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姣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北京 100028)
作为一个编辑而言,在出版引进版权的图书时,最苦恼的事情之一便是和译者打交道。有经验的编辑都懂得,一个好的译者不仅需要优秀的外文能力,更要运用中文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才能做到使译文信、达、雅。然而这样的译者可遇不可求。
我们无法寄希望于每次都找到非常优秀的译者,那么为了让编辑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我们只能努力去培养译者,使他们不断进步,更加贴近我们所期待的效果。通过多次合作,反复梳理问题、总结经验,我们希望译者在翻译时能够更有意识,对错误更加敏感,同时改变自己惯有的语言思维模式。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明确编辑和译者各自的职责和业务范围。编辑可以适当承担一些校译的工作,对照原文去指出译者的问题,但决不能越俎代庖,代替译者去修改大部分的译文,在编辑的过程中更要避免修改译者的文风,变译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风格。让译者更多地承担责任,深刻理解问题所在,让译者在修改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运用的细微差别,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译文中去。这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译者的耐心和积极配合。
以前我们惯用的做法是,请译者先提交两到三章的译文初稿(视章节的字数多少而定),画出译文里不通顺的句子,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典型,参照原文进行正确的修改,然后和译者就修改的地方细致地沟通,直到译者完全理解修改的具体原因。再请译者重新修改这几章内容,看是否有很好的领会。
这样一时的效果可能很好,译者再交上来的章节,修改得比以前顺畅多了。但你会发现,后面的章节可能还会发生类似的问题。似乎治表不治里。
在总结问题与译者沟通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不管是翻译什么样的文章,总有些问题会反复发生,这些问题很具代表性。如果把这些问题梳理出来,做成一个模板,事先交给译者请他们参考注意,既会减少每次汇总的工作量,又可以让译者更加明确。于是我们选择了几本书,从头到尾做了一遍校译,一边参照原文校对修改,一边记录问题,最终总结出了下列译者问题集。这样的问题集对整体提升译文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下列问题中的例句均引自笔者编辑的《非暴力沟通组织应用篇》一书。
外文图书中一般都会出现大量的人名、引用的图书和文献名、各种场合中的数字以及专业术语。书中的人名译法、书名译法和数字的译法必须保持一致。另外,书中前后出现的原文(英文)相同的表述,翻译时必须统一为一种译称,要反复核对,保证书中所有出现这个表述的位置都使用同一种译称。这些需要译者必须认真细致对待,因为有时不核对原文的情况,是很难发现的。
对于人名的翻译,建议翻译时,按照一定顺序建立一个人名词汇表方便随时对照。列表需要包括英文名和中文译名,要不断在翻译过程中补充并核对。文中多次出现的专业术语也建议建立表格,方便前后对应。
关于数字的翻译,要在局部范围内保持一致。建议翻译之前,也对数字的翻译标准进行统一,并最好随手记录自己的翻译标准,比如时间是用大写还是小写,数量是用大写还是小写,要养成规范化的习惯。
有时一个动词不能搭后面的所有名词,必须拆开,或者成分残缺。
例:
(一)原译文:本书介绍把同理心纳入职场的一种方式,创造新的维度,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和谐、高效和成功。
修改为:本书将介绍一种把同理心纳入职场的方式,创造一个新的维度,提升个人和组织的和谐,使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更高效和成功。
