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的价值

2022-12-28 13:56范琐哲张雪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活教育陈鹤琴儿童

范琐哲,张雪梅

(西华师范大学 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20世纪40年代,受杜威活动课程,做中学等教育思想的影响,陈鹤琴基于当时中国的教学僵化等弊病,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意在将当时僵化的、呆板的、不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转变为有生机、有活力,既符合民族精神,又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要的完善的教育。“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也在当时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试验走向了推广,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时至今日,关于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研究众多,有陈鹤琴教育思想综述[1-2],“活教育”目的论研究[3],“活教育”回归本土教育研究[4-5],“活教育”教材研究[6],“活教育”教学法研究[7-9],“活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研究,如“活教育”与德育[10]、体育[11]、音乐[12-14]等的研究,“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研究,如与学前教育[15]、特殊教育[16]等的研究,“活教育”与教育内容的研究,如与素质教育[17]、健康教育[18]、教育实验[19]等的研究。众多的研究中,尤以“活教育”与学前教育的研究最为集中[20-22]。而“活教育”与小学教育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活教育”对小学教育发展的价值如何,需要新的审视、判断与重塑。

一、“活教育”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的理论价值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蕴含“中国化”的独创表征,其建立的教育理论体系是从当时中国实际出发的,不仅属于当时社会历史的产物,且在当下小学教育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思政等实践,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中,体现出其理论价值。在新时代的教育国情下需要挖掘其适用于当下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撑,推动小学教育事业更科学地发展。陈鹤琴提倡的“活教育”理论中包含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其中目的论表述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从抽象到具体逐一递进的以最简洁、朴素、通俗的表述,回答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使命,也符合当前我国国情背景下,对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陈鹤琴说:“我们要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必须着意培养今后复兴民族的新兴力量……因为如果我们现在有健全可爱的儿童,异日就有强盛光荣的国家!”[23]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国家能否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抢占先机,赢得主动,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人才数量和民族素质。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国际情形和我国当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根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4]。小学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初级阶段,办好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小学教育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陈鹤琴的“活教育”目的论与新时代小学教育的目的一致,都强调要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陈鹤琴的理论价值还体现在他的课程论和方法论中,他以“活”的课程为依托,追求学校、自然、社会的整体联结,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并遵循儿童身心、认知发展规律提出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五种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自身的相互联系的活动。陈鹤琴以五指作比喻简称“五指活动”,并以“做”为中心,遵循“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原则,顺应儿童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衍生出“整个教学法”,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教师活教活引,学生活学活用。陈鹤琴倡导的“活教育”是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在当前小学教育发展中依然常提常新,具有前瞻性、发展性、指导性特点,值得学术界对其理论价值的不断寻求和挖掘。

二、“活教育”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目的的价值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5]。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学校培养的人所要达到的要求,与当时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的“活教育”目的论有共同的指向,都强调教育目的的社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一)强调做人:小学教育目的的社会性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定位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素质,传授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学会做人,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人”也是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目的第一层先决条件。陈鹤琴指出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因素,自有人类历史开始,人就是有别于自然人的社会人,不能完全离开社会而独立。因此在社会中必定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参与其中,以求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幸福。陈鹤琴提出“做人”的教育目的,着重强调人的社会共性,要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真理,热爱生命,热爱他人,天下一家的观念。这与我们目前小学教育的目的指向一致,强调“做人”,适应社会,并落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通过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儿童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从而获得劳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儿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爱心、同情心、公正、助人的品质,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优良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强调做中国人:小学教育目的的民族性

“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26]因此陈鹤琴将“做人”的教育目的具体到“做中国人”,从小赋予儿童独有的民族精神品质。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要有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祖国骨肉同胞,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要有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志向和决心。“做中国人”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民族性。当前小学教育的目的带有丰富的民族色彩,在《中小学生守则》的第一条也明确表示,儿童要“爱党爱国爱人民”,“党”“国”“人民”正是小学教育民族性的体现,要在儿童的心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成为具有民族特性的中国人,做具有爱祖国、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有爱国主义品质的中国人。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教育民族性的体现,在小学教学目标、教科书、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也极具民族特色,并通过教材编排、课程设计、学科教学、主题活动等形式将中华民族精神传递给儿童,这与陈鹤琴所说的做一名有别于他国的中国人指向相同。只有热爱祖国光荣的历史, 爱祖国灿烂文化,爱祖国美好河山,爱与自己有共同命运的同胞,能与生活在同一块国土上的同胞们同呼吸,共命运,拥有这份共同情感的人们,才能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

