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内涵、价值与培养路径

2022-12-28 13:56陈范华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

陈范华,陈 浩

(1.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2.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四川 宜宾 644000)

思维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尤其是历史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成人成才具有特殊意义。如何让历史思维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自觉的思维模式,本文就此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历史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历史思维是一种独特思维,目前学界已对此有一定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界定。如 “所谓历史思维,就是通过追溯历史源头、回望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来判明大势、定位现在、开辟未来的反思性思维[1]。 “历史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要求我们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历史当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历史思维也是一种长时段思维,要求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贯通古今的智慧,分析当下碰到的问题,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2]“历史思维是指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方向从而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法”[3]。这些不同的界定,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思维有所帮助。但其内涵还需进一步明晰。历史思维除了要认识历史以外,它也作用于现实的观察分析,而且这是它更重要的功能。那么,历史思维的内涵究竟应该怎样界定呢?笔者以为,历史思维是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它的“特”是在需按照历史认识的基本原理,按照历史认识的相应规则去认识事物。故其内涵应界定为:历史思维是按照历史认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认识处理历史与现实的一种思维模式。

历史思维运用其实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因为对历史的重视就是我国的一项传统。我国很早就有了“史官”,也很早就诞生了史学,且史学诞生后从此史书不绝,史学不断发展。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古至今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除了内在的文明基因和各种综合因素作用外,还在于我国从古以来对历史的高度重视。盘点过往,回望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在唐以前,成为很多史家的历史自觉,于是有各种史学名家名著的出现。唐以后,官方设置史馆,修史成为官修,对历史的重视上升到体制层面。故我国从有文明史以来,对历史的重视就延绵不绝,自成传统。在这样的氛围和历史积淀下,我国自是养成了重视并善用历史思维的传统。其表现:一是认为历史具备教材功用。这一功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历史可以用于道德教化,孔子是这一认识的代表。“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4],说的就是历史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认为,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为后人所吸收和借鉴,让后人可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突出例子就是汉唐统治者对秦隋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的深刻吸取。汉高祖刘邦面对陆贾发出的“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诘问,幡然醒悟,庚即要求陆贾“试为我著秦何以亡,以及古今成败之国”[5],摆明了要认真吸取历史教训的态度。而唐太宗君臣则从执政一开始就对历史很敬畏,强调“史可以知兴替”①,因此认真吸取隋亡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行善治,着力克服隋时的暴政急政。汉唐初期统治者重视历史经验智慧的直接后果,是换来了久负盛名的汉唐盛世。它与秦隋暴政和“二世而亡”的结局形成强烈反差,被学界称之为“秦汉隋唐现象”。两相比较,重视历史的有效性凸显出来,这也就进一步强化了历史思维的重要性。

二是认为历史具有启迪智慧、明通事理的功用。按传统文化的观点,历史里面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蕴含无尽的奥秘。通晓历史,会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且一般不会囿于成见或片面。所以龚自珍强调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6]的确,一个具有历史思维的人,不仅在于其知识渊博,还在于其胸襟的博大和眼光的深邃,其看问题、想事情、评事理就会准确公允许多。譬如对秦始皇怎么看?一般人往往盯着他残暴的一面,当然残暴是不可取的。关键是纵观秦始皇一生,其历史作为对中华民族整体发展是有重大贡献的。所以司马迁在叙述这段历史时,仍公允地评价秦始皇“成功大”。这样的评价显然符合历史实际。这就是历史思维优越性的突出表现。

作为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历史思维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其一是客观真实性。客观真实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也是史家治史的一大原则。为了体现这一原则,春秋时期的史家董狐②、齐太史③、南史氏④等人,宁愿得罪权贵,甚至宁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后世史家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遂使求真求实成为历史思维的首要特点。这一特点导致历史思维在客观真实上有两大表现:一是思维主体主动认识客体时,将把求真作为其认识活动的第一要务,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认识客体。一如《史记》的风格,“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7]。二是思维主体面对他人所反映的认识客体(即面对史书、史料等客体)时,则务必要核实其客观真实性,决不人云亦云。譬如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就曾“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为《考异》三十卷”[8]。通过辨析与考订,使历史成为“信史”。

