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在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3-01-03 06:06王琪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6期
关键词:摘除术喉镜声带

王琪琳

(辽阳市中心医院普外四科,辽宁 辽阳 111000)

声带息肉发生于声带表面,呈微红色凸起肉状,属于慢性喉炎。分析导致声带息肉的病因,主要是长期吸引、发声不当等,患者有声音嘶哑、音色怪异等症状表现,严重情况下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从而影响正常生活[1]。声带息肉是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这与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及精神压力不断增加有一定关系。声带息肉解剖位置复杂,多见于声带边缘及其表面,可呈现为半透明、白色或粉红色组织增生样改变,息肉表面多光滑,临床可单发也可以见于双侧同时出现,声带息肉形成后大多会影响发音效果,且息肉出现后,仅靠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显著抑制其进一步生长,而摘除手术是根治声带息肉的主要治疗方式[2]。针对声带息肉优选声带息肉摘除术,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是新型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精细、安全性高等特点。因声带息肉会对患者构音造成障碍,患者患病后会有较大的恐惧及焦虑情绪,并且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对手术这种创伤性未知性的治疗方式也存在一定心理负担,因此患者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会出现睡眠障碍,进而影响术后恢复。此时,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发生,通过心理疏导能够舒缓患者不良情绪,改善睡眠,使手术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手术效果与患者依从性关系密切,为了提高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手术效果,需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工作,提高患者依从性[3-4]。基于此,本研究就我院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为例,评价综合护理干预预后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明确诊断声带息肉患者共计9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上报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和家属签署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知情同意书,对手术耐受、无禁忌;基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精神、意识、沟通障碍者;临床资料不全者;退出治疗者。根据手术护理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45.50±6.00)岁;病程0.3~6.0年,平均(3.00±0.50)年。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0~63岁,平均(46.00±6.30)岁;病程0.5~5.0年,平均(3.30±0.50)年。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递交伦理委员会审核并获得批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病情与生命体征观察、用药指导等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术前给予必要的情绪指导,护理人员就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身体情况与其进行耐心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并予以患者鼓励、指导,为其介绍电子喉镜声带息肉摘除术方案、安全性、注意事项等,并介绍治疗成功的案例,以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负性情绪,增强患者遵医行为。手术前对口腔进行护理,术前3 d叮嘱患者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如带有义齿,应将义齿取出,并清淡饮食,不能进食刺激性气味及辛辣、浓茶、吸烟饮酒等,以减少其手术期间非计划性咳嗽。术前,引导患者完成基本检查,男性剃除胡须,女性手术当天不可化妆,避免影响医师观察患者病情,进入手术室前排空膀胱,准备好手术器械、药品等手术物品[5-6]。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提前对房间进行整理,给患者舒适、干净、整洁、安静的休息环境,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找好舒适的体位,提前告知其喉镜进入体内时可能存在不舒服症状,指导其憋气,减少恶心等不良反应。术中协助医师,禁止患者术间肢体活动,杜绝转头、移位等大幅度活动,以免对喉膜造成损伤。③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告知患者术中情况,减少患者担忧及不安情绪,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排痰,以保障呼吸道顺畅。可给予适当湿化气道措施,减轻手术切口引发的疼痛不适。让患者避免发声,减少声带损伤。a.术后饮食指导:手术完成后4~6 h作用,可以让患者摄入少量温水,并观察其生命体征,无明显不适,可逐渐摄入流食。术后2~3 d可以逐渐尝试摄入半流质食物,术后3~5 d可逐渐恢复饮食,但仍以清淡、软食,抑郁消化的为主。结合患者日常饮食偏好制定科学的营养食谱,尽量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提倡进食有滋阴润喉、开音消肿的食物,如梨膏、银耳羹等,减少高能量食物及高盐摄入,不食用刺激性气味的食物[7-9]。b.减少并发症:手术完成,患者病情平稳后转入普通病房,可帮助其去枕平卧在床,将头部轻轻移动到一侧,对口腔进行异物清理,开放气道,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加强巡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术后患者声带水肿及舌根肿大发生情况,如有异常,第一时间向值班医师汇报,并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置。指导患者用生理盐水每日至少漱口2次,降低口腔感染风险。c.加强声带护理:术后患者尽量避免发声,可尝试通过肢体语言、文字、社交软件进行沟通,若患者是单侧声带息肉切除治疗,术后第2周也要尽量减少发声;若双侧声带手术切除,术后第2周可以尝试发声,但不宜过度,目的在于减少声带粘连发病率[10]。患者尝试恢复发声时,应对发音量、语速、发声时间等进行合理控制,多数情况下均应控制发生时间在5 min内,以免出现声带疲劳。d.镇痛护理措施:术后患者不可避免出现不同程度切口疼痛症状,告知其这是术后正常生理反应,不要过度担忧。可以转移患者注意力,通过阅读、音乐、影视作品、聊天、下棋等活动分散;如患者存在较重疼痛不适,应查看有无异常情况,除外突发状况后可遵医嘱给予必要的镇痛药物治疗。e.发声训练:待手术恢复2周后,陆续进行发声练习,患者站立状态,口腔内含生理盐水,让其头部微仰,发“啊”声,每次持续时间15 s,进行5~10次练习后,将口腔内含盐水吐出,每次至少练习一次。f.喉肌松弛练习:让患者同样保持站立状态,两臂下垂,双脚与肩同宽,让患者向前直视,缓换张口,做哈欠样,同时发尹练习,每次10次一组,每日至少2组。g.出院指导:患者住院期间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发育及用嗓习惯,嘱其离院后定期随诊,减少到公共场合以及可能存在较多有害气体的环境,比如带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工厂及吸烟场所。帮助患者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声计划,增强其抵抗力,帮助患者尽快恢复[11-13]。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生活习惯、发声练习、用声行为)、护理满意度、声带息肉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声带充血肥厚减轻时间以及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嗓声能量测试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遵医行为以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遵医行为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遵医行为以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声带息肉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声带充血肥厚减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嗓声能量测试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3 讨论

