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研究
——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的文本阅读

2022-12-29 15:30万红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私有制资产阶级

万红霞

(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一、人类历史的未来图景——世界历史

马克思以前的德国哲学家们将历史视为思维的产物,认为历史是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创造物。马克思通过研究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指出了物质生产是历史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得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论断,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马克思指出由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矛盾的不断解决,人类社会将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历史将由于人类的世界性交往而转变为世界历史。

(一)马克思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及其唯物史观的创立

区别于路·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麦·施蒂纳等唯心主义者将人类史总结为一部“观念史”的做法,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经验观察与研究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了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得历史“不再像是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1]。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了历史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作为一种人通过劳动创造的产物,它是由现实的活动产生的,而不是虚构的。历史是现实的,可以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得以证明,而人的现实性的活动,例如,吃、喝、住、穿等行为都可以证明历史的存在。上述论断指出了历史存在及历史更替的现实性。

在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等人将历史看作是精神的历史,“历史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一观点的颠覆后,马克思指出,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实践,这就是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论。马克思指出了人类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与舞台是“市民社会”,要想研究历史产生的原因及其更替,就必须对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发展。这是因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不是观念的生产,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历史的更替也源于生产方式的变更,这就指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此外,马克思指出,由于生产工具改进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必然促进人类之间交往的扩大与加深,因而人类历史会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从具有民族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民族史、国别史最终发展为世界历史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对“世界历史”一词的三重解读

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对“世界历史”这一用词作出了不同的论述,因而“世界历史”一词的具体指称也略有差别,有多个层面的含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诞生的过程。”[2]上述论断肯定了人通过其劳动,尤其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历史的事实,在这个层面上,世界历史主要指的是人类通过劳动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记”,人类史区别于动植物无意识演化的自然史。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的“资产者与无产者”部分指出了资产阶级由于科技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建立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建立使得各民族彼此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了,各国之前彼此孤立、互不相识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世界历史在这一层面主要指的就是资本主义或者说资产阶级所开创的世界历史,重点说明的是世界各民族由孤立状态走向经济、政治、文化联合为一体的过程,与“全球化”这一用语高度重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指出了由于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在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扩大和加深了,而随着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完善而来的是人们之间分工的消失,因而人的活动领域和范围就越来越扩大了,人也就在自由的基础上进行着彼此间的交往,所以有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的历史将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历史。马克思在上述论断中揭示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动力和人类历史的未来图景,即“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个层面上的世界历史指的是由于社会化大生产与人类之间的普遍交往而使得各民族由孤立状态走向联合状态,侧重点在于历史的世界性,这种历史是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消除之后的人类大联合。

综上所述,马克思所指的“世界历史”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主要是从“史”的角度来说,主要说明的是人类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与活动,主要是区别于自然界,重点在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留下的“印记”。第二个层面则主要指的是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主要是资本的逐利性带来的世界市场的建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各不同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过程,是一种类似于“全球化”的表述。在马克思逝世200周年之后,这种趋势已经发生为现实情况且在不断加强的过程之中。第三个层面讲述的世界历史则是一种对未来社会人类大联合的一种预测与期待,指出世界历史是每个个体的联合与团结,是人人生存在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之中。

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与路径

在人类历史被统称为“史前史”这一语境之下,世界历史主要指的是由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而开创并不断形成的历史,是私有制继续保留、异化劳动未被消除、分工依然存在、阶级对立达到峰极背景之下的人类之间的被迫交往。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而形成的人类交往的加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联合。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联合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将一切异己力量消除后而达到的“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4]的这样一种状态,也就是各个人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联合,其实质是全人类的解放。

(一)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进程与路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明了由于资本主义开辟世界市场而带来的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互相依赖,资产阶级在全球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使得“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5]这样一个事实。对于资产阶级来说,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受益的过程。“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使得资本主义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资产阶级依靠先进的技术与便利的交通开拓了国外的市场,使得原本处于闭关自守状态的民族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融入了世界市场,使得这些国家的人的需要依赖于整个世界。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实现了资本积累,同时也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逐渐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地区与民族的殖民统治,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长期掌握主动权。

