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丰年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优化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所在,是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
渭南作为西部一个有463万常住人口的地级市,2019—2021年新入职教师5261人,其中有3854人被分配到了乡村小学、教学点,“在基层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在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期,73.26%的教师扎根在乡村学校。立足市域乡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及教学资源,对标“四有”好教师、“四个领路人”的殷切期望,探索构建“市级以点领训抓骨干、县级以研促训抓全员、学校以学带训抓落实”的市域新入职教师研训一体新机制,是市级教师发展与教学研究机构的重要任务。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以学科、学段为依据,把新入职教师全员纳入校、县的名师、导师、能手、班主任等工作室之中,组织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研修活动,激发其内在发展潜能,是新入职教师自我成长、专业发展的基础。
1.在学习中激活内因,让教师把自主学习作为发展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提出:“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对新入职教师培养培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组织多轮次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师德师风等内容的学习,学习政策法规、制度要求、身边的榜样名师,使他们能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国之大者”,以师德师风为先,以能力提升为重,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2.在训练中提升技能,让教师把学习思考贯穿工作始终
在全市近三年入职的教师中,有1853名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或非师范类专业,占总入职教师人数的35.22%。怎样让新入职教师,特别是没有经过师范专业学习的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会教书育人?我们需要发挥以校为本的研修体系及优秀教师的作用,以教学常规构建为目标,通过导师引领、青蓝结对、城乡交流、技能比赛、微格教学、专题研讨等形式,从“三字一画一话”、职业礼仪、课标、教材、区域名师教学主张或思想等内容入手,按照“学—思—研—说—评—改”的思路,统筹安排时间,明确研训任务,在任务驱动中把被动的“参训”变为主动的“研修”,强化技能训练、经验积累。
3.在展示中突破自我,让教师把训练成效融入常态教学
县级教师发展及教研部门一定要关注新入职教师群体,为他们搭建多元化的展示平台,用展示促进训练,用训练提升教学。如举办新入职教师职业道德演讲、“三字一画一话”基本功展示、说课及讲课比赛、优秀备课展览、作业设计大赛、学生管理办法经验谈等,让他们在深度思考中提升,在交流展示中完善,在专家点评中突破。从2019年开始,临渭区为新入职五年内的教师设计了“临渭之春”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暨教学新秀评选活动,校镇区三级联动,工作室全力支持,“三磨三上”,人人展示,逐级择优报送,大张旗鼓表彰,让展示舞台成为新入职教师的荣耀之地、向往之所。
新入职教师研训要实现市域内的优质均衡,要达到专业化、标准化目标,必须强化市级资源及平台统筹,走学校教科研常态化、教师课题研究全员化的内涵发展之路。
1.规划市级课题,让全市新入职教师的日常研训有统一载体
市级教研部门要从新入职教师的工作实际及成长需要出发,立足常规教学,以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为研究周期,分学科、分学段、分类别规划市域新入职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课题,拟定研究的要求、步骤、进度、评价标准等,使市域内的新入职教师有共同话题、有发展参照、有成长目标。同时,鼓励校、县立足区域教学实际及打造地方教育亮点特色需要,设计和市级方向一致的研究课题,解决实际问题及困惑,形成研训合力。长期坚持,必能总结、提炼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教学经验、案例,必能打造出市域教育教学教研的特色亮点,必能构建起市域新入职教师研训一体的工作机制及内容、形式、管理等体系,提升全市教育内涵及品质。
2.整合市域资源,让全市新入职教师的疑惑困难有名师领航
全员纳入工作室管理,让每个新入职教师都有导师引领,都有管理督促,市级“名师+”研修共同体要有20%~30%的新入职教师,让他们超前融入“名师”团队,通过线上线下的主题研修,共同完成“搭建一个交流分享平台、组织一次教学研讨、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录制一节微课、落实一次送教、培养一个能手、组织一次县域外主题报告、撰写一篇教科研论文”等任务,在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驱动中促进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提升,辐射、带动、引领市域、县域、基层学校教师的共同成长。
3.强化市级交流,让全市新入职教师的研训成效有展示分享平台
由市级教师发展及教研部门牵头,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轮流承办,定期、多元为全市的新入职教师分学段、分学科、分类别搭建现场会、分享会、教学展示等平台,围绕教学常规,以训练、展示、提升为目标,让他们上课、说课、评课、演讲、展示教学基本功等;让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讲做法、讲体会、讲效果。校、镇、县、市逐级训练、展示、讲评、表彰,让新入职教师在专业成长及研训成效展示中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新时代的教师培养培训离不开师范院校的深度参与,渭南师范学院是全市教师研训可以依赖的重要力量。
1.把握强师计划契机,规划师范院校引领的协同研训体系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鼓励支持地方政府统筹,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等协同,开展区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对此,市级教师研训须做出新的研判和调整,发挥渭南师院的建设性作用,把握契机,主动衔接,协同共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西北分中心”,在教师教育国家队的引领下,聚焦“优化培训内容,打造高水平课程资源,建立完善自主选学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等新的思路、机制、办法等,共同建设新时代协同研训新体系,为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寻求新的突破和提升。
2.用好渭南师院资源,共同建设国家教师教育示范性基地
《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构建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市教师发展及教研部门要以新入职教师培训和实习教师指导为抓手,用好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新入职教师的“双导师制”,以乡村中心小学、教学点为基地,以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培训为重点,以高校学者、教授及市域教师发展、教研力量为纽带,研发培训课程,打造研训基地,为全市乡村学校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培训树立标杆、提供借鉴。
3.拓宽院地合作渠道,打造业务精湛的市域教师教育队伍
按照“以校为本、以县为主、市级督导、高校帮扶”的原则,以校地共建的示范性乡村新入职教师研训基地为依托,组织市域教学名师、管理专家等,和高校学者、教授合作,以课题、项目等形式,提炼、总结研训基地的做法、措施、制度等,形成市域新入职教师培养培训的课程、标准、方案等,历练、打造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教师教育队伍,为市域教师全员培养培训做好准备。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抓住机遇,立足市情,超前布局,开拓进取,才能在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培训中取得实效,为办人民满意的渭南教育奠定师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