声带息肉是慢性喉炎的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临床常见病变位置多为声带前中1/3交界处,对患者声带震动频率有一定干扰,严重者可阻塞声门导致呼吸困难[14]。声带息肉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咽喉部慢性炎性反应、长期不当发声、激素水平紊乱等因素有关,发病率于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15]。针对声带息肉病情较轻患者可以采取发生训练、药物治疗等措施[16-17]。但病情严重者优选手术治疗,目前常见的手术主要为麻醉下支撑喉镜切除及表面麻醉下纤维喉镜切除治疗,后者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用时短、疗效显著,临床应用更多[18-19]。不管进行哪种手术治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都十分必要,良好的护理是保障手术疗效的重要缓解,综合护理可以稳定患者情绪,术中协助医师进行操作也更有利于患者完成治疗,加快患者预后转归。本文所采用的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为临床的优选术式,属于新一代光导纤维镜,具有操作方便、体积小、视野清晰等优势,可避免损伤正常组织,手术安全性高,手术效果获得临床认可[20]。为了提升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配合程度、提高治疗预后效果,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21]。相关研究表明,如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在术后仍用声过度、用声不当或生活习惯较差,较容易导致疾病复发[22-23]。故如何较好地促进术后嗓音恢复至关重要。许多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均对手术有较大的担忧,害怕出现各种不适,因此心理压力也很大,综合护理干预用于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中,通过术前准备、心理等方面的护理干预进一步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术中良好的护理配合更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喉部组织损伤发生率;术后辅助患者翻身排痰,清洁呼吸道,饮食指导等,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预后[24-26]。韦小区等研究证实,声带息肉术后治疗联合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应对方式,改善睡眠质量、生存状况、护理工作满意度[27]。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在电子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患者满意度高。

猜你喜欢
摘除术喉镜声带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做喉镜检查痛苦吗?
“波”开迷雾 “镜”益求精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声带常见疾病的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