其二是时空相随性。这一特点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时空内,人的活动总是受限于一定时空,总会打上一定时代的烙印和一定环境的印记,没有人能随意超越时空。受此因素决定,任何历史事件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产生,绝无超越历史时空的事件与行为。故这一特点导致历史思维有这样几大要求:一是背景考察。即反映任何事物或任何事件时都要联系其特定时空背景,这样才能厘清事物的全貌或事件的来龙去脉。因而考察历史背景遂成为历史思维的重要方式,正如梁启超所说:“作史如作画,必先设构背景;读史如读画,最要注察背景”[9];二是条件审视。即任何行为或任何事件都会依托一定条件。没有条件或条件不足就不可能有相应行为或相应历史事件,或至少不可能有相应成功的历史事件。历史条件审视成为历史思维的又一重要内容;三是经验借鉴与智慧汲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10]既然任何行为任何事件均需依托一定时空和条件,则对历史的考察和反思就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考察与反思,我们可以获得特定历史的某种经验教训,也可获得某种启迪。这可以为后世的某些相似行为与事件提供分析参照。譬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我们就会对法西斯主义高度警惕,就会对极端民族主义思潮高度警惕,以防止反人类的战端重启。故重视历史经验与智慧的吸收成为历史思维的另一重要内容。

其三是因果联系性。历史是人的历史,人的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是有动机的,并会产生一定结果。故历史行为历史事件都会有历史的原因,因与果是密切联系的。这一特点导致历史思维有以下要求:一是注重事物的联系,包括纵向、横向和相互联系,尤其是内在联系。历史在联系中运动,世界在联系中前行。通过联系的考察,可以反思历史事件为何得以产生和为何如此发展?故整体的联系的观点也是历史思维的重要内容;二是注重联系的深入。事物联系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起着主要的甚至本质的作用,这种作用主导着历史前行的方向。但这样的联系往往深藏于事物内部,需要深入挖掘。故挖掘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以把握历史运动的规律与趋势,则是历史思维的最重要的内容。

二、历史思维的当代价值

明了历史思维的内涵与特点,当知历史思维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而当代更具需要的迫切性。

因为当代,我们在复兴路上已跨入不可逆的进程,所以我们能昂首阔步,一往无前。但同时,我们又处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阶段,也就是说,我们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将会更集中更猛烈,未来风险将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一状况显然对世事洞察力和正确的分析判断力有强烈需求,而这正是历史思维的价值所在。

具体而言,历史思维的当代价值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民族复兴的紧要关头亟需持续增强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是民族自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自信与民族自信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中华民族本来是充满历史自信的一个民族,这源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和历史积淀。但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侵略打击和长期蹂躏之下,中华民族的脊梁受到致命的摧残,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几乎丧失殆尽。一个曾经英勇顽强的民族,蜕变为一盘散沙的虚弱民族,受尽了被西方殖民欺凌的苦难。后来在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奋力抗争下,在我党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引领拼搏下,中华民族才迎来了凤凰涅槃般的新生。民族自信、历史自信得以不断恢复。尤其到了新时代,在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基础上,民族自信与历史自信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仍有问题存在:一是对我国近代以来历史缺乏足够的认同和尊重。近代以来的历史,是我们民族中最重要的历史。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点源自近代。但这段历史非常复杂而曲折,里面夹杂着侵略与反侵略,封建与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与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充斥着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其血与火的历程很多时候让人苦不堪言、不堪回首。正由于此,导致近代以来的每一个历史运动和每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反侵略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几乎都争议不断,有的还毁誉参半,或否定居上。像这样的历史认知势必影响到历史自信。二是对我党百年史缺乏敬畏和自信。我党领导和为之奋斗的事业,包括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均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加之我党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一最为先进的思想,立志实现的是共产主义这一最为崇高的事业。故我党的奋斗历程,往往是开天辟地和改天换地的。其思想、理论、举措、结果,很多时候均史无前例,且出人意料。我党最终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深影响了世界。但我党的很多成功也是在艰苦探索中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基础上取得的,失败与挫折曾伴随我们在不同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故在这样一种复杂历史背景下,对我党百年奋斗史就难免存在误读。譬如对于三大改造到“文革”结束这段历史就曾出现严重的误读,有的人根据这一时期出现若干严重错误的事实,几乎彻底否定这一段历史。而在实际上,这一时期我党领导下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譬如“两弹一星”的成功、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创建和布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问世等等。另外,正因为这一时期的错误,导致我党对既有探索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然后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所以这一段历史仍是我党历史上一段绕不过去的重要历史。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我党历史上的探索与挫折,那怎么能增强历史自信?而要能正确看待历史,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凝练,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其二,新时代的特殊性亟需历史思维应对新问题。 新时代的特殊在于我们的发展形势不断向好。譬如GDP、综合国力、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等,均在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困惑与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国际上,我国的发展环境越来越恶劣,政治上大国关系剑拔弩张,国际撕裂进一步加剧;疫情防控的巨大压力,经济上正常经贸往来严重受阻受损,金融、能源、物价等等动荡不已;文化上强权主义、民族主义等谬论甚嚣尘上。加之美国把我们视为头号竞争对手,联合各类势力,采取各种手段对我们极尽打压,故我国际环境不乐观。再看国内,也有以下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传统到现代是一个社会的质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现代化过程中的质变会引发相应社会的剧烈矛盾和尖锐冲突,很多国家或民族由于无法解决这一深层次问题,因而长期陷入“转型陷阱”而不能自拔。故现代化这么多年,真正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国家始终是少数。我国是一个14亿人的最大国家,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一种绝无先例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故我国这一波现代化过程,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其体量还是难度,均远超其他国家。譬如腐败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腐败问题其实是转型带来的一种必然阵痛。很多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有这样的问题。譬如我国的台湾与香港,其现代化过程中,腐败问题一度也非常严重。故十八大以来,我党从严治党,强力反腐,将一大批腐败分子清除出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制度上全面从严建设,将党和国家从危亡边缘拉了回来。腐败问题仅是社会转型带来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类似问题还有很多,譬如经济领域的资源占有问题、分配问题,社会领域的黑恶势力问题,文化领域的崇洋媚外、拜金主义、理想信念缺失问题等等,这些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每一个都不简单,处理不当都会带来巨大风险。

