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丹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明确提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以及劳动技能水平。高职学生党员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先进分子,对于学生党员进行劳动教育将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所具备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点,为高职学生党员劳动教育提供了实践沃土。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高职院校往往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突显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学生党员的培养目标上能够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培养模式上借助高职教育天然的职业性优势,在坚持学生党员培育主线的基础上,深度融合职业素养与党性培育,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以向所在区域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其在人才培养定位上牢牢把握区域社会发展与经济诉求,力求人才培养素质与区域社会需求高度契合。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所在区域独特的经济、地理、人文等资源,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将其与高职学生党员培育方式和培育内容相融合,让多途径的党员教育形式与内容引发学生党员的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
高职院校学制通常为三年,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仅为两年,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学制短、在校时间短的“双短”现实条件下,加剧了高职院校党组织考察、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难度[1]。因此,通过采取“前置”学生党员考察工作的方式,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工学结合优势,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创新协调顶岗实习与党员考察、培育模式。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高校学生党员的培育、学生党员队伍的建立,也是高校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二者的有机结合旨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劳动作为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以劳育德”的教育思想为高职劳动教育与学生党员教育工作提供了天然的结合点,通过劳动教育焕发高职学生重视劳动的观念,以劳动实践引导高职学生养成自觉服务、乐于奉献、勇于进取的人生信念与行为习惯,从而深刻体悟共产党员躬身践行、率先垂范的优秀品质,进而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为载体,将课堂学习同工作实践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高职教育特色。通常在实践形式上,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理实一体化模式、订单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和阶段培养模式四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具体采用何种模式,学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到相应的工作活动中,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因此,劳动教育的再次提出,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行且顺理成章。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实施劳动教育更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拓展了空间。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正在体验从青年学生向职业人身份转换的现实过程。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应抓住劳动教育载体,把握高职学生党员在观念重塑与发展的关键期,从而激发高职党建工作的活力,更好地培养、检验高职学生的党性修养。
所谓志愿服务,即是服务者通过向被服务对象自愿无偿付出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时间与精力的服务工作。针对高职学生党员而言,参与社会劳动志愿服务实践不仅能够提升专业理论联系社会实践的水平,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还能够检验自身的党性修养,即高职学生参与的社会劳动志愿服务,是贴合党性、职业性、劳动性(简称“三性”) 的新型社会劳动志愿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建立起学生党员“社会劳动志愿服务成长平台”,为每位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党外积极分子(以下统称为学生党员) 定制“社会劳动志愿服务成长袋”(以下简称“成长袋”),“成长袋”用于存放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劳动志愿服务的内容、时间、地点、服务时长、服务日记等[2]。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意见》中着重提出,“高等学校要开展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因此,各个二级学院党总支可以组织学生党员利用周末、假期参与社会劳动志愿服务,通过组织学生党员依托所学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区域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成立学生党员专业技术服务团、学生党员文化宣讲团、学生党员爱心团等服务团队,深入中小学、公共场所、福利院、养老院、社区等参加社会劳动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在学生党员参与社会劳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党员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实现了学生党员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相互渗透,增强学生党员勤于实践、投身社会、奉献基层、爱国报国的党性修养[3]。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普遍与高职教育相脱节,缺乏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联系,并且,大部分学生党员在发展为预备党员时面临到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的现实问题,容易出现学生党员管理与考核的盲点,也容易偏离发展党员“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新十六字方针的具体工作要求[4]。因此,针对学生党员管理与考核两大方面,高职院校、实习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生党员劳动教育共管模式。针对需要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劳动教育,高职院校需要从专业教师中选派优秀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党员顶岗实习,并对选派的教师党员进行系统的劳动教育培训。同时,企业师傅需要协助教师党员一同对学生党员进行管理。教师党员可以通过参与设计内含劳动教育的党员生活,有效促进学生党员在体验企业顶岗实习和党建工作实际的同时感受劳动价值、养成劳动习惯,提升党员素养。针对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察,二级学院党总支需要与实习企业进行联系,确定将学生党员的劳动教育考察纳入顶岗实习鉴定中。此外,通过邀请第三方教育咨询与评估机构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评价,依托大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学生党员的培育方式。
现如今,网络载体已经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各项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针对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参与顶岗实习企业较为分散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突破空间限制的优势,开展“1+N”学生党员劳动教育在线培育模式。其中,“1”即为一门结合党员素质教育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为了能够正面通过劳动体验激励学生党员发挥先锋带头作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党员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有教育、有劳动”的学生党员劳动教育模式。因此,各二级学院党总支需要建立学生党员劳动教育共同体,结合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和职业教育专业学习特点,开发一门结合党员素质教育的精品劳动教育在线开放课,课程的学习成果将成为考评学生党员的一项重要指标。“N”即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开通工学结合学生党员管理党总支交流群,定期通报学校党委和二级学院党总支部署的学习或工作要求,便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与二级学院党总支同步参与组织生活;利用腾讯会议等软件,与劳动教育必修课相配套,举办主题鲜明、话题参与度高的专题讲座;结合职业教育特性与青年学生特点,策划录制顶岗实习期间的劳动活动,组织劳动教育答题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党员乐享劳动教育提升自身党员素质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