在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使各民族界限与地域界限被不断打破而使民族史、国家史逐步变成“全球经济史”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在使“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6]的过程中获得的是高额财富的累积、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强势。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主导世界,与此同时通过进行殖民统治、战争等残暴与毫无人性的方式为无产阶级创造了一个世界。在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中,生产方式落后的国家是被迫加入而不是主动选择。关于生产方式不发达的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这一进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这两个文本中都有充分的论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凭借充分的原始积累、先进的技术、便利的交通等在世界各个角落到处安家,这就造成了落后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屈从于先进的国家。马克思以英国先进机器的发明导致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失业的例子证明一个国家的产品具有的世界意义。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使用了“排挤”“摧毁”“征服”“消灭”等词来说明资产阶级如何建立世界市场,而落后地区的民族在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则是“被剥削”“被消灭”“被排挤”。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使得农村、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东方屈服和从属于城市、文明的国家,从属于资产阶级,从属于西方,充分说明了落后民族与国家被迫加入世界历史这一现实。

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虽然打破了各民族与地域的隔绝状态,使世界的各个角落产生了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因为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实质上只是资产阶级的联合,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统一的政府、法律、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资产阶级的联合之外则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直接对立,是资本对人的统治与压迫,是人与人之间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与阶级。从主要方面看,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各民族与各地域间的隔绝与对立是加深了,而不是减少了。而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与差别消失了,才能实现人类的真正联合,也才能够使得“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7]然而,资本主义却不可能实现人类的联合,资本主义得以繁荣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只要私有制存在,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人们就只能不断进化异化劳动为资产阶级积累财富,因而各个人依然没能抓住劳动的本质,个人的劳动同个人、同个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的这一现象也就无法改变,人们之间还是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而难以实现个人的解放与彼此的联合,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解放与联合,所以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并不具有完全的积极意义,现代全球问题的频繁发生就是一个例证。

(二)无产阶级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实现人类的真正联合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既肯定了资产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功绩,同时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下“生产过剩瘟疫”的产生,为了消灭这一瘟疫,资产阶级不得不依靠建立新的市场这一手段来释放生产力,而世界范围内市场的有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这一办法无异于“亡羊补牢”,这一办法只不过是资产阶级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证明。资产阶级无法改变危机发生根源,因而伴随着一次又一次危机而来的是阶级对立的加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摩擦的增加,因而在国际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的这一现实中,马克思反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下,生产力和交往已经发展为了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造成了阶级与阶级之间矛盾的难以调和。所以,只有消灭了分工与私有制,才能实现“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所奠定的基础上的联合”[8]。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得到消除的背景之下,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为了实现资本增殖,资产阶级通过技术的改进、工作日的延长等方式来对工人进行不断的剥削。由于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所以在国内市场饱和之后,资本需要不断寻求国外市场,这就导致资本在世界各个角落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同时也使得资本对人的剥削变成世界性的,因而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剥削史”。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者的任务与使命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在于通过革命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由于私有制造成了阶级之间的对立与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分裂,这实际上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割裂,所以为了实现人类的真正联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呐喊。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也锻造了使资产阶级走向灭亡的“掘墓人”。全世界的无产者应当通过组织成为阶级,将消灭私有制树立为自己的旗帜而同社会中旧的观念实现彻底的决裂,通过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一步步夺取政权获得统治,然后由所有民众掌握生产资料进行自主劳动的的方式来消灭人对人的剥削和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到那时,由于劳动变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分工也已经消失,所以人能能够根据实际需要竭尽所能地进行劳动,生产力必将获得大力发展,物质财富必将不断增多。随着生产力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也就建立起来了。这种普遍交往能够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9]