(三)强调做现代中国人:小学教育目的的时代性

教育反应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服务的社会背景不同,教育目的也有鲜明的特征。回顾历史,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以学习生活技能向培养德才兼备的治世人才转变。近代社会的教育目的强调在维护封建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学习外来的先进技术,提升国力。如严复提出从德、智、体三个方面制定教育目标,蔡元培的“五育并举”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等倡导,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新民”。中央苏区为应对战争环境,提倡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等一系列有关教育目的的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27]。这是中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来呈现教育目的,当下我国小学的教育目的与此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从关注儿童的成绩转变为关注素质教育,关注儿童的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陈鹤琴先生在当时能审时度势提出“活教育”更深层次、更具体的目标“做现代中国人”, 体现教育目的的时代特征。小学教育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基础教育初级阶段,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为目的,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相合,为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努力方向。

三、“活教育”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的实践价值

陈鹤琴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提出做现代中国人必须具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能力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精神等基本条件。这也为当下小学阶段实现育人目的提供了实践参考。

(一)要培养儿童健全的身体

近代中国人给世界“东亚病夫”的印象,在他们眼里中国人身材矮小、身体羸弱、精神颓废、不讲卫生。陈鹤琴认为要将“活教育”的口号变成行动,实现“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就必须消除国人“病夫”的影子,尤其在儿童这个阶段,从小就要锻炼身体,有强健的体魄,积极的心理。身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了品德的培养和学问的习得。陈鹤琴将儿童身体的健康与否作为教育的前提条件,这与当下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28]不谋而合。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关乎自身的成长,更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在小学阶段儿童体格在平稳基础上发展,身体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分化、增强。因此在小学阶段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坚持上好体育课,切实落实好体育训练,将体育锻炼纳入考核,监察学生的日常锻炼,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素质。

(二)要培养儿童建设的能力

陈鹤琴指出:“我们现在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诸如文化、建筑物、山林古迹等等,不仅要积极的保存还要积极的建设。”[29]现在的教育仍然较大程度重视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建设能力似乎鲜有问津,试问如果学生从小缺乏建设意识,又怎么会有爱护公共设施设备,爱护国家公共财产的意识呢?又怎么会有建设家园,建设祖国的志向和决心呢?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儿童的建设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弥补学生较薄弱的动手能力。小学生的建设能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能自主整理个人物品,进行家庭、班级、学校的清扫,能布置环境,保护和修缮某些物品,进行简单的种植、养殖和手工制作等。由此可见日常劳动是培养儿童建设能力的必要途径。2020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发布,《纲要》中从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途径、环节和评价,规划实施,条件保障与专业支持等五大方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做了详细阐释[30],为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各小学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始力行劳动教育,一改过去口头上喊、课堂上讲的作风,做到身心参与,手脑并用,这是培养儿童建设能力的一大突破。在劳动中能够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具备必要的建设能力,形成坚毅的品质,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肩负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国家的繁荣。

(三)要培养儿童创造的能力

陈鹤琴认为:“现在我们要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且从儿童时期培养起,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启发,可以事半而功倍。”[31]一个“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数学计算能力名列前茅,但是在创造能力测试中,中国儿童却排在倒数[32]。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人的创造力低,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在如今以知识创新为重要特征的时代,国际竞争越来越趋向于知识文化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而创造能力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之一,小学教育阶段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创造,在儿童世界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这正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习近平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33]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举一反三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小学教育培养“现代中国人”,新时代国家的建设者,必定是有创造的才能和创新的精神。在小学教育阶段要多给儿童提供想象空间大、思维发散广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在借鉴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技能,尝试新方法,发明新事物。这样才能由“为什么”的发问走向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冲动,才能向“做现代中国人”的时代要求更进一步。