评:提升如果搭配后面的高效和成功就很奇怪,提升可以搭配效率,不能说提升高效。
(二)原译文:在加德纳突破性研究的基础上。
修改为:在加德纳取得突破性研究的基础上。
评:补充缺失的动词。
(三)原译文:在以下故事中,科里安说明了她如何教练一个客户觉察并表达他的感受和需要,帮助他在做报告时有更好的表现。
修改为:在以下的故事中,科里安说明了觉察并表达感受和需要如何帮助她的一个教练客户做商业演示。
评:教练是名词,不能直接作为动词使用。
(四)原译文:《这样说话,赢得职场好关系》一书把非暴力沟通应用到了不同的职场挑战中,包括让一些人感觉不舒服的愤怒、嫉妒、幽默等,以及权力问题、各种投诉、破坏协议、共用办公场所、回复邮件等方面。
修改为:《这样说话,赢得职场好关系》一书把非暴力沟通应用到了不同的职场挑战中,包括愤怒、偏见、让一些人感觉不舒服的幽默、权力问题、各种投诉、破坏协议、共享办公区域、回复邮件等。
评:原文中,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只有幽默,定语搭错范围。愤怒和偏见本身就让人感觉不舒服,但幽默有让人感觉舒服的一面,必须加以界定。
例:
(一)原译文:我亲眼见证了客户在进行宫代在书中提到的“同理连接”时,同理心发挥的变革性力量。
修改为:当我的客户体验宫代在书中提到的“同理连接”时,我亲眼见证了同理心所发挥的变革性力量。
评:如果关键句中间被其他成分分隔开,力量就减弱了。
(二)原译文:我们打着利润和效率的名义,不断地对自身施加不易觉察的可怕暴力。本书呼吁我们停止这么做。
修改为:本书呼吁人们停止以追求利润和效率的名义,不断地对自身施加不易觉察的可怕暴力。它呼吁我们采取行动。
评:原文就是直接把呼吁的内容正面抛出去,而不是在结尾才进行转折。这样观点会更加明确有力。
(三)原译文:人们习惯了用恐惧、罪恶感、羞耻感和愤怒等情绪,而非熟练地连接感受和需要,驱使自己和他人工作。
修改为:人们习惯了用恐惧、内疚、羞耻感和愤怒等情绪驱动自己和他人工作,而非熟练地将它们与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相连接。
评:一句完整的句意,尽量不要截断它。
例:
(一)原译文:如果把一群还算处得来的人放到一个资源有限的系统里(例如不得不竞争资源的环境中),猜猜会怎样?
修改为:如果把一群基本上能够相处的人放到一个资源有限的系统里,比如形势促使他们不得不为资源而进行意想不到的竞争,猜猜会怎样?
评:把括号中的话展开,恰当地放在句子里,会更顺畅。
(二)原译文:他们从同理心——也就是看见、感受和感同身受他人当下的体验的层面——倾听他人。
修改为:他们用一种更深入、有效的方式,也就是同理心的方式去倾听他人,这样他们能够看到、感觉到和体验到别人正在经历的事情。
评:把两个破折号连贯成一个整体的句子,否则句意是割裂的。
如果可以拆成更短的句子使句意更明确,可适当拆分。
例:
(一)原译文:大家希望满足早上起床后做有意义的工作这个需要。
修改为:他们想早上起床后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人们想要满足的需要。
(二)原译文:我提到了组织需要里最重要的一个需要——一直以来我称之为身份。
修改为:谈到组织拥有需要,而最重要的需要就是身份。
例:
原译文:如果人们被恐惧驱使,会发生什么呢?他们无意中创造了一个机会减少、资源缩减和能量降低的循环圈。
修改为:如果组织中的人们被恐惧驱使,会发生什么呢?他们会无意中创造一个机会减少、资源缩减和能量降低的循环圈。
评:翻译时请注意原文时态,有时是表示还未发生的事情,却用“了”代表了“会”,将来时变成了过去时。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因篇幅有限,只能列出问题集的一部分。这个问题集是在编辑工作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以后还会不断完善,但它已涵盖了译文中一些最主要的问题,足够给译者以足够的提示,让他们有更清晰的意识去正视自己的译文,更注重推敲文字的含义与句意表达。
培养优秀的译者是编辑和译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多加体会和练习。它也需要译者有良好的基础和想要提升自己的主观意愿。总之,不断践行,不断调整方式和总结经验,良好地沟通和交流,总会逐渐取得进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