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远 张长江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指的是在学业、就业、经济等多方面展开帮扶,教育扶贫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我国大多数院校已经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资助育人工作不仅是展开思政的载体,还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但是,在具体的教育扶贫实施中,由于该工作的复杂性特点,一些院校将资助育人的重点放在家庭经济条件贫困的学生身上,过于注重物质帮助,相对忽略了资助育人的导向作用,没有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导致“资助”与“育人”分离,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因此,通过结合职业院系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创新措施,全方位落实资助育人工作。
三全育人指的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教育育人的优势,将人才能力培养作为关键,形成三全育人的格局。在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将“三全育人”引入其中,主要是针对学生,职业院校的教职工都应参与到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三全育人中的全程育人,指的是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以及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指的是从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多个方面着手。资助育人的主要目的是人才培养,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
职业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为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提供了经济帮助,通过设置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等,面向贫困生以及课业优秀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职业院校资助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逐渐丧失自强意识,这表明职业院校资助工作需要在资助的基础上,实现育人功能,以育人作为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各部门互相配合,在资助教育中,各部门以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同时,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了解资助育人涉及的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完善工作方式,将资助育人的重点放在思政教育、经济补助上面,不仅要从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还应从思想层面加以引导,以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的主要目的是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职业院校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应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促进院校资助工作的良好发展,在为学生提供生活、思想保障的基础上,有效开展院校的育人工作。同时,在资助育人过程中,职业院校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提升其全面素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资助育人与贫困资助不同,在职业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中,“资助”与“育人”脱节现象较为严重,部分院校或者教师将资助育人工作当做是贫困补助,将资助育人的工作重点放在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身上,为贫困生提供物质帮助,相对忽略了资助的育人功能。一方面,职业院校在贫困资助中没有显现出资助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主要面向低年级学生,相对忽略了高年级学生。在职业院校的资助育人中,大多数勤工助学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为主,并不是以专业提升为目的。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资助与育人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
贫困生的评选是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缺乏完善的贫困认定标准,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不公平等现象,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经济帮助。一方面,贫困资助申请学生数量较多,甚至一些家庭条件比较不错的学生也开始填写申请报告,从而增加评选的工作量以及难度。在推进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中,部分教师由于任务繁忙,很少实时跟进资助的落实情况,甚至部分教师、学生存在违纪行为,例如,个别辅导员未调查清楚班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为了不得罪人,直接将名额分给班干部,从而无法使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资助,并且在班级中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学生为了获得补助,在申请材料方面作假,依靠关系开具贫困证明,再加上贫困认定机制不够清晰,很容易蒙混过关[1]。由于各种现象的存在,很难有效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从而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十分有必要,若两者分离,则失去了资助育人的真正意义。由于学校的无偿资助,使得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依赖,得到资助之后并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上面;还有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形成孤僻的性格。针对这些情况,都需要将资助和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资助的同时,有效开展思政教育。
一方面,职业院校在发放奖学金、助学金之后,应加强跟踪教育,并构建相应的考核制度。大多数院校比较重视奖助学金评选前的管理,而没有注重跟踪管理,大学生挥霍奖助学金的现象并不少见,为了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在重视评选前管理的同时,还应做好评选后的跟踪管理工作。对于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应撰写年度总结,包括自己的学习成绩、活动参与情况、辅导员意见等,将其与下一年度奖助学金的评选挂钩,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激励作用[2]。
另一方面,将勤工助学和学业结合。长期以来,大多数院校将勤工助学作为贫困生获得生活经济来源的一种途径,很少将其与学生的专业结合在一起,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应创新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结合院校专业,提供多个勤工助学岗位,由学生依据自身专业、爱好等自由选择,这样既能够缓解经济困难,还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将诚信教育和资助结合在一起。职业院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将诚信教育纳入其中,教育学生诚信做人,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上报,保证贫困认定的顺利进行。学校可以在每学年组织开展助学贷款讲座,教育学生自觉履行信用关系,按时还款。同时,还应加强贷后管理,在院校就业栏,设立助学贷款相关公告,提醒学生按时还款。
完善的资助育人制度,能够为学生提供生活保障,提升其综合素养能力。首先,职业院校应坚持精准资助理念,有效推动资助育人工作的展开。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应找准切入点,以提升实效性作为标准,识别资助对象,构建完善的贫困认定机制,建立三级认定体系,即学校、院系、班级,并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有效认定与评选,最终公示。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确定资助力度,不搞一刀切,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明确学生的资助标准。通过设置政府经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多项举措,保证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
