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探析

2022-12-31 09:22郑桂花郑志林郑予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5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应用型

郑桂花,郑志林*,郑予捷*

(1.成都工业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2.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3.成都工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1]。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有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抱负。然而,尚处在转型探索期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聚焦应用型人才形成稳固思想政治素质的力度还不够,亟须从“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着手,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稳固思想政治素质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价值探寻

1.1 适应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彰显应用型本科院校政治担当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单纯输出劳动力的“世界工厂”到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制造”的蝶变过程[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技术性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潘懋元、车如山(2009)曾指出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希望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供给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4]。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要“对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5]形成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及其体制、生态和运行机制”有序运转,践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育人要求[6]。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定不移跟党走、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大学,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应有强烈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并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历史自觉和时代责任。

1.2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凸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责任

党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8]。进入新的历史征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增加536万,毛入学率增长14.4%。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随之增加,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顺理成章。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运用知识于社会生产的技术性人才为重点,着力服务地方和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办学旨归指向当前我国社会矛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人民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同向同行,这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责任担当,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困局,助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

一直以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学者们对此进行了积极回应,郑予捷教授(2007)将“特质”概念引入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并实施“特质”型人才实践教育体系。同时存在突出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弱化人文素养教育的问题,人文价值弱化不应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思路的选择,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爱党爱国情怀的大国工匠,而不是只拥有技术、缺乏人文情怀和价值认同的无德之才。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就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深层次考量,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契合度,重视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并进,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工程教育全过程,把学生塑造成为具有理性认识和正确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方才能担起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培养一批又一批政治素质高、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彰显其价值,走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

2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现实困境

2.1 “大思政”集群协同发力欠佳,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遭遇突破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各领域急剧变化,高等教育陷入不能有效供给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尴尬境地,如何有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不得不深思的重要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肆虐与蔓延,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受到的冲击更显著”[9]。潘懋元、车如山(2009)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走出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应用性教育,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需要全要素全员协同集群发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10]。这一观点明确指出“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视角来看,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基层治理具有本科学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在某一方面具有较为过硬的专业技能。

2.2 “大思政”网络阵地占而不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亟须变革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叠加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高校教育受到全面而深刻影响。沈壮海和肖洋(2016)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行为意愿易受社会现实、虚拟网络、社会思潮等因素影响[11]。黄艳(2021)等学者发现互联网娱乐信息接触、互联网碎片化阅读和互联网接触时长均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显著负相关[12]。面对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深刻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应对所做出的策略选择稍显滞后,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时政问题回应质量不高,优质思想引领性内容供给不平衡。针对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育人环境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客观考量不充分、理性处置相对迟缓,存在化解危机的惰性,缺乏化弊为利的随机应变能力。

2.3 “大思政”课程设置欠缺考量,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在应用型本科院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理性”“工具价值”的价值取向被充分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但也出现片面强化技能性课程,忽视人文课程编排的极端现象。教育教学层面,产生“只学技术知识,不学人文知识”的错觉,进而导致人文课堂“低头族”一大片,失去对生命价值深度思考的体验机会。学生成长轨迹发生偏离,成为“技能天才、人文愚弱”的有才无德之人。另外,应用型本科院“大思政”课程往往以知识灌输为主,教学方式较单一,缺少相应的实训平台和科学系统的规划,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足,难以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大思政”课程资源缺乏整合、保障不到位,课程分散不成系统,教育教学体系不统一,教材、师资及硬件等资源配套与整合也相对不足。同时,也存在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理性自觉。

3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

3.1 推进“大思政”育人集群协同,全员参与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大思政”育人主客体协同集群参与,形成合力有序推进,建设“专兼结合、优势互补”高水平“大思政”育人队伍,精心培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优良学风,形成全员参与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风气,促进大学生潜移默化跟随成长为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性人才。

首先,构建多方力量参与的个性化教育机制。围绕成熟的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聚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构建涵盖思想道德行为、创新创业、社团文化、社会实践及心理拓展等多元化“大思政”育人机制,打造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教育平台,实现协同育人。

其次,建设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大思政”育人队伍。依托若干个性化教育品牌项目,邀请教学优秀、学术卓越的高水平教师、优秀企业家等加入个性化教育队伍,形成一支专业化的个性化教育研究团队。同时,鼓励支持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学生家长等群体参与育人工作,触发学生能动感知,体验专业知识、思想素质与个性追求协调发展的魅力,并以此启发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个体自觉。

再次,精心培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良学风。2019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强调,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3.2 布局“大思政”网络舆论矩阵,引领应用型人才传承工匠精神

网络阵地已然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阵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应主动适应育人环境网络化,主动占据网络发声阵地,大力宣扬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紧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练就过硬思想素质和专业本领。

首先,应积极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建设,注重覆盖学生兴趣的日常关注点,持续稳步进驻师生活跃度、关注度高的新媒体平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质量和可读性。积极建立有较强依附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育学生校园网络组织情感归属。

其次,应积极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师生协同共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环境。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端情感体验和思想共鸣,协同共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品内容,聚焦网络思政教育热点回应科学化、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品牌化、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创亲和力。

再次,建立校园网络舆情疏导机制,净化校园网络育人环境。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主流价值,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态度、富有深度、常带温度地感化育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渠道上下足功夫,建立校内外多组织同频共振体系,构建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网络舆论矩阵。

3.3 完善“大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补齐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短板

课程体系是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课程体系更趋接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注重科学合理权衡“大思政课”设置安排,不断探索更新应用型本科院人才培养理念,持续打造高质量专业实践平台,合理分配理工、人文和实验课程学分,有效补齐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培育短板,促进应用型人才走得更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更有力。

首先,要科学评估“大思政课”的比例权重,按照基础与应用、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以提升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为核心,坚持通专并举、分类培养,严格把控课程结构、培养过程、毕业标准等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同步提升,建立明确对应毕业要求且能支撑专业能力目标和核心素养的矩阵式课程结构。

其次,探索应用型本科院人才培养理念。在现有专业课建设基础上,探索“专业课+个性化课程”,融合“艺术—科学—人文”知识体系,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个性化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校内教师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培训,积极引进优秀的个性化教育专家充实队伍,壮大导师梯队整体专业能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塑造个性化教育校园文化,为开展个性化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氛围。

再次,要打造高质量专业实践平台。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专业实践育人路径,在实践中锻造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双过硬”,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实践平台提质升效。更加注重“大思政”育人过程各环节间的有机配合,综合考量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党团组织校园文化、学生社团人文活动以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形式,合理安排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方式、地域,增强“学中做、做中学”育人能力,形成协同效应。更加注重依托应用型实验室、实习实训工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实践基地,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培育实践育人形成大能量级,构建优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专业实践平台。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应用型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