现代学徒制还比较迷惘。之所以存在这种状态,缺乏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是关键。因此,构建科学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提升校企合作的共生动力,从而助力学徒制基因在“后成法则”的影响下,在健全的职业教育法治土壤中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实践情况,一可借鉴英国的专门学徒制管理服务机构———国家学徒制服务署,建立专业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和学徒制管理机构。该机构不仅可为校企合作以及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搭建交流平台,还可具有监督考核功能,定期评价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吻合度,评判校企互动联络度,从而对职业学校做出具有行政管理功能的科学诊断。二可在借鉴德国行业协会的基础上,建立以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协会。该协会可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居间协调功能,为校企合作穿针引线,当校企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积极协调化解,在校企共同开发专利、核心技术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另外,该协会还可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效仿德国双元制,整合多种育人功能,建立跨越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的培训中心,使人才培养契合地方产业发展。同时,该中心还可兼具教育培训、技术研究以及服务工业生产的功能。四是成立相关仲裁机构。该机构在校企实施现代学徒制时能够对企业进行有分量的行业监督,从而避免企业之间出现互相挖墙角等恶性人才竞争情况。

3.优化校企合作成本分担机制,确保企业利益得到补偿

徐国庆在《从分等到分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一书中提到,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德国的双元制,然而时至今日不仅极少有成功案例,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困难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参与成本过高,投入和回报不对等。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主体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其也是学徒制基因的拥有者。因此,在校企之间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从而确保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能够得到自己所期望的回报,形成威尔逊所提出的“互惠利他”共生关系,最终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对于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校企之间要形成价值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因为“价值共享缔造信任,而信任则具有巨大的且可衡量的经济价值”。在具体实践中,校企不仅要怀有以学徒培养质量为评判标准的共同荣辱观,还要怀有为职教事业崛起而努力的共同价值观。在实践中,校企双方要形成一定的契约关系,签订校企合作合同,从而使价值共享有所保证。二是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要建立一种“共生共长型”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学校要时刻以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学徒为己任,企业要把参与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并因此赢得社会声誉,提升企业知名度。三是要基于专业特点探索有效的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降低双方学徒培养成本。对于职业学校来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本主要来自政策风险以及学徒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法理基础,但在具体实践层面,如跟岗实习和校内教学矛盾的处理以及学徒跟岗实习所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风险等方面并没有进一步的论述。同时,为满足企业对学徒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学校还要在师资以及设备设施方面进行相应的投入,而这些都是学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成本。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成本一方面来自学徒实习工资以及为培养学徒而付出的培养成本,另一方面来自实施现代学徒制所产生的各种交易成本,比如企业寻找职业院校信息以及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所产生的交易成本。通常,制造类行业培养成本要大于商贸服务类。所以校企双方可根据行业特点、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当地生源情况,探索出合适的实施路径。四是政府可根据专业特点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构建不同行业的企业激励机制。一方面在新职业教育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学徒的责权利,另一方面对制造类等学徒培养成本较高的行业给予政策上的特殊照顾,如实施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从而保证现代学徒制能够有效实施。

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倡职业教育探索新型现代学徒制,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件,将产教融合上升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使实施现代学徒制从教育层面上升到国家利益层面,这也使得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更加重要。所以,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把握百年未有之机遇,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能较好地指导职业院校搭建产教融合发展体系,探索院校和行业、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在构建现代学徒制实施路径,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格局,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校、企、学徒、政府四方共赢。

参考文献:

[1]高鹏,陆玉梅.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中小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及行为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21(05).

[2]彭南生.近代学徒的社会状况与社会流动[J].近代史学刊,2006(00).

[3]于书.爱德华·威尔逊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4].亚玫.政府主导下的中高职贯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

[5]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3(19).

[6]吴晓玲,唐兴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甘肃联合大学六个“1+1”为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04).

Research on Deep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 Culture Co-evolution Theory

Yao Chengwei1, Zhu Han1, Yang Haipeng2

(1. Jiangsu Tong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Xuzhou 221000, China; 2. Xuzhou XCMG Hydraulic Parts Co., Ltd.,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Modern apprenticeship, as one of the ways to implement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s an era proposition that needs deep exploration by vocational educators. The theory of gene culture coevolution i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mplement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depth, and can give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to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gene culture coevolu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have the same "apprenticeship" gene, which determines that there is symbiosis in the conten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relative integrity in the cooperation system,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cooperation mode, and endogenous synergy i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By using the rule of posterity, we can effectively mediate the genetic evolution and cultural evolu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their respective postnatal development, and build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altruistic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Key words: gene;culturalsynergy; modern apprenticeship; content;system; pattern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模式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永续债券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7:17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3:59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4:46:36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