二是全球化、智能化、信息化带来的问题。首先给国家管理、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在信息高度发达且高度智能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等等都与过去有近乎质的差别,这种状况的本身就带来巨大挑战,这就使常规的管理可能不符合或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导致矛盾。近年来有许多社会矛盾,就是相应管理出了问题引起的。同时,在巨量驳杂的信息面前,一方面人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收者,导致个体独立性得以空前膨胀,从而使得社会认同与整合均出现困难。加之在海量与驳杂的信息面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与否各有不同,从而也给相应管理带来挑战。再加之目前信息具有瞬息传递性,往往某地的一件小事普通事,因发布者或传递者不同原因,很容易短时间成为舆情热点和网络热点,有的还可能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其次是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挑战。信息交流的频繁快捷自然陡增我安全风险。加之域外敌对势力本就在处心积虑对付我国,信息化时代显然增加了他们对付我们的机遇与途径,这尤其增加了我们的应对难度和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形势带来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有可能比以往更复杂、更严峻,如果认识不当、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严重问题,引发新的社会矛盾。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11]因此历史思维有助于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譬如网络舆情问题,是新时代难以避免的问题,其复杂性、爆发的快速性、影响的严重性,都要求必须尽快妥当地加以解决。历史思维内在的求实求真性,注重问题的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分析性等特点,恰恰非常有利于这类复杂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我党未来的接续奋斗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实现路径,即提出了我们应该努力的九个“必须”。这九个方面,习总书记是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引领。也就是说,习总书记是在对历史经验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充分反思基础上,提出未来努力方向与途径的。由此进一步证实了历史思维的当代作用与重大价值。

三、历史思维培养的坐标所在与实现路径

由上所述,历史思维是很重要很实用的一种思维,理应进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并落实到相关教学环境中。要达此目的,需着力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其一,应确定历史思维在人才培养中的坐标所在。历史思维被忽视,正是与这一点没有解决好有关。历史思维在大学知识谱系中应是很重要的内容,它属通识性能力范畴。因为历史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某种程度上讲,它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任何事情的成功涉及三要素:目标、前提和方法。前两者在很多时候是相对固定的,而方法始终是灵活的。故三者中,方法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很多情况下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所以方法层面的培养,理应成为高校高度关注的事情。思维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而历史思维方法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于它能提升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历史思维着眼的是理性分析问题,强调的是求真求实,这就奠定了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认识问题的基础。而历史思维本身有一套认识事物的方法,无论是对背景的分析,还是对条件的解读,抑或是因果联系或其他联系的求索,均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或问题,这就是认识能力的锤炼和提升,显然对于大学生成人成才非常重要。其次在于它能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养成。正确“三观”的养成,有赖于许多因素,但正确认识事物无疑是其中的一种倚重。尤其是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对形势的认识,历史思维无疑是其强项。它理性分析、讲求联系、深入本质、不以偏慨全等认识特点,容易让人不囿于局部、静止、片面和僵化,因而更容易接近正确认识。这样的结果,最终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所以,历史思维对于人才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应当将其列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之中。