(四)要培养儿童合作的能力

陈鹤琴认为,合作精神是要从小培养的,合作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性行为,是一种互动交往形式,也是儿童学习的一种途径。在小学阶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被运用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能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营造出民主、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合作不仅是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运用的方法,合作学习还是对儿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儿童成为“现代中国人”必备的能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张集体主义的教育,时至今日,小学教育也在着力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学校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开展集体活动,使儿童能与伙伴团结起来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激发儿童的集体荣誉感,训练儿童的合作能力,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建设中团结一致应对困难与挑战。

(五)要培养儿童服务的精神

“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读各种知识技能,可是不知道服务,不知如何帮助人,这种教育就可以说是全无意义,人原是利己的,但如何制止这种劣性而养成一种崇高的德行,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使人与动物有所区别”[34]。陈鹤琴的这段话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一大作用就是将儿童培养成具有服务精神和服务能力的现代中国人。如果教育一味地提高儿童的知识,不注重对儿童服务品质的培养和服务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教育培养的儿童势必会自私自利,是可悲的教育。在现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为之奋斗,只有儿童从小接受“服务”的意识,做“服务”的行动,拥有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精神,这样才能日渐将儿童培养成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成熟的和真正的公民意识,就是把社会服务看作一个人最主要的美德。”,“服务”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儿童在道德发展早期就已经表现出“服务”的利他行为,如帮助他人,赠与东西,关心他人等。在小学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他人服务,在服务型任务中实践服务技能,在公益劳动中强化服务意识,除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服务行为”积极表扬并强化学生的利他行为,正向引导,使儿童从小就有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意识和责任感,懂得服务,善于服务,在以后的成长中使服务成为习惯和自然。

四、“活教育”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在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对当时中国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中国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情形深感悲痛,受西方进步教育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启迪,他提出“活教育”的思想。在社会动荡,新旧思想交替的社会背景下,“活教育”思想为死气沉沉的儿童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凝聚新生力量,培养了一代代有理想、有文化,有责任、有当担的中国人。事实证明“活教育”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对新时代小学教育有育人的意义。

(一)明白一个“活”字

“活”不死也,不同的领域对“活”的定义有不同的表述,在教育领域“活教育”简单说不是死的教育,唯书本主义,经验主义的教育就是死教育。通常人们把学生上学称为“读书”,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这里的“书”,就是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材和课本。陈鹤琴批判传统的教学将教材看作唯一的学习材料,“教材万能”的观念脱离了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阻碍了儿童的视野,限制了儿童的思维,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当下小学也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完全依附教材,忽视儿童生活环境这一丰富多彩的活教材。正如陈鹤琴所说在学习系统的书本知识时,利用好大自然、大社会等活教材,它能提供给儿童最鲜明、直观、生动的对事物的认识,适应儿童与自然融合的生长需求以及好奇、活泼、好动的天性。利用好“活”教材更有利于促进儿童对生活的理解,提高学习的热情和效率。

活教材内容丰富,种类纷繁,变化万千,势必要用“活”的课程组织形式,打破分科教学生硬的教学形式,力图将学生从死读教材、知识割裂中解放出来,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陈鹤琴提出基于儿童生活的“五指活动”,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如此就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相互联系的各科成为一个系统,就像一只手上的五个手指相互联系,成为整体,为实现育人目的发挥作用。陈鹤琴称其为“单元教学”或“整个教学法”。在2001年教育部正式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了小学课程整合的序幕,各学者、教师探索课程整合的路径,在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基础上用“活”的课程组织形式,“活”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师常教常新,学生常学常新,改进单一学科教学的弊端, 打破千人一面的教学情形,灵活运用“活”教材,实现小学教育目的。

(二)实践一个“做”字

“做”手脑并用,肢体和五官的协调运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陈鹤琴在学习继承杜威“寓学于做”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活教育”方法论,在“做”的过程中除了教与学,还要力求进步。让“做”在学习中真实发生,让学生的身心积极参与其中,有意注意要认识的事物,并与该事物发生直接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直观感受事物的形态,认识事物的性质。在心理学看来心智活动也是一种动作,“做”包含手脑并用的内容。陈鹤琴说“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35]68,由此可见陈鹤琴强调手脑的“做”。在教学中,儿童动手、动脑、动感官,自己活动,自己思考实现“做中学”,教师在儿童自主感知,自己认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点播、指引、补充、评价力行“做中教”。此时的儿童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当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动机,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转变“教书匠”的传统认识,改变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儿童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提供给儿童自主去思考、去发现,去求结果,也就是“做”的机会,践行活教育以“做”为出发点,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在教学中变被动接受者为主动发现者,在“做中求进步”实现小学教育目的。