三、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实质

马克思指出了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这既是社会历史领域区别于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指明了人为了满足吃、喝、住、穿等进行的活动是历史得以产生和延续的重要原因,后人总是在使用前人遗留下的材料、资金、生产力等继续从事继承的活动,这就形成了历史的更替。也就是在这样的代代继承之下,历史形成了,而且在这种代代继承的过程中,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在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的交互联系在不断加深,所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的历史也就有了交替,随着这种相互影响的范围的逐渐扩大,历史也就演变为世界历史。上述过程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实际上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分工的消灭,是异化力量的消除,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实质是人的解放,是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所奠定的基础上的联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只有使资本活跃起来,利润才会像一个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本的这一逐利本性使得资本能够突破国家的限制而寻求在世界市场范围内实现对人的控制,而对于每一个个人而言,由于异化劳动的尚未消除,所以每一个个人在自己单个人的活动逐渐演化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受到的剥削也就越强,丧失的自主性也就越多。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建立并不是人的本质得到回归的良好证明,这充其量只能够说明单个人受到的压迫与剥削变得更多更严重,这种剥削与压迫已经具有了世界性,不是某个个人的事情,而是某个阶级处于被压迫的环境之下。也就是说,在异化劳动尚未消除之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世界历史中,个人并未获得解放,获得的只是受剥削的加重,个人身上的枷锁并未解除,世界市场(或者说世界历史)只是使这把枷锁变得更加的国际化,所以,在资产阶级主导下,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只存在消极的意义,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丧失了自我、获得了锁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马克思指出,必须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在共产主义革命之下,现存的一切不合理都会被推翻。这种共产主义革命将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只有推翻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才能在经济领域破坏不合理的分工,同时使得异化劳动失去生存条件。在经济领域的革命胜利之后,政治与文化领域的不平等与屈从现状也会得到彻底的改变。到那时,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差别也会消失,每个人都能够同时成为他自己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劳动者与享受者,谁生产了产品,谁就消费产品,而不是劳动与享受、生产与消费分离。到那个时候,每一个从事生产的个体将会摆脱掉民族与地域的标签,摆脱掉不同生产部门的标签,每个人都变成了“世界公民”,因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发生联系,每个人都能获得全面的生产与创造能力,而不是在不同的部门成为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在现存关系之下,历史转换为世界历史在一定阶段上只能造成灾难,同时,马克思也指明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历史转换为世界历史将给每一个个体带来积极的意义,使得每一个的获得全面的生产的能力,进而达到“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相一致”[10],实现这一结果的这一条件就是私有制的消灭,就是异化劳动的消除,无产阶级是这一条件产生的领导者。在现存制度被共产主义推翻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也才具有完全的积极意义,世界历史才能够“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11]。

马克思通过分析指出,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劳动,劳动有自己的目的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人为了获得奴隶般的生存条件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利润,且无产者进行的劳动越多,他们获得的就越少。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种劳动造成的后果是资产阶级的富裕与先进,造成的是工人阶级的贫穷与落后。异化劳动下的个人把自己置于一种自己的劳动与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相对立的关系之中,资产阶级却试图使这种对立关系永恒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并不遵从每个个人的意愿,这种分工是无产者为了生存被迫接受的。在这种分工之下,每一个从事生产的人看似只是在不同的部门活动,在不同的分工中训练出了不同的技能,而且资产阶级付给无产阶级不同的工资掩盖了这种分工带来的实际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不是在于工人收入多少的区别,而是在于这种分工使得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成为了享受者与消费者,而工人只能充当资产阶级享受的产品的劳动者与生产者。因此,为了改变这一不平等的现实情况,为了消除阶级对立以实现人类的联合,为了使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同一人,为了每个人对自己本质的掌握,必须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必须实现经济领域的变革,将私有制与不平等分工彻底消除。私有制和分工的消灭将是促使个人的极大解放,届时将会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每个人由于自然形成的分工也就消灭了,任何人都没有了特殊的活动范围,全面发展的个人可以选择在任何部门发展,这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在现代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所奠定的基础上的联合,同时也就是民族史、地域史的联合,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

四、结 语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共产党宣言》这两个文本中。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提出了人们由于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日益完善、分工的消灭,历史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的观点。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需要通过共产主义革命实现对私有制的消灭方能真正实现。“马克思则把世界历史的主体拉回到人类本身,把世界历史理解为‘资本逻辑’的扩张和自我毁灭的过程”[12],实际上,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人的解放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是同步的。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天然形成的分工也会被消灭,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实现对自我本质的把握。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私有制资产阶级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危险的侵略者”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对时代观视阈下《共产党宣言》的思考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