其次,形成发展型资助的模式,职业院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促进资助水平的提升,转变资助模式,由以往单一型模式,转为滴管型模式。在每年的寒暑假,学校组织家庭走访的方式,到贫困学生的家中展开家访,有效落实帮扶政策,家校携手,共渡难关。同时,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组织新生入校适应性教育;加强高年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组织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训练等,有效拓展学生素质训练,通过投入专项资金,促进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最后,加强动态化管理,提升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的效果。通过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制度,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资助对象的认定手段、资助力度等,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性。同时,构建动态化资助制度,改变以往一年一审的认定方式,每个月开展一次学生家庭情况调查活动,灵活调整需要认定的学生名单,以便更好地帮助因突发情况而出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针对出现弄虚作假的学生,应取消资助,并加强思想教育,使其意识到自身的错误。此外,为了保证资助育人工作的公平开展,应建立监督制度,避免教师或者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以保证资助的公正性[3]。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应创新资助育人工作,构建全员资助育人的格局,充分发挥不同人员的自身优势,形成协同资助育人局面。一方面,加强校内联动。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求所有的教职工都是资助育人的主体,通过构建各部门联动机制,将职业院校的教职工联合起来,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在具体的工作中全面贯穿资助育人理念。例如,针对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管理部门需要全面进行考虑,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基本岗位工作之外,还应从敬业、沟通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全面发挥勤工助学岗位的资助育人作用。
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的资助中,社会捐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社会爱心企业或者个人会成立专项奖助学金,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学业优秀的学生提供补助。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应重视社会关怀的教育功能,将其融入对学生的教育当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升其综合素养。职业院校还可以借助社会爱心企业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4]。
最后,加强家校互动。为了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发挥家校互动的教育功能,职业院校可以借助寒暑假,组织家访活动,慰问家庭困难的学生,在反馈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与家长携手共同开展思想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家校联系平台,教师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并且还便于开展学生家庭条件的调查工作,从而为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应搭建全程育人平台,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有效解决其学习、生活、思想等层面的困难。在全程育人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应设计详细的实践环节,并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融入育人理念。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前,职业院校应加大宣传,保证学生了解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在寄送通知书时,学校可以将有关贫困生资助的各项规定资料一块寄送,使学生在入学前对各项资助政策有一定的了解。现阶段,大多数院校都已经做到这一点,学生在了解完相关资助政策后,都能够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规划。在新生报到时,职业院校可以设置绿色通道,为学生提供各项补贴,如购物卡、教材卡等,并组织家庭困难的学生开展座谈会,在提供帮扶的同时,向学生灌输爱国爱校的意识,使其树立自立自强的理念。
其次,学生在校期间,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不同的资助育人途径,向贫困学生提供帮助,资助育人的途径有多种,包括奖助学金、补贴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捐款等,除了物质帮扶之外,还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通过开展诚信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品质,确保资助工作长效开展。通过对学生及时进行物质帮助,并加强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有效突出资助的育人功能[5]。最后,在学生毕业期间,面向贫困学生提供相应的保障,使其能够顺利就业。例如,针对毕业班学生,组织开展诚信教育相关活动,构建毕业帮扶机制,为学生发放一定的求职创业补贴,促进学生及时就业,充分体现资助育人的价值。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除了采取物质帮扶措施之外,还应加强能力帮扶,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一方面,精准资助。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在精准资助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物质需求,还应重视学生的精神需求,从以往生存帮扶,转为发展式扶贫。新时代,职业院校不仅要从物质层面对学生展开帮扶,减免学费,提供奖助学金,还应从学业辅导、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对学生展开帮扶。因此,职业院校应构建精准资助模式,结合贫困生的多方面需求,有针对性地展开帮扶,促进其全面成长。例如,大多数希望在获得经济补助的同时,还希望在技能提升方面得到帮扶,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结合学生的个人需求,有效展开相应的帮扶。同时,还应创新资助的手段,充分借助大数据,对贫困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估,有效开展帮扶活动。例如,部分院校根据学生的校园卡消费情况,通过全面分析与评估,识别家庭困难的学生,并开展隐性资助。由于贫困申请造假现象的存在,导致资助工作无法公平公正地进行,一些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被忽略,这也说明贫困认定存在较大的漏洞,通过采取新型资助手段,精准进行资助[6]。另一方面,加强能力“扶智”。我国已经形成多元化资助模式,但是大多数学校依然将经济帮扶作为重点,对于学习、精神层面的帮扶较为忽略。因此,职业院校应提高学生学业、精神层面的资助,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通过加强诚信教育和宣讲的结合,展示贫困学子的风采,培养学生形成坚韧的毅力,磨炼其意志。同时,借助职业院校丰富的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针对学生展开作业辅导以及心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全育人”视域下,职业院校应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并了解院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通过全面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因此,通过结合“资助”与“育人”,建立资助育人制度,搭建全员育人格局,构建全程育人平台,落实全方位育人模式,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