(三)牢记一个“人”字

陈鹤琴关注“人”的发展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随后陈鹤琴主张现代中国人要有世界的眼光,又增加了“做世界人”的教育目的。无论教育目的的表述如何改变,“活教育”目的始终围绕“人”进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人”,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人”。而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陈鹤琴指出实现关于“人”的教育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导工作,他说:“训导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上来说是最繁重最重要的。”[36]103欲成事,先成人,成材固然重要,成人却是基石。古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论述,今有“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号令,可见道德教育从古至今都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学校育人的关键。学生的道德发展是通过是非善恶的辨别,道德规范的认识,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内化,道德行为的发生等点点滴滴积累而来。因此陈鹤琴就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可塑性强等特点,提出从小到大,从知到行,从被动到主动等13条“活教育”训育原则,揭示学校育人的基本规律。如其一,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儿童是有主观意识的人,不可忽视他们有不断输入的文化知识,和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因此教儿童做人,要从满堂灌走向儿童的实际生活。其二,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合力作用,教儿童做人应协调统一校内外各种因素,使其育人的步调一致。其三,坚持正面引导的积极作用。其四,重视教师人格,儿童的模仿学习表明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儿童“做人”,教师首先要谨言慎行、慎独自律,变空口说教为以身作则等经验,值得新时代小学教育工作者去分析研究,批判继承。新时期小学“育人”工作特别强调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关注道德层面的教育价值,关注学生整个人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五、“活教育”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的辨析价值

陈鹤琴阐述的“活教育”与传统教育一大区别在于明确教育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在自然社会中充分地做,以获取直观经验。但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抬高儿童在教学中的地位,弱化教师引导,忽视结构性知识的学习皆不利于“育人”目的的实现。当下小学教育须反思“活教育”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的辩证价值,让“活教育”得以丰富、补充和完善,使其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放前我国传统的教育是以书本为中心,把儿童限制在室内,把儿童的思想禁锢在书本上,脱离儿童生活实际。陈鹤琴深谙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感叹美国教育界能利用影片对儿童进行教育且效果很好,这在当时中国是办不到的,他强调教学中要对实物观察和实地实验充分利用起来。因此他从儿童心理发展角度提出“学于做”、“眼的学习比耳的学习准确”等小学教育原则,意在强调实现“活教育”的直观教学优于接受学习。直接经验的获得很重要,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儿童的学习不可能事事都经过直接经验,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晚于前苏联的教训就是例子,美国人从那时起开始怀疑并批判继承杜威的教育观点。今天,知识的更新迭代更加迅猛,更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防止只重视直接经验,忽视间接经验的学习。要明白以课堂为主的学习并非都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不一定都是有意义学习。儿童是否死读书,读书死,不在于教学形式是直观还是接受,而是新的知识是否与儿童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间建立起实质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如此才能让有意义学习在直观和接受中真实有效发生,服务于“活”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的目的导向,决定着儿童的发展方向。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提出虽然时隔久远,但其蕴含丰富的内涵,不仅强调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还注重贯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他从普遍到具体,将人的发展,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时代精神、现实需要融入到“活教育”思想中,并提出作为一名现代中国人需要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服务精神等最基本条件,这也是目前小学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军需具备的能力。陈鹤琴从“活”的教材,教学组织,“做”的实践意义,和 “育人”的最终归宿,为后小学教育发展铺路植树。当下小学教育发展,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小学教育的价值,辩证分析,批判继承,把握新时代小学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变”与“不变”。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循着正确的方向,使成熟的观点更加完善,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参考,使小学教育事业更加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小学阶段“育人”目的的实现。

猜你喜欢
活教育陈鹤琴儿童
陈鹤琴的教育家之路
陈鹤琴:大学教授当了幼稚园园长
单元教育课程与陈鹤琴关系探析
“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陈鹤琴不赚昧心钱
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