其二,找准历史思维培养的最佳路径与方法。历史思维培养的最好平台是课堂,最佳路径当然是课程教学。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品德、方法与能力的重要场所。课堂有课程的主导,有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启发,有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一般情况下,课堂会形成一种利于学习的场域。故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显然是历史思维培养的最佳路径。而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是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的第一重要阵地。因为思政理论课具有其他课程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一是覆盖面特广。思政理论课几乎覆盖了高校各专业各年级,这种优势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具备的。二是在思政理论课系列课程中,几乎每一门课程都适合进行历史思维的培养。“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基本内容就是历史,无论是史实的学习还是理论的学习,历史思维的培养都应是水到渠成之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虽然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其方法论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与历史思维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经典作家们,大多精于历史和长于用历史思维思考问题。他们的很多著述,都浸润着深邃的历史智慧和历史思考。故这两门课程对于历史思维的培养都是没有问题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的是思想道德和法治,看起来与历史思维距离稍远,实际上有紧密联系。因为任何道德都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更不能缺位正确的思维。“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涉及时事、重要会议精神、政策解读等内容,表面上与历史思维似乎也不沾边,实际上关系非常密切。因为任何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有特定的背景,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有因果关系。故“形式与政策”课仍需大量运用历史思维。故而,对历史思维的培养,利用思政理论课课程显然是最佳路径。

但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呢?这一点当然无一定之规,但有如下一些基本方法可参考:首先要引导学生多看历史书,多积累历史知识。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学生成人成才本来就非常重要,因为历史内含国事民情,内含“成败兴坏之理”,尤其是内含哲学层次的“道”,这些对于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丰富的历史知识是形成历史思维的重要条件。同时,多看有可能多思,这对历史思维的养成显然是有好处的。而且通过历史书的阅读,无形中还会获得一些认识历史的方法。故引导学生多看历史书籍,无疑是培养学生养成历史思维方式的首要方法。其次是让学生明了历史思维的特点并知晓如何运用。历史思维特点,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原理,或曰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即按客观真实性、时空伴随性、因果联系性等特点去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讲授相关内容时,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历史思维的相关特点及其运用范例。让学生知晓和熟悉历史思维的这些特点,有助于学生逐渐养成历史思维的习惯。逐渐学会运用这些特点去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从而避免或减轻在大学生中普遍容易发生的空洞、漂浮、孤立、静态、片面等认识弊端。再次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要养成历史思维习惯,关键还是要有所训练。故教师授课时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训练项目:这种训练可以在课堂进行。如举例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譬如对历史人物如何正确看待,尤其是那些复杂历史人物。如秦始皇、隋炀帝等。简单肯定他们或否定他们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有的需要总体肯定,但也需要在某些方面予以否定,如秦始皇。有的则相反,如隋炀帝。又如对真实性的理性分析。当前网络上虚假东西较多,有的是张冠李戴,有的纯粹是骗人的东西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进行理性分析,避免上当受骗或以讹传讹。更多的训练也可通过课外作业的方式进行。譬如小论文,读书笔记等形式。

其三,营造有利于历史思维培养的氛围。环境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因素,它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持续的和潜移默化的。故要有效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与方法,应当思考如何有效利用高校的环境,营造出有利于历史思维培养的氛围,这是需要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的。首先可在校园文化营造方面加入重视历史文化的元素,如宣传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广泛引用精典作家或历史人物对历史文化重要性的论述等等。使其对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法与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可利用各种层面或渠道进行历史思维训练,如各学生党团支部、各院系班活动,或各种社团活动等,均可进行相关历史思维练习的活动。

历史思维是很重要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一点已经在人们认识活动中越来越凸现出来。本文提出一些思考,希望引起各高校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采取务实举措抓好这一问题的落实。如此,将对我国人才培养更加有利,并最终对我国民族复兴大业更加有利。

注 释:

①典出《旧唐书·魏徵传》,原文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见《二十四史》第四卷,天津出版社,1999年版,P3996。

②董狐:晋国太史,称史狐。董狐为史官,不畏强权,坚持原则,以“赵盾弑其君”记载,留下“董狐直笔”的典故。

③齐太史:太史,官名;齐太史的故事说的是,齐国的大臣崔杼弑君齐庄公,齐太史群体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

④南史氏:太史、南史, 通常后面加“氏”,是对一个集体的统称,专门记录历史实况的人,被称为“史氏”。“南史(氏)”是对齐国以南的诸侯国史